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时间:2024-04-23

韩凤霞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进。当今的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力量被华夏儿女世代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中华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精神作了系统论述和高度概括,倡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大力弘扬和培育。总结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历史和基本经验,对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阶段

中国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社会力量,从五四运动开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艰难险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的道路,中华民族精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与中国精神的历史演进有密切关系。这体现在中国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精神力量的培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精神。例如“五四”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同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实现了由现代革命精神到建设精神的转换。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他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发扬“五种”革命精神。他指出:“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绝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民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1]368这一时期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出了“64字创业精神”,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再一次把弘扬中国精神提上重要日程。

面对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党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各族人民就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发展

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形成了诸多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一起,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奋力开拓,积极进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实现了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融合。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就体现了融合发展的新方向。我们党在改革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先后涌现出了劳模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强大感染力和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始终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自己的使命。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把一个贫穷落后、受西方列强掠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推翻了“三座大山”。近代中华民族精神由此获得新生。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创造和培育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也就是***总书记阐释的中国精神。总结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这些科学理论的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开拓与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根本要求。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对于进一步提升民族精神的内涵,指导新的民族精神的塑造有重要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灿烂光辉”。①江泽民同志1993年11月2日在中共中央举行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报告会上的讲话。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必须贯彻与时俱进的精神。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二)紧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注重紧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党的工作重心转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了井冈山精神。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的工作中心转为战略转移时,又弘扬和培育了长征精神。在延安根据地,又弘扬和培育了抗战精神。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弘扬和培育了以“反对专制,力求和平”的团结精神。

其次,围绕领导中国建设中心任务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艰苦创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64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可以看到党的中心任务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也正是在推行党的中心任务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党的任务才得以顺利完成。

(三)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政治上先进的政党,又是一个群众基础广泛的政党,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民族精神既具有民族成员普遍认同的广泛性,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推动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先进性,体现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由此可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它需要先进政党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这既是90多年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又是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广泛地进行了社会动员。新世纪,肩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正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更加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让中华儿女共同参与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行动中来。中华民族精神只要群众根基深厚、牢固,就一定能迸发出强大的精神活力和感召力,才能彰显它的独特的社会价值[2]。

(四)坚持不懈地抓以爱国主义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于1980年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367这句话说明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1994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繁荣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第一次阐释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十八大后,中国梦、中国精神成为国内热议、国外关注的焦点话题。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的重新审视,有力地的引导和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三、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建构和谐社会价值体系,提供培育当代中国精神的价值导引

文化是民族精神化育的母体,价值是文化的灵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主张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为建设中国新文化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大潮席卷全球,隐约可以看到文化冲突的影子,霸权与反霸权、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异常激烈。继政治危机、经济摩擦和军事冲突之后出现的另一种隐而不彰却异常深刻和残酷的文化危机和价值危机,几乎对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与独立构成威胁,对于后现代化的国家更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一个代表,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十七大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大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以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来应对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民族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与整合过程,是一个为整个民族的社会价值体系确定价值核心的过程,二者关系密不可分。没有和谐的价值体系,不可能培育出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核心,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也不可能建立起来。

(二)加强制度文明建设,建构和谐社会价值体系,提供培育当代中国精神的制度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应当建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相协调的社会基本制度体系。在宏观上,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中观和微观上,还必须建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制度与机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只是口头宣扬,不能成为一条挂在嘴上的“软任务”和“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空口号。空谈与推诿,只能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一场运动、一次热潮、一阵季风,最终成为一种被淡忘的形式与过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必须有相关部门负责对其布置、落实、监督。要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建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制度与机制,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有一种制度建设与保障的意识。

(三)建构和谐生活,提供培育当代中国精神的生活土壤

所谓的和谐生活是指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比例合理、平衡互动的协调生活状态,也是精神与行为协调一致、个体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只有和谐的生活世界才有和谐的精神世界,才可能培育出和谐的民族精神[3]。目前和谐生活还处在建构过程中,还没有实现。建构和谐生活,是处在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重挑战中的当代中华民族突破重围的根本出路。建构和谐生活,就要从生活的根本处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精神。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G].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2] 王祖强.论“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J].嘉兴学院学报,2013(4).

[3] 宋志明.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87.

(责任编辑 张佑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