时间:2024-05-04
王 芳,郭丽杰
(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02)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日渐普及,高校图书馆服务形式以及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为社会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同时,文化和旅游部也策划了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为整个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动力和挑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读者需求,高校图书馆纷纷转型发展。智慧图书馆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目前,图书自助借还机、自助文印系统、自助存包系统、空间预约系统、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已被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图书馆读者服务已处于智能环境中。人工智能时代,馆员不仅是知识的组织者和传播者,更是提升用户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价值创造者。随着智慧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图书馆馆员只有顺应智慧环境,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满足读者需求。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自助借还机、自助文印系统、空间预约系统、机器人盘点仪等智能设备在高校图书馆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再需要馆员处理繁琐的借还、错乱架、控制入馆人数、复印打印等工作,大大节约了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馆员可以从事更高级的工作,如:读者培训、资源整合、资源推介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高校图书馆门禁系统和借还系统中的应用,读者可以通过刷脸快速进入图书馆并实现自助借还、无感借还,避免了排队等候。同样,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与手机端融合并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后,读者在宿舍、餐厅等图书馆以外的场所也可完成检索、续借等操作。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读者的借阅数据、检索历史、参与活动历史等为其画像,进而推断读者阅读喜好,定期推送其感兴趣的文献资源和活动。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图书馆发展也经历了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现阶段正朝着智慧图书馆的方向发展,目前处于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初期智能阶段。伴随高校图书馆进入智能图书馆阶段,馆员的工作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馆员的职业要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文献信息源,检索近五年有关“智慧图书馆+馆员”的核心期刊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刘敏、王晓翎提出,智慧服务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流通馆员应以智慧化阅读推广工作为核心,兼职开展智慧参考咨询工作,承担大学生导读与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各类读者活动,主动参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初景利、张国瑞提出面向智慧图书馆的馆员能力建设应从用户需求分析能力、数据管理服务能力、技术研发应用能力、智慧智能服务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专业核心竞争力六个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王君提出,智慧图书馆时代,高校智慧馆员的职业能力包括基础能力(岗位技能、信息素养、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等)、扩展能力(学科背景、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等)、主观能力(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程煜、吴迎春提出馆员智慧素养包括馆员自我发展意识、馆员个人修为、馆内中层力量推动等要素;张芳、唐崇忻提出智慧图书馆对高校馆员的职业理念、知识技能、学术科研及实践创新等提出了新要求;郑怿昕、包平提出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包括基础能力(认知与适应能力)、实战能力(服务与行动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和延伸能力(发展与拓新能力)。可见,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智慧馆员提出了要求。
随着高校图书馆的不断发展,馆员的工作职责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国外高校图书馆馆员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入职门槛相对较低,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馆员构成相对比较复杂。面对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校有必要分析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现状,为有针对性地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3.1.1 女性馆员占比较高。《2020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显示,全国1,257所高校图书馆中女性在编工作人员占在编工作人员总数的66.9%。可见,女性在高校图书馆占比较高,男女比例存在失衡现象。由于女性的特点,女性馆员对于技术发展不够敏感,更多的是接收,但不一定接受,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女性馆员也有一定的优点,她们更耐心、细致,更容易让读者接近。
3.1.2 年龄结构偏老龄化,缺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动能。笔者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图书馆在职馆员的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职馆员年龄偏大,知识相对老化。有的馆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动能,对于学习、培训等缺乏信心,有畏难情绪,跟不上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需求。由于年龄结构偏老化,部分馆员的竞争意识不强,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好地理解并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因而机械化的操作更多,缺少创新精神,不能灵活指导读者。
3.1.3 馆员队伍稳定性不足,缺乏后备人才。调查发现:有的高校图书馆十几年没有年轻人到馆工作,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一部分馆员甚至是因不能胜任其他部门工作而转到图书馆的。有的高校图书馆平均不到两年换一任管理干部。这些都不利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及馆员队伍的持续性建设。
5G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图书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能环境。但是,一些馆员对读者的定义还局限于到馆读者,对资源管理还普遍偏重于纸质资源,在业务管理与决策中也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相关技术。因此,随着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发展,馆员面临的挑战便逐渐呈现出来。
3.2.1 专业知识有限。智能环境下,不管是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还是数字化服务,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变化,因此馆员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高校图书馆馆员多局限于从事基础性工作,专业知识有限。同时,馆员缺少在职培训机会,工作内容相对单一,部门之间沟通学习的机会较少,馆员主动更新知识的意愿不强。以上诸多原因导致部分馆员不能满足图书馆的发展要求。
3.2.2 智能化、数字化思维欠缺。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老龄化,对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的认知有限,因此,新技术很难得到充分应用。虽然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已应用于高校图书馆服务中,但一些馆员还是缺乏主动应用新技术的意识。
3.2.3 馆员从业心态受到冲击。智能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不仅解放了高校图书馆的人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但是,一些馆员觉得自己的工作被替代,从业心态受到了冲击。
智能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使命没有变,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成为读者和所需信息之间积极中介的责任也没有变,只是今天的馆员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走向台前,走到读者身边,与读者建立专业联系,用更加专业的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
高校图书馆馆员应该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定义自己的角色。馆员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知识服务。由于新技术涉及偏见、社会公正和隐私问题,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扩展到信息伦理学领域。
智能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员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正在减少,读者更多面对的是智能化设备和智能机器人。然而,机器并不能代替人,并不是所有工作都可以由机器完成。新背景下,馆员与读者沟通交流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如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与读者交流。因此,馆员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解读者需求的变化,通过读者最常用的方式与其沟通,给予读者高校图书馆特有的人文关怀。
智能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应用于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读者体验也越来越被各高校图书馆重视。确保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信息和空间可供不同需求的读者使用,尽可能消除读者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应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的关注点。在上述背景下,读者体验馆员应运而生并在国外高校图书馆得到了发展。读者体验馆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可用性测试和网站分析了解高校图书馆的使用情况,从而改进图书馆内部网络以及服务。
智能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将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是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财富。馆员要重视这些数据,通过数据为读者画像,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大数据可以为高校图书馆改进现有服务、优化业务流程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图书馆馆员要努力成为数据分析馆员。
智能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员从传统的简单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他们面临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更加复杂的业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满足读者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要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智能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业务工作发生了变化,这是所有馆员都要面对的问题。新的设备、新的问题、新的服务理念为馆员服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馆员应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交流提高。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获取了大量的读者数据,这就涉及信息安全问题。例如,读者的搜索数据、借阅数据只有研究意义,不具备公开条件。高校图书馆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一是要保护这些读者数据,保护读者的隐私,防止人为泄露;二是要建立技术的可靠性与环境的安全性保障,将高校图书馆数据保护等级进一步提升,建立安全保护屏障、防止不法入侵,避免读者行为数据泄露或者被第三方窃取。
智慧高校图书馆建设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图书馆馆员只有提高职业认识,不仅要成为读者身边的知识伙伴,还应为读者提供近距离的有预见性的技术型、学科型专业服务,成为读者身边的“智库”,才能跟上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步伐,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