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中西部农村阅读普及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5-04

闫巧琴

摘 要:当前,全民阅读活动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纷纷创办各类公益性图书馆,让阅读深入城镇乡村,但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阅读普及率依然不容乐观。中西部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分布不均、交通不便等原因,无法享受到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普遍均等化服务。文章针对中西部地区的阅读普及问题,建议采用流动图书馆与捐赠图书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

关键词:全民阅读;中西部农村;流动图书馆;捐赠图书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3-0120-03

阅读能够增长人们的见识和学问,拓宽人们的思维空间,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净化心灵以及提高个人修养,阅读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改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同时,一个社会阅读风气越浓,就代表其文明程度越高,因为人们要想了解和融入社会就必须通过阅读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信息。我国的“全民阅读”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以及新闻出版总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举措成效显著,对国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着深远而有益的影响[1]。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各类型图书馆着力创新阅读推广模式,提供免费且舒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能够享受阅读。但遗憾的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是有限的,局限于某一地市或某一区域,甚至是某一社区,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无法全覆盖式地满足群众需求,同时,中西部农村的阅读资源相对而言就更加匮乏,更不用说交通不便利的偏远山区。党的十九大再次做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决定。面向中西部农村创新探索阅读普及的有效途径,让广大农村居民都能够公平合理地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1 阅读普及的历史流变探析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人在知识普及方面已经总结出了很多方式方法。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繁华昌盛的阶段,而每一个繁华昌盛时期都伴随着艺术、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腾飞式发展,其推动、推广力量极强,普及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对我国古人的衣食住行产生了深远而有益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周边国家。我国古人多采用游说、讲学、辩论等方式,也就是说将知识信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层层传播开来,而且深入表里,传播到所有有人的地方,可谓高效且深入人心。这种方式现今是否仍能适用?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并不能全盘否定。这种方法随着时代变迁已经过时,但其中蕴含的“深入群众,传播真知”的社会教育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也依然值得人们研究和借鉴。

古老的口耳相传是高效的,人们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今社会都能接受的知识获取途径,譬如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就是一个能够移动的图书馆,利用汽车等交通工具,将大量图书带到群众中去,其中涵盖了精挑细选的经典读物,而不是那些通过网络和移动客户端就能获得的“信息快餐”,虽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却无法带给人们阅读的内涵。流动图书馆并不是一个新兴词汇,其发源距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1914年,德国非营利性慈善机构“好书共享”组织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流动图书馆”“公仆”号巨型客轮,船上藏有6,000多种共60万余册书籍,巡游世界各国[2]。2003年11月,广东省创办了广东流动图书馆,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其实这就是古老的社会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发展。流动图书馆对中西部农村地区阅读普及的效果非常值得探讨和实践[3]。此外,以向中西部农村地区捐赠图书的方式开展文化扶贫,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阅读学习需求。捐赠图书在国内外自古就存在,其是对文化的宣扬,对知识的发扬,让知识与技术能够切实指导人们的实际生活。

2 中西部农村居民正确阅读的迫切需求

21世纪信息大爆炸的影响是极为震撼的。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天的信息积攒量已达到往年一年的信息积攒量,可想而知当今社会的信息量是多么巨大。相应地,人们获得知识、了解信息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电视、电话、网络、传媒等分分秒秒都在传递铺天盖地的信息。而真正能够提高人文素养的信息被隐藏起来,人们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却被一些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所迷惑和诱导,产生了盲目阅读的现象。盲目阅读既不会有知识层面的充实,也不会有技能层面的提升,更不用说人文修养了。事实上,图书馆不仅应承担起知识传媒的职责,而且还应有选擇性地将大量无用信息剥离出去。通过这种方式,有用的信息被保留下来,不仅提升了读者的查阅效率,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针对信息相对闭塞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图书馆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模式的图书馆无法深入中西部农村地区,而各类网络媒体充斥了大量垃圾信息,许多群众偏听偏信,甚至上当受骗,不仅不能开发民智,而且对社会危害尤深。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流动图书馆可以完美达到“深入群众,传播真知”的社会教育效果,对农村居民素养的提升起着良好的助推作用。

全民阅读的兴起在全国上下掀起了阅读热潮,进而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差异性关注。由于与图书馆相距较远,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居民为了满足阅读需求只能选择电子阅读。电子阅读的确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但电子阅读的弊端在于它是信息时代大爆炸的产物,信息急剧膨胀导致信息夸大、虚假、错误等。究其原因,呈几何级增长的信息膨胀必然会导致信息不准确和不稳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电子读物都是如此,但绝大多数电子读物都无法逃脱这一定律。网络信息的高速更新运转,导致很多虚假、错误的垃圾信息频频出现,人们阅读这样的信息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纸质图书的优点就在于严谨,要经过多次检查排版后才会印刷出版,这是电子信息所不能媲美的。事实上,从长期来看,纸质读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或者换句话说,严谨的信息出版物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很多电子读物也是极为严谨的科学读物,是正确客观反映知识的载体。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让中西部农村居民得到有价值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如捐赠图书、流动图书馆、数据共享等,都能解决农村居民对知识的渴求问题。

3 中西部农村地区阅读普及的方法途径

大体上,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全民阅读有两种普及方式,一种是采用流动图书馆的方式,另外一种就是捐赠图书的方式。这两种方式都能实现图书馆管理和传递信息知识的目的,虽然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效果,但基本的表现具有一致性。

3.1 流动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利弊

流動图书馆可以对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的全民阅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流动图书馆可以携带一定量的图书,沿着固定的移动路线,覆盖某一区域所有没有公益性图书馆的村落,在每个村落停留一天或更长的时间,便于居民们合理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流动图书馆不仅可携带纸质图书,也可携带公益类影音资料以及一些电子图书设备,通过这些图书和高新技术让落后地区的人们了解到社会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给人们带来怎样不同的生活。流动图书馆所携带的图书都是经过筛选后的资源,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在无形中提升个人素养。流动图书馆的优势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流动性强,能够真正深入群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社会正能量。二是书刊使用率高。三是覆盖范围广。因为流动图书馆是可以移动的,能够覆盖一大片区域,让很多人受益。四是较为亲民。流动图书馆的不足之处有三点:一是携带的图书有限。读者在进行阅读时,所需要的图书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而流动图书馆能够携带的图书数量有限,往往会出现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情况。二是消耗较大。一方面是高使用率导致图书的消耗,另一方面是移动图书馆运转的消耗也是相当可观的。三是流动图书馆的阅读体验稍差。由于流动图书馆往往采用客车运送图书,因此无法提供较为良好的阅读空间,对读者而言其阅读体验较差。虽然流动图书馆有种种不足,但瑕不掩瑜,如果能够大范围实行流动图书馆传播知识和信息,带来的社会效益将是无法估量的。

3.2 捐赠图书服务方式的利弊

以捐赠图书的方式促进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全民阅读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其优势在于:一是捐赠图书可以让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居民自行创建当地小型图书馆,图书由当地人自己管理和使用,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群众对阅读的需求,而且能便于人们开展阅读,避免了流动图书馆阅读时间的限制。二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地图书馆无论开馆还是闭馆都可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方便当地人。三是捐赠图书能够更贴近当地群众,可根据当地需要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图书,如:向以养殖为主的村庄捐赠更多养殖方面的书籍,向以开展大棚种植作物为主的村庄提供大棚种植相关书籍,对当地经济和人文都必然会产生较好的促进作用。捐赠图书方式也有其明显不足:首先就是无法及时更新图书。捐赠图书作为一种民间自发的公益活动,往往都是半年或一年组织一次捐赠,导致图书的更新频率较低,信息获取就会稍显迟缓;其次就是数量偏少。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捐赠图书往往都会远低于需求量。总体来看,捐赠图书对中西部农村地区而言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这种益处是深远的,人们能够就近汲取知识,并运用于生产实践。由于书籍就在本地,更贴近当地群众,使用率会很高,产生的效果也会很明显。

4 结语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阅读需求是迫切的、必要的,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提升我国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公共图书馆是服务于社会的信息搜集、整理、传递机构,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每一个图书馆工作者需要进行长远思考的问题。为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农村地区群众,图书馆的阅读普及应当采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最佳方案,一方面采用捐赠图书的方式,捐赠图书的种类应偏向于经典著作文献、人文、历史等内容,能够满足群众对人文情怀等方面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流动图书馆的方式,图书种类应偏向于高新科技、时代周刊、实事新闻等更新频率较高的书刊,能够满足群众了解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两种方式相结合,不仅能够优势互补,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真正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让他们都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胡绍宜.政府推动“全民阅读”的对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7.

[2] 秦亚欧.民国时期巡回文库史料及相关研究述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2):136-139.

[3] 陈卫东.广东流动图书馆延伸服务实践与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2):39-42.

(编校:崔 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