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注入文化扶贫力量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4-05-04

肖凯

摘 要: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我国应时而动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但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相关问题逐渐显现。同时,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层推进,文化扶贫手段成为关键的一环,对改变乡村面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注入文化扶贫力量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图书馆总分馆制

中图分类号:G25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3-0088-02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40年,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态势借力改革开放获得新生,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城乡间的发展速度也逐渐拉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步显现,其中乡村发展问题尤为突出。乡村振兴事关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乡村发展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深入发展的关键性和突出性问题。

1 文化扶贫力量注入的现实意义

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做出了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随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当前的乡村现状也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单纯的物质扶贫已不能满足扶贫工作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继而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实现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精准把握和准确认识。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稳步推进,我国乡村获得了新的生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因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社会隐患,但大部分乡村地区的落后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关键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干涸”。因此,不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对焦文化领域,利用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对群众进行引导,保证意识形态与我国的发展战略相匹配。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属于系统性工程,单纯的政策制定、资金注入及技术支持并不能完全改变乡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只有夯实乡村文化精神基础,拓宽知识传播渠道,提升乡村文化层次,才能破解当前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实现其进一步的突破。

2 乡村振兴在文化层次方面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相对于乡村振兴中整合乡村特色产业资源、搭建乡贤人才库、改善基层环境等项目,文化手段作为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其前期工作成效较为低调,难以使用量化标准进行评判。目前,社会公众甚至是政府的相关人员都对文化手段助推乡村振兴存在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贫困乡村由于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资金注入及本村产业优化等,因此脱贫成效十分显著,而文化扶贫的着力点在于意识形态,其功效往往內化于心,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经济获取能力,因此其成效难以立刻显现。

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该县前期对乡村振兴策略仅推行见效快的一些措施,而忽略见效较慢的文化措施。如:该县常水镇的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基层治理和产业带动,其中粉刷墙体2万平方米,安装琉璃瓦3,700米,统一安装门店牌413块,新建休闲广场6个,修补残墙断垣6,300米,改造镇公厕5座,安装路灯496盏,完成道路绿化6.3公里,栽植绿化树木2.8万棵等,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目前该镇人民群众的文化意识仍停留在文化产业层面,认为只有资本才能推动文化繁荣,意识形态未得到明显改变,从根源上改变乡村文化和经济面貌的力量未得到夯实。

2.2 社会分配现状与实际需求的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端人才数量在逐年攀升。相关调查显示,有85%的研究生和60%的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从实际就业情况看,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薪酬差距并不明显,研究生的薪酬一般比本科生高30%左右,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差距更小。例如,2018年洛宁县招聘事业编制,硕士研究生的补助为3万元,博士研究生的补助为5万元,较之其他县市其补助力度略显不足。社会分配不公的现状,致使人民群众对通过文化手段提升经济效益产生了疑问。

2.3 文化扶贫手段单一

注入文化扶贫力量已逐渐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但文化扶贫手段单一。目前,我国乡村的文化发展方式仍以开发文化旅游为主,均是以当地特色文化,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基础进行挖掘和延伸。单一的发展形式限制了乡村文化的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不如送政策、送观念,传播最新的发展理念能够使乡村的人民群众通过新的视角看待问题,进而发展文化和经济。

3 文化扶贫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

3.1 “七个一”破解乡村振兴文化困局

“七个一”指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从基础硬件设施切入,为乡村的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该县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时引入文化扶贫力量。面对资金不足、财政紧缩的局面,洛宁县各级党委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洛宁县分八批次共投入6,900万元资金进行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县18个乡(镇)、390个行政村(社区)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广场、简易戏台等基础设施进行分批次新建、扩建和改建,将配套的文化器材、广播器材、宣传栏、体育器材等依据各乡、镇、社区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配置,已累计完成18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建设。其中,新建、扩建、修缮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8个,占全县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总数的18%;新建文体活动广场292个,硬化面积达165,800平方米,占全县文体广场总数的23.8%;新建简易戏台312个,占全县简易戏台总数的30%;新建宣传栏310个,占全县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宣传栏总数的28.2%。“七个一”文化扶贫政策在洛宁县落地实施、多点开花,使文化设施缺失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开放政策和先进理念的实施及传播促使洛宁县逐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其乡村文化困局终将被打破。

3.2 图书馆总分馆制助推公共文化乡村建设

图书馆总分馆制是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界普遍使用的一种组织模式,指在某一区域内将多个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公共图书馆群,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平等的服务。在总分馆制下,各图书馆实行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号、统一标准,并坚持通借通还原则。

洛宁县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建设以洛宁县图书馆为总馆,以各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为分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目前,洛宁县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有网络通借通还和手工借阅两种服务模式,已完成县馆及18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工作,并顺利接入洛阳市图书馆的大流通平台,做到了全市范围内的通借通还。总分馆制的有效实施可以促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立为洛宁县的文化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该县的乡村振兴战略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3.3 丰富文化扶贫内容,增加文化扶贫方式

文化扶贫需要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外互动才可产生复合效应。河南省洛宁县各级党委以激发文化软实力为切入点,整合各类资源;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出发点组建“文艺轻骑兵”,人员包括文化爱好者、乡村退休文艺工作者等,演出内容结合乡村特色文化,演农民事、道农民情,受到了广大乡村群众的喜爱和夸赞。同时,洛宁县还结合各村乡贤情况,整合文艺工作者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注重培育乡土文艺人才。截至2018年年底,洛宁县已培训22期文艺学员,培养农村文艺骨干600余人,构筑了当地的基层文化堡垒,推动了洛宁县文化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苑琳.扶贫路上不能少了文化力量[J].人民论坛,2017(19):84-85.

[2] 张祝平.我国贫困地区文化贫困因素及文化扶贫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8(6):60-65.

[3] 侯晓丽,吴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进陕南精准扶贫[J].新西部,2016(23):37-39.

[4] 王尧.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图书馆文化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5):38-42.

(编校:徐黎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