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多元化探究

时间:2024-05-04

鲍瑞金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摘 要:微信公众平台由于其及时性、快捷性、易用性、分享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以及用户基础的广泛性拓宽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路径。文章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科服务的优势,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2-0048-02

1 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科服务的优势

1.1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即时性、易用性等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2012年8月,微信服务团队又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通过该平台可以群发文字、图片和语音等内容,实现多种形式且轻松、愉悦的分享和沟通,备受大众青睐。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加以实现。例如,阳光阅读这一微信公众号就是利用微信的即时性、快捷性和易用性特点,发布图书馆界的动态及相关专题讲座等,使用户能够及时接收业界新动态并进行反馈和交流。但是,目前我国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拓展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较少,且大多是借助微信公众平台链接本馆OPAC,仅限于查询馆藏资源、图书推荐及推送阅读推广活动等。

1.2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分享性、交互性等特点

用户收到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相关学科的资源和服务后,可以通过公众号进行回复。例如,北京爱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平台在推送图书馆的即时讲座时,用户可以在线实時问答,进行交互。此外,用户也可以私信联系学科馆员,向其寻求私人定制服务。信息因分享而更有价值,思想因碰撞而产生火花,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微信群,把具有相同特征的服务对象聚集在一起,进行探讨、交流和分享,及时了解业界的学术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高校图书馆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真正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效的服务。

1.3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广泛

相关数据显示,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这一数据足以证明其潜在用户的广泛性。微信从社交工具成长为连接各行业的开放平台,通过连接人与设备、人与企业服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因此,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是其开展学科服务的又一途径,可以进行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学科服务,并且传播速度快、流通范围广,能够在短时间内挖掘大量潜在的用户。

2 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拓展

2.1 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科服务资源类型的拓展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资源组织与发现不只是纸质和电子文献资源,还包括会议和讲座等形式,通过视频和音频的方式进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目前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以其强大的功能,可以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2.2 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科服务交互方式的拓展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需要借助专门的学科服务平台实现各种形式资源的组织和发现。例如,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在全球3,000多家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该平台是国外的学科服务平台,我国用户进行检索时必须使用英文检索词,这就要求用户具有一定的英文水平,而且该学科服务平台仅是各种类型资源的集成和推送,在学科服务过程中与用户的互动性较少,不能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相对而言,微信公众平台不但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互动环境,还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及多对多的服务模式,实现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的学科服务。

3 高校图书馆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微信公众平台与原有学科服务平台融合的问题

目前,有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借助新浪和豆瓣等第三方社交平台开展学科服务。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和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都利用第三方社交网络平台免费搭建了本馆的学科服务平台。高校图书馆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科服务虽然拥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微信公众平台如何与高校图书馆原有的学科服务平台相融合是其亟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科服务内容不能只是简单的学科服务介绍和咨询,而应实现专业学科服务的本土化,将学科服务和微信公众平台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实现专业学科资源的组织、发现和即时分享。

3.2 学科馆员的工作时间分配和内容量化的问题

3.2.1 给予学科馆员物质补偿和精神激励。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科服务,应保证学科馆员能够及时回复用户的实时咨询,若不能及时回复会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进而影响他们的使用意愿。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引入绩效评价制度,将学科馆员的工作进行量化,以用户的满意度为基准,对学科馆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或补偿。美国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期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提供的一种配合。因此,高校图书馆全面把握和理解心理契约在学科馆员中的影响和效用,可以有效激励学科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2 明确分工,培养学科馆员团队。每所高校都有本校特色的学科专业。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应全面了解本校的学科专业,明确分工,负责不同的学科分支;面对交叉学科,不同学科间的学科馆员要彼此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科馆员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综合用户评价,对其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并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尽力为学科馆员提供国内外学科交流、专题讲座培训、馆内培训、继续教育等个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并给予学科馆员团队绝对的信任与支持,使学科馆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高质量地完成学科服务。

3.3 用户的信息安全和实名认证问题

3.3.1 网络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总有一些不法分子想利用网络漏洞,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失。近年来,利用微信进行诈骗的案例更是屡禁不止,因此,如何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是高校图书馆必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在招募学科馆员时应考虑其是否拥有计算机或通信技术学科背景,拥有这些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参与和设计微信学科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图书馆系统的对接,可以有效防范网络风险。

3.3.2 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实名认证。用户要想享受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就必须进行实名认证,但微信用户不一定都是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因此,如何确认用户的真实身份,是否是本人操作,亟须高校图书馆解决。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面部识别技术识别当前用户是否是本馆的服务对象,进而保证其服务范围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服务,提升用户的信息能力,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与支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知识中心、交流中心和共享中心,应顺应时代变化,创新服务模式,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一步拓宽学科服务的发展路径,以满足高校读者多元化的学科服务需求,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初景利,杨志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5-11.

[3] 任萍萍.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6(10):39-46.

[4] 郭洁敏.学科创新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关键[N].文汇报,2016-06-07(005).

[5] 环球网.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公布:人均读书近8本[EB/OL].[2018-08-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506083 9271051&wfr=spider&for=pc.

[6] 腾讯.社交[EB/OL].[2018-06-16].https://www.tencent.com/zh-cn/system.html.

[7] 百度百科.心理契约[EB/OL].[2018-08-16].http://bike.baidu.com/view/696689.htm.

(编校:徐黎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