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关键词:知识地图;文献计量;内容分析
摘 要:文章对近五年被CNKI收录的知识地图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并从研究阶段、研究力量、研究主题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五年间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同时对今后该领域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0-0112-05
收稿日期:2014-09-30
作者简介:赵春辉(1983-),中原工学院图书馆馆员。 1 研究目的和方法
知识地图作为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它以可视化技术显示各种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知识,正在成为网络时代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其应用逐渐延伸到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图书馆资源管理、企业生产加工以及行业结构分析等领域,已经成为梳理知识、定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实用工具。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知识地图研究领域最近的一篇综述性论文为李小敏、范帆的《我国知识地图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但其分析数据源仅截至2009年年初,而2009—2012年间国内知识地图研究领域共产出相关论文122篇,占2000—2012年间总论文200篇61%的比例,其间论文的作者分布、主题分布、基金分布等指标已发生较大变化,有必要对近五年国内知识地图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鉴于上述论文在分析模式上的两大不足:各分析指标孤立论证和过于依赖定量统计忽略定性分析,所导致的分析结果“大而全”但深度不足、操作性不强的弊端,本文研究方法有两大创新点:一是对各项计量指标进行组合统计分析,以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二是引入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定性方法,提取出“专而精”的微观结论,以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
以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以“知识地图”为检索词进行篇名检索,检索时间为2013年5月18日,时间跨度为2008~2012年,经过分析整理,共得到相关文献149篇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3 研究阶段分析——近五年为研究高峰期
年度发文量能体现该领域研究的发展速度和大体轨迹,年度基金资助量能够体现科研主管部门对该领域研究的规划指导和重视情况,二者结合分析能准确剖析出近五年所处的研究阶段,统计知识地图研究年度发文量及基金资助情况见表1(部分文章不止一种基金资助)。
4 研究力量分析——整体充足,局部失衡
4.1 研究机构及人员
统计各研究机构发文总量能了解其成果产出情况,结合年度发文量分析能掌握各研究机构的论文产出结构和秩序是否合理。统计近五年发文量前18名的研究机构发文数据见表2。
2数据并查阅相应文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吉林大学为国内知识地图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先者,五年间发文总量第一且保持了较好的发文连续性,查阅具体文献内容发现还有以下亮点:一是多部门参与,研究部门涉及管理学院[2]、信息研究所[3]、公共外语学院[4]、公共卫生学院[5],说明知识地图研究在吉林大学有着较好的研究氛围;二是基金资助导向,8篇论文中有6篇为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说明基金资助对该领域研究的引导作用之大,今后各级主管部门需加大对研究弱势机构的基金资助力度。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行政学院也较好地兼顾了发文总量和连续性,为国内知识地图研究领域的第一阵营机构。但查阅文献内容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武汉大学前后有7位作者涉足该领域研究(其中信息管理学院6位),虽整体研究力量相对充足,但各作者均只发表相关论文一篇,个体的研究持续性不足十分不利于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创新,尤其是近两年再无相关作品产出,作为领头部门的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需在个体持续性研究方面进行总结和保持。上海行政学院产出的3篇相关论文均为图书馆吴才唤一人所作,说明其所在部门的研究力量还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今后该校需加大对重点研究部门的人才培养和交流力度。③核心研究机构中的高产作者有吉林大学的赵娜、伍思静、毕强,均有3篇论文,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赵捧未(4篇)、窦永香(3篇),且保持了较好的发文连续性,再次证明了两所学校在知识地图研究领域力量之充足。
4.2 研究部门分布
虽然知识地图的概念源于情报学[6],但查阅近五年相关文献发现,多个部门和学科均涉足该领域研究,了解发文部门的分布情况,能够掌握知识地图研究的学科和人员构成比例,为今后实现交叉研究提供参考。统计表2中18所高校2008~2012年间知识地图研究论文的发文部门见图1(部分合著论文发文部门不止一个,故统计总数略大于论文篇数)。
图1 18个研究机构2008—2012年发文部门分布图可以看出,首先是信息管理学院(系)和信息研究所在知识地图的研究中独占鳌头,共占43%的比例,图书馆也占14%的比例。知识地图的情报学起源属性,决定了图情部门在知识地图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其次是经济管理学院,占比19%,随着知识地图在产品协同开发[7]、产品质量控制[8]、企业知识转移[9]、企业危机管理[10]、企业岗位管理[11]、企业联盟管理[12]、客户关系管理[13]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经济学者们也参与进来,从实证的角度给知识地图研究注入了新鲜力量。
另外,计算机科学、公共卫生学院、外语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部门的学者也逐渐涉足该领域研究,从产品研发知识链管理[14]、学习共同体构建[15]、专家知识地图构建[16]、科研知识地图[17]等方面探索了知识地图在具体行业中的应用,也大大拓展了知识地图的研究外沿。
5 研究主题分析
对知识地图研究论文进行主题分析,有助于掌握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以增强分析结果的借鉴性和操作性。现从微观层面对近五年知识地图研究论文进行定性分析。endprint
5.1 基本理论研究
关于知识地图的概念,不同学者依据不同标准进行了各自定义[18],但其不够稳定的定义也造成了没有在促使本学科体系成熟方面做出应有贡献。吴才唤认为其本质是使得知识创新主体找到解决某项特定问题的方法,即通过“问题导向”找到作为隐性知识主体的人而非定位知识本身,并指该研究难点在于显隐知识的界定标准;同时他还提出了对知识地图的基本概念和关键因素进行梳理,必将给该领域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和生命力[19]。
另外,相似概念的辨析,也是近年来知识地图基本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2008年,李丹、张会平[20]便对知识地图与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的异同点进行了剖析;此后还有论文《知识地图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21]《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辨析》[22]《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比较分析》[23]进行跟进研究,对比分析了知识地图与知识图谱、概念地图的异同点,今后应加大此方面研究成果的推广以正研究导向。
5.2 构建相关研究
知识地图的构建涉及知识资源的分类、聚类,知识的挖掘、链接、检索和可视化等方面,其相关研究包括构建技术、辅助语言、辅助工具三个部分[24]。
构建技术主要指知识地图构造过程中的计算机智能技术,如自动标引技术、自动分类技术、信息提取技术、关联挖掘技术、可视化技术[25]、网络跟踪和漫游技术[26]等,同时还包括一些构建方法或理论,如元知识理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27]、本体论方法[28]、数据结构思想[29]。
辅助语言和辅助工具分别指知识地图构建前期的描述规则和构建后期的编辑维护工具。目前兼容性最强、使用最多的辅助语言是Ontolingua,当然也有专用于网络知识地图描述的OIL(Ontology Inference Layer)和OWL(Web Ontology Langauge)[30];对应的辅助工具分别为OntoEdit、Ontolingua Server和Chimaera[31]。这些构建相关技术、语言、工具的应用,有力确保了知识地图的自动构建、智能运行和动态更新。
5.3 具体应用研究
统计近五年知识地图研究论文,涉及具体应用案例的共93篇,占比62%。可见,应用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知识地图研究的热点所在,现从应用行业和领域角度概述五年间应用研究成果:①知识地图在学科热点分析中的应用。知识地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立体式的知识导航系统,在学科热点分析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层面应用所涉及的应用领域或学科有数据挖掘研究[32]、传媒研究[33]、图书情报研究[34]、组织行为学研究[35]、课程体系研究[36]、科学图谱研究[37],甚至在知识地图所属的知识管理研究等领域[38],都引入了知识地图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学科知识地图,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直观动态的学科知识结构。②知识地图在专家库构建中的应用。近几年,知识地图的指向有从注重“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趋向,出现了专家型隐性知识地图、专家知识地图、专家个人的知识地图方面的探讨[39]。如图书馆专家知识地图[40]、科研团队知识地图[41]、教学团队知识地图[42]、专家推荐知识地图[43]等专家隐性知识地图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逐渐展开,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共享、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应用。③知识地图在图书馆的应用。通过优良的知识地图,能够形成以知识扩散为目的的网络化知识管理体系,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力保证[44]。近五年来,知识地图在图书馆流通服务[45]、学科地图建设[46]、成人教育服务[47]、参考咨询服务[48]、图书馆知识转移[49]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逐渐普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的知识挖掘、知识共享、知识利用。④知识地图在企业中的应用。知识地图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为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一大亮点,其内容涉及矿产、汽车、家具、物流、航天、咨询、服装等多个行业,具体应用层面有产品质量管理[50]、业务流程管理[51]、产品设计管理[52]、企业岗位管理[53]、客户关系管理[54]等。归纳这些企业具有信息依附性、技术导向型、人才流动性等几大共性,其知识共享、创新、转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竞争力,故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因地制宜。
6 结论
为使本文研究结论更能反映五年间知识地图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结论部分将采用与2009年李小敏、范帆的《我国知识地图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比对的方式进行概述。
6.1 核心研究机构变化
综合发文量和连续性因素,武汉大学不再是国内知识地图研究的领头羊,以学者赵娜、毕强、伍思静为代表的吉林大学取而代之,武汉大学前后涉足该领域的七位作者均未产出过第二篇相关作品,该现象值得深思。
另外,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近五年仅有一篇相关论文产生,均为2008年所发,逐渐退出了国内知识地图研究的第一阵营,新加入第一阵营的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行政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2 研究重点动态转移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近五年知识地图应用研究的论文共93篇占比53%,说明研究重心已由2009年统计的“知识地图构建技术研究[55]”转向了具体的行业应用研究。这说明随着知识地图构建技术的研究和普及,技术屏障不复存在,各行各业如图书馆、机械制造企业、服装加工企业、教育机构、物流企业等智力密集型和人才导向型的单位,开始大胆尝试引入知识地图,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转移,甚至知识的产业化应用。
6.3 理论研究并未饱和
近年来,知识地图理论研究逐渐淡化,各学科往往是基于“知识地图”在本领域的应用,给出自己的描述性“定义”[56],缺少像《知识地图研究进展:从显性知识地图到隐性知识地图》《知识地图相关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进展》《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辨析》等直面理论研究难点的作品,今后应加强对知识地图要素、原理、方法本身的研究,以为相关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