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昕宇
(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河南 洛阳 471023)
家谱数字化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张昕宇
(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河南 洛阳471023)
家谱;数字化;古籍数字化
文章对家谱数字化工作二十余年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家谱数字化工作的现状,并认为标准统一和资源整合是目前家谱数字化建设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据先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流传至今的有周代的《世本·帝系篇》。撰修家谱后世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兴盛、唐朝的发展、宋代的功能转折、明清以来的普及,到近50年来海峡两岸掀起的续修新谱的高潮,海内外已经积累了大量珍贵翔实的家谱资料。
家谱资料形式多种多样,当前存世最多的为书本家谱,存世最早的为宋代家谱,其中不乏珍本和善本。据《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家谱列入其中达600多种。家谱蕴藏着家族内部丰富的史料,有助于深入了解家族的姓氏源流、族规家法、世系图谱、事迹诗文、分支迁徙等史实。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研究家谱,审视家谱记叙与国史、方志、碑刻、墓志等公开文献的差异,梳理华夏民族家族内迁外徙的时代轨迹,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人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家族群居式生活模式已经被打破,流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常态。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解放了时空对人们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得所需信息。时代与科技的变化,对家谱文化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家谱数字化是保护、整理、传承、研究家谱的最好选择。
综合学界相关研究所得,笔者认为家谱数字化概念的内涵是:家谱数字化就是从利用和保护家谱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图像扫描、缩微等现代技术将家谱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作成家谱书目数据库和家谱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家谱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文化系统工作[1]。
2.1家谱书目数据库
长期以来广大家谱整理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编纂家谱书目,以备检索和利用。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图书馆主持编撰的《中国家谱总目》就是其中的鸿篇巨制之一,它将全世界范围内的炎黄子孙家谱汇编成目,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完整的“路线图”。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机读编目实践的成熟,我国家谱数字化工作开始起步,初期以建立家谱书目数据库为主,参与建设的主要是国内大型公共图书馆,这也延续了长期以来揭示家谱文献信息的主要方式。建成的家谱书目数据库普遍具有数据海量、检索效率高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图书馆自2000年开始建设的“家谱书目查询数据库”,它是目前数据量最大的家谱书目数据库,数据量达17,041条,并不定期进行更新,允许国内外读者联网检索。中国国家图书馆2002年启动建立的“地方志家谱书目数据库”所收藏的中国家谱书目数量仅次于上海图书馆,可以提供网络浏览或检索服务。还有一些家谱收藏较多的省市县图书馆,如:安徽图书馆、福建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也对馆藏家谱资源进行了计算机编目,并提供网络检索服务。2.2家谱全文数据库
家谱全文数据库以家谱的内容为收纳对象,对收集到的家谱的全文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为读者提供全文阅读、全文检索或智能分析服务。根据家谱全文数字化的技术处理情况,可以将其分为图像版、文字版和图文版。较之书目数据库,家谱全文数据库更易于为用户提供详备、准确的家谱内容。但由于家谱上古字、生僻字和异体字较多,家谱中的世系图、世系表需要特殊的中文排版系统等原因,家谱全文数据库目前开发较为缓慢。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中国基本古籍库工作委员会与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编辑研制的“中国谱牒库”。“中国谱牒库”是专门收录历代谱牒类典籍的全文检索版大型古籍数据库,共收录宋、元、明、清历代家谱5,000余种,年谱1,200余种,仕谱3,000余种,日谱500余种,合计1万余种。数据库全文超过10亿字,影像超过1,000万页,数据总量约350G,并配备有专用的检索系统和功能平台,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2.3家谱软件及家谱网
近年来,家谱数字化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对专用家谱制作软件以及家谱网的开发和应用上。目前,家谱制作软件功能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家谱先生”“天下家谱”“族脉家谱”“赛娜多媒体电子家谱系统”等。这些家谱软件帮助家谱编辑人员新修家谱、续修以及改修老式家谱,从而使家谱内容管理强有力,谱系检索结果直观形象,搜索统计功能完备,家谱信息使用方便、易于传播。
盛世修志,望族修谱。为了满足人们寻根问祖、追根寻源、普及家谱知识、编印买卖家谱的现实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若干规模不同、影响力大小不一的家谱网站近年来也应运而生。如:全国性大型网站有200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启动建设的“中华寻根网”等;中型网站有省市家谱研究会建设的网站,包括“中国家谱网”“安徽家谱网”等。另外,还有一些名门望族自行建立的姓氏网站,包括“孔氏宗亲网”“程氏家谱网”“全球王氏网”“闽台宗祠网”等。家谱网站的建设适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更易于普及家谱知识、传播家谱信息、凝聚家族力量。
3.1家谱文献收藏管理分散、私密性强、流通性弱
由于家谱的编撰都是由各个家族组织实施的,因此,客观上存在着家谱文献收藏分散、私密性强、流通性弱的特点。其数字化工作多是建设主体在各立门户、自筹资金、以自身家谱资源为本、满足各自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前家谱数字化工作缺乏国家级组织协调机构的情况下,家谱数字化建设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均衡,家谱数据库新旧家谱数字化程度不均衡,数据重复量大等问题。
3.2家谱数字化工作随意性、主观性强
由于家谱数字化工作参与人数众多、数字化建设水平不同,在没有权威的家谱数据库质量监控系统的情况下,数字化工作随意性、主观性强,目前已建成的数据库存在质量良莠不齐,检索途径不一,信息内容揭示详略不同等问题。
3.3数字化标准与制作程序不规范
由于家谱数字化基础性建设薄弱,数字化标准与制作程序不规范,数据典藏与存储格式不统一,数字化建设主体采用的平台与软件不同,所以目前已建成的家谱数据库资源整合困难,不利于统一管理,很难与其他数字化文献数据库联合检索,给多种文献研究带来困难。
4.1提高对家谱数字化工作的认知度
4.1.1提高对家谱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的认识。祖先崇拜与宗法制度,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社会基础,而家谱无疑是牢不可破的契约文书。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之有志。传统家谱记载了几千年来家族世袭相传的生命图谱,留下了永远不灭的血脉亲情,是极其珍贵的古籍遗产。新修、续修家谱是对家族记忆的传承,是凝聚家族力量的纽带。
4.1.2把握家谱数据化的终极目的。家谱数字化可以达到多种工作目的,有利于家谱的利用,有利于保护家谱原件,有利于开展家谱原件的修复工作。家谱数字化的目的不同,必然导致数字化过程中对相关技术方法与技术指标的选择不同,因此在家谱数字化过程中,要把握其终极目的——利用和保护家谱,并以此观点来统筹协调家谱数字化的全局工作。
4.2确立家谱数字化工作的协调机构
家谱数字化是一项文化系统工作,参与人数众多。其中有家谱持有者、家谱馆藏管理者、数字化工作者、知识组织者、IT技术人员和商业机构等。他们各自进行家谱数字化的出发点不同,利益指向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家谱数字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设立领导机构,统一指挥,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系统性地推进家谱数字化工作。领导机构主要成员应包括文化部门的主要领导以及各主要家谱收藏机构的负责人[2]。
4.3明确家谱数字化工作流程与标准
家谱数字化工作流程与标准的选择与制定均属于软工程, 具有全局指导性, 统一的家谱数字化工作流程与标准是保障家谱数字化终极目标实现的支撑与必备条件。 经过二十余年家谱数字化的实践, 当前有必要对国内外已有的家谱数字化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我国家谱数字化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制定标准、规范的体系框架, 保证家谱数字化产品的质量, 实现家谱数字化产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家谱数字化工作的目的,一是保护家谱,二是利用家谱。在完成对家谱数字化的基础性建设后,应从对家谱的简单文献信息揭示走向对家谱内容的知识组织,进一步与史书、方志等古籍数字化产品实现资源整合,使用户在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知识检索时实现无缝链接[3]。
[1]毛利军.中国家谱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档案与建设,2007(1):22-24.
[2]高娟,刘家真.中国大陆地区古籍数字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110-118.
[3]王昭.家谱文献资源整理现状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3(5):62-63,66.
(编校:马怀云)
2016-01-12
张昕宇(1974—),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G255
A
1003-1588(2016)02-0075-02
* 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洛地区名人家谱收集、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BTQ03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