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扬
人生一晃就是六十多年,这一辈子最值得庆幸的就是从识字开始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在儿时的记忆当中最初的读书离不开省委机关图书室,还有设置在原省直中学的省图书馆少儿图书借阅处以及同学家的藏书,到了工作时更少不了河南艺术研究院的资料室和省图书馆。即便是“文革”期间在平顶山市文工团担任乐队演奏员,读书也是从没有忘记,家有藏书的老师们的蜗居是我经常拜访的地方。
少年时抱着字典读的长篇小说多是各种当代小说,像《林海雪原》《古城春色》《红旗谱》《高粱红了》等,还有凡尔纳全套的《海底两万里》,以至于那时读的《红旗歌谣》《河南民间故事》等印象之深刻,到了本世纪开始从事“非遗”保护工作时居然还能够用上。“文革”期间的读书还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于是读书就有了一些偷偷摸摸的意思,但这一时期却是让我接触到了很多的中外古典名著,像《唐诗三百首》等,还知道了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霍洛夫、托尔斯泰等。这一时期读的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一大批中国传统戏曲名著,更是为我后来从事艺术理论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可能是因为喜爱读书的原因,在自己的心目中读书与图书馆是划了等号的,以至于“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竟然报考了图书馆专业,虽然最终还是走在了艺术的道路上,可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还是让我离不开书和图书馆,最终还是让我成为一名图书馆人,可能这是命里注定的与图书馆的缘分。就我个人而言,几十年的成长离不开图书馆,我个人事业的每一次转型都离不开图书馆的帮助。
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看图书馆
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很多人有过很多解释,然而我最喜欢的表述则是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诗人博尔赫斯的一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之所以喜欢这句话,是在于这句话当中蕴含的平等理念。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被无数的人运用着各种不同的手段去追求已经过了不知多少年,至今仍然在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不平等现象,即便是那些貌似最为民主的发达国家也会在各个方面出现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差异和不平等现象。但是,无论在任何国家,无论其是怎样的意识形态,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总是会张开自己追求平等梦想的双臂拥抱所有喜爱读书的人。而这种平等的理念是所有进入现代社会制度的国家必须具备的首要标志。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或城镇来说,有没有图书馆,特别是能不能有一个能够满足各个层次人们需求的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当地政府不能推卸,更不能功利化的责任,也是这个城市、地区、城镇是否迈入现代化的首要标志。非常令人感慨的是,一百一十年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大清王朝在其落幕之际,顺应历史潮流,给河南人民留下了一座公共图书馆——河南图书馆。从全国来看,伴随着河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等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中国也艰难地,但却是无比坚定地进入了新的社会历史阶段。
中国的图书馆如果溯源的话,可以上溯到数千年以前,很多人至今都在津津乐道伟大的老子就曾经担任过类似今天图书馆长的职务,更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洋洋洒洒的论述来证明我们的某某楼就是几百年前的家族图书馆。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历史上这些所谓的图书馆要么服务于皇家,要么藏于家族,总之它们与大众百姓却是无关的,只不过仅仅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罢了。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在当代,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所处何种的社会阶层,只要你有阅读的需求,都可以来到这里,以获得各自所需要的知识或文献。有人讲公共图书馆是穷人的书房,却不如说公共图书馆乃是大众的书房。所以,公共图书馆应该是如同教育、医疗一样的民生机构。也正如最近***主席的重要指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文化的来源有兩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外来文化的汇入,一个是本民族文化的自我传承,而图书馆则担负起了这两方面文化收藏与交流的责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除了生命还有两个构成的方面,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思想的。我们的博物馆从物质层面证明了我们人类多样化的延续和文明发展的过程,而图书馆则从精神、思想层面证明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进化到今天的所思所想。所以,博物馆、图书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是不可替代的。
技术的图书馆
社会发展到今天,图书馆早已不是单纯的文献收藏与输出,它早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流中心。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促使中国图书馆在技术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随着“云”概念在具体实践当中的不断拓展,使得图书馆和读者在使用各种云端智能服务时有了各自不同的新体验。很多公共图书馆充分运用这些技术不断改善自身的服务,特别是重视了利用各类移动终端提供远程服务,诸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把馆藏查询、图书续借、活动报名、手机扫码借书、人脸识别、报刊书籍下载等功能搬入微信,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等。
应当说,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有了巨大的飞跃,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读者能够十分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使得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扩散和传播,也使得图书馆能够在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变革当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我个人这些年来始终在心底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在我们不遗余力地围绕技术开展几乎无所不能的服务的同时,我们的图书馆似乎越来越依赖技术,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基本骨架几乎完全被别人制造、编写、整理的机器、软件、数据库所取代。仅从技术而言,如同马云的无人商店一样的无人图书馆似乎更加容易出现并且获得成功。
人制造机器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的能力,这一点恐怕是人都会承认的。我个人认为,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当中的图书馆的当务之急就是需要做好自身的健康发展,需要在人与环境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需要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人的作用,构建起一个由人主导的,具有高度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的真正的文化场所。
能够制造文献的图书馆
从本质而言,图书馆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文献,其发展存在依靠的也是文献。
李昉、李穆等编篡的《太平御览》、陈梦雷编篡的《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影响古今的类书,凡做历史、文化研究之人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曾经使用过这两部大书。对于图书馆工作者来讲,运用馆藏资源,编篡一些具有专业性的类书还是有可能的。例如,将河南的旧时代的方志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编篡。又如民俗,图书馆工作者就可以集各种旧方志的记述,或按年代,或按地域,或按时令集结成书,不仅可以为民俗研究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文献,节约许多的时间,也可以方便自己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度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如此,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者不仅可以成为文献的管理者和推送者,也能够成为文献的创造者,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文献的利用。
同理,我们还可以针对某些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口头文献的加工。例如,某文化机构曾经出版过一本老战士影像集,有图片,有简介,的确很有价值。但是,这本书的遗憾在于其中缺少了书中老战士的口述史资料。如果在每个老战士的图片和简介之后能够有一篇老战士本人口述的文字,如对某一次战斗的较为详尽的回忆,如对自己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回忆,如不曾忘却的一个战友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为图书增色,而且这些口述资料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增加这样的内容将使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在這方面,图书馆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可以针对我们历史上某些重要的事件进行当事者口述资料的收集。这种口述资料经过重新编排和分类,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充填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空间,让事件本身具有更多的细节,给专业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层次更高的基础资料。当然,收集者自身在此基础上也更有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卓越研究者。
例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仅是在“文革”期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包括了城市居民在内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两次上山下乡运动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有怎样的相似之处,又有怎样的不同。通过选取不同的人进行口述资料的收集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经过分类研究可以理出这些大事件当中不同的小人物各自不同的心态、目的、结果以及人生道路的差异,就可以用丰富的细节充填大事件,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口述史的基本框架。
如果说基层图书馆主要在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的话,那么更高层级的图书馆则必须具备一定的文献再造生产能力。如果有条件的话,能够产生一批图书馆管理专业以外的学术人才,甚至专门的学问家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因为我们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塑造我们,所以图书馆不仅仅是文献的收藏者和保管者,还应当是文献的揭示者和创造者。
具有文化价值的图书馆
众所周知,文化的本质是“人化”,而文化价值的核心和实质也就是“人的价值”,这是因为人在创造了文化的同时也使之形成了文化价值,离开了“人”这个根本,文化和文化价值都是不存在的。例如,哲学研究人的趋向性,这是产生哲学的根本。宗教则是通过教义产生了的教众行为规范为信徒们提供了人生的目标。道德通过构建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以及行为准则而形成“人”的相互关系。所以说,文化价值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不仅是文化价值的需求者,同时也是文化价值的承担者。
图书馆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场所,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性固然是其存在的重要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其本身应当具有的那种独特的,其他文化场所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所以,建设一个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图书馆远比建设一个只有藏书大楼的图书馆更有价值。
抛开图书馆自身的机构属性不谈,最为核心的是离不开“人”与“文”这个基础和基本框架,而这个“人”与“文”也是图书馆能够存续的最终价值所在。人创造了文化,为了延续人类的文化,人们创造了图书馆并且用人来管理。人怀着对文化的需求来到图书馆,通过各种文献汲取前人与他人的文化经验,与他们对话,形成自己有价值的所思所想。所以,只有依据“人”与“文”这个标准和基本框架,建设有文化价值的图书馆,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品质,才能不断使自身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才能不断改善自身的生存状态。然而,实现这一价值的前提就是图书馆必须坚持从文化出发的自身“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的过程必须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在图书馆形成图书馆自身与使用者相互作用、双向深化过程。在这一点上,河南省图书馆的“趣缘读书会”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他们从文献出发,长期研读,共同讨论,相互交流,规范自身,有利社会。这个项目从“人”出发,以文献为基础,目标有文化意义,过程有文化认知,最终以文化人,效果显著。
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讲,注重增加流通量、到馆人数、活动次数等指标性数据是不错的,但是还要注重读者的“黏性”,更要注重在具有“黏性”的同时具有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以文化的名义”应当贯穿于公共图书馆的全部自身行为并予以特别的重视。
图书馆,相伴我和你一生的文化圣地。
让我们高举起文化的火炬,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
把最美好的祝愿献给图书馆。
用最美好的语言衷心祝贺河南省图书馆110周年华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