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任跃,孙 戈
(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宁夏 银川 750021)
作为汇聚和储存人类文明的图书馆,不但是知识的承载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对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图书馆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肩负起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责任。作为我国人口占比超过50%的农村,由于其公共文化设施相对薄弱,大力兴建村镇图书馆不但可以弥补其文化基础设施缺失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对文化大发展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外公共图书馆以欧美国家较为发达,在美国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大大小小的公共图书馆星罗棋布,数量达14,500家。最大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最小的是村镇图书馆,面积只有20~30平方米左右。英国包括运营的流动的公共图书馆在内共有4,567所,平均每1.4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所以在英国,大约有58%的成人居民拥有图书馆借书证,居民每年人均到访图书馆5.6册次[1]。日本的图书馆也很多。但大都以城市为主,乡镇相对薄弱[2]。
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我国起步于上世纪初,但真正的发展要归功于新中国的成立。据国家有关媒体报道,截止到2010年,我国共建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其中省级、市级基本实现全覆盖。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行政区划分,省级市包括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共34个、地级市333个、行政县2,858个、乡镇(含街道办事处)40,858个、自然村536,876个[3]。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达不到每县拥有一个图书馆的水平。尤其是村镇社区图书馆几乎是空白,城乡读书环境差距悬殊。
和城市相比,村镇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的生活方式铸就了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散佚在农村的民间文化俯拾皆是。方言、戏曲、民歌、风俗等,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集成。比如谚语,就要追溯到人们还没有文字以前,它以朗朗上口、活灵活现的口语形式被广泛地流传和沿用至今,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成果。又比如姓氏族谱也是源远流长,深入挖掘整理姓氏族谱对研究中华多民族历史以及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同样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村镇图书室的建立就可以将本村的姓氏族谱、有代表性的秧歌、社火、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整理成册,永久地保留到图书室中。这对彰显和传承本村的文化,增强本村群众的整体凝固力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世纪末,我国从传统的农耕经济向现代化工业经济转型,曾经风靡一时的乡镇企业为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把先进的科技文化带到农村,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作为汇聚和储存一切人类文明及知识的图书馆当然有责任有义务把现代文明带到广袤的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建设一起抓,科技下乡、医疗下乡,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更应该下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现。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十八大同时指出,公共文化设施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不但为图书馆事业在村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村镇图书室势在必行。
兴建村镇图书室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笔者在这里提出四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申请中央政府及地方财政的专项拨款,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相信是有能力把图书室普及到广大的农村;第二种方案是由当地政府出大头、村民出小头共同出资兴建。让村民参与共同兴建最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当地群众的建馆积极性,资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第三种方案是用本村的会堂或祠堂作为图书室馆舍。会堂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召开会议、唱戏或放电影等活动场所,现在一般都闲置不用;祠堂是族人祭祖、聚集开会、议定族人行为规则并实施处罚,以及举办族内婚丧、寿筵、教育本族子女的场所,它本身就有一定的人文基础、文化价值,如果将祠堂改建为农村图书室,既展示了祠堂文化,也避免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第四种方案是三合一方案,整合现有的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农村图书室的资源,打造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农村图书馆。不管是农家书屋还是共享工程,提供服务的都是信息资源,都是为农村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所以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不搞重复建设将是村镇图书室的最终发展方向。
3.3.1 交通便利、位置中心的原则。村镇图书馆馆址的选择,首先要考虑馆际合作,图书要频繁交换的因素,所以尽可能地选择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同时兼顾读者方便阅读和借还书。
3.3.2 服务中小学生的原则。由于城乡长期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对等的问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读书环境都比城市学校要差。想要缩小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差距,首先应该让他们在读书上享有平等的权益。所以村镇图书馆的建设尽可能毗邻学校,最大限度地为中小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3.3.3 围绕城镇化建设的原则。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项目,对于图书馆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城镇化建设没有把图书馆建设纳入到规划里面,那图书馆在农村的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农村城镇化建设也给村镇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如果图书馆都能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而纳入到公共文化建设规划中,那么,村镇图书馆的建设一定会在中国图书馆建设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3.3.4 社会效益最大化和功能可扩展的原则。村镇图书馆的建设要有前瞻性,要根据本村的现住人口,以及估算出将来的新增人口,用发展的眼光科学地制定村镇图书室的规模。如果兴建的规模太大,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太小则满足不了本村读者的基本需求。所以要科学论证,认真调查研究,本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在充分考虑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一定要对社会发展,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等因素合并考虑后建设。
3.3.5 专家指导的原则。村镇图书室的建设要由政府牵头成立村镇图书室筹建专业机构(比如国家图书馆、文化部、省级图书馆或有经验的市县级图书馆中的专家组成)经过科学论证后首先建成村镇图书室的标准雏形,经过1~2年的试运行及不断的完善,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村镇图书室的建设方案后,方可作为成熟的产品大规模推广。
3.3.6 设计功能标准化的原则。许多大型超市、连锁酒店都特别受百姓的欢迎,原因之一就是有标准的门头、标准的服务、标准的设施。作为村镇图书馆,如果按每乡一个其数量也将达到4万个左右,如果每一个都单独设计,必然给国家造成重大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各地有可能我行我素,任意发挥,导致图书馆建设的基本要素都不能保证。所以,村镇图书馆一定要设计建设标准化,使读者不论走到哪儿,只要见到村镇图书馆就有亲切感和归属感。
3.4.1 争取财政持续稳定的购书费。村镇图书室的大部分图书应该由政府拨专款购买。为了保证购买图书的实用性和完整性,则应组织图书馆方面有第一线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参考当地群众的意见,制定贴近群众生活习惯、工作特点的详细采购计划。为了便于图书交换和效益最大化,邻近村镇图书室的图书尽可能不重复,村一级图书馆的图书采购计划应该由乡一级或县一级图书馆专业人员制定。
3.4.2 争取上级公共图书馆的支持。争取上级公共图书馆对村镇图书室在藏书量给予支持、在藏书结构上给予专业指导。上级图书馆可以利用他们藏书量比较大的优点,将每年剔除下来的书籍捐赠给村镇图书馆,达到丰富他们馆藏的目的。为了简化村镇图书馆的机构组织,要请上级图书馆对新图书分类编目好后再下拨到村镇图书室。
3.4.3 通过全社会的广泛捐助来丰富馆藏。村镇图书室的资源建设要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要争取出版社、著作权人、社会团体以及自然人的广泛捐赠。为了表示感谢及尊重捐书人,给读者树立饮水思源爱护图书的品德,在村镇图书室里树功德碑,将捐赠人姓名及所赠书籍登记在册永久保留。
3.4.4 勤于整理收集本地文化。勤于收集整理本地的文化资源是丰富村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将本地的祠堂文化、姓氏渊源、家谱族谱等搜集整理编辑成册,不但可以丰富馆藏,还可以传承和弘扬本村的文化。
村镇图书馆的兴建,对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改善其知识结构、传承传统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农村兴建村镇图书馆的一些想法也都是建立在有限的农村调查的基础上,很多都是笔者的肤浅想法,如果进入实际操作层面,还需要在小范围内做实际的建馆实验。但总的来说,村镇图书馆的建设对缩小我国城乡文化差距、解决城乡文化资源的不对等问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 肖永英.英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与发展趋势[J].图书与情报,2009(4):6.
[2] 孙继林.日本市、区公共图书馆现状[J].图书馆杂志,1996(4):61.
[3]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2011-04-28].http://www. stats. gov. cn/tjfx/jdfx/t20110428 _402722253.ht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