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饭圈”对青少年价值观成长的影响机制及治理对策

时间:2024-05-04

章秀英 范梦婷

摘 要: “饭圈”通过“颜值即正义”“粉随正主”“白嫖可耻”和“开除粉籍”方式,运用“首因效应”“晕轮效应”,以情感依赖、从众心理、群体极化、壁垒设置等多重社会心理机制诱导和规制青少年粉丝行为,形成“饭圈”乱象。充斥着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成长形成了不良影响,使得青少年粉丝群体国家认同感弱化、审美观单一化、人生观表层化、择偶观非理性化、消费观狂热化和友善观缺失。要发挥国家在“饭圈乱象”治理中的主导地位,教育引导青少年“饭圈”追星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饭圈”舆论氛围,消解“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成长的不良影响,为青少年打造健康向上的“饭圈”生态。

关键词: “饭圈”;青少年;价值观;社会心理机制

收稿日期: 2022-01-2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少年社会公德认同与建设路径研究”(20BKS11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总书记关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要论断的创新研究”(19JZD004)

作者简介: 章秀英,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15650713161@163.com。范梦婷,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以青少年为主力军的粉丝“饭圈”社群因无底线的追星行为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2021年,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娱乐明星网上信息规范相关工作的通知》等,为规范“饭圈”无底线追星行为提供了制度支持,形成了抵制“饭圈”乱象的舆论氛围和较完善的工作机制。“清朗行动”之后,集中于微博超话社区和百度贴吧的“饭圈”正向豆瓣转移,但“饭圈”作为青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话语权并未由此消失,对青少年价值观成长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饭圈”是粉丝文化的通俗称谓,国外学界更多从对抗性和创造力视角解读〔1〕,国内学界持批判意见者从“娱乐至死”、信息茧房、群体性孤独等理论进行阐释〔2〕;另一些学者则从反抗和建构意义来理解〔3〕,认为“饭圈”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特征〔4〕。这种对立的观点也体现在学界关于“饭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分析上。一些学者认为起抑制作用,表现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去精英化、神秘化和虚无化、无聊化,以及对其消费观的负面影响〔5〕,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否认“饭圈公益”现象,要避免对青年人及其小众兴趣爱好的“污名化”〔6〕。还有学者从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心理需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环境对娱乐文化过分宣传和渲染分析其影响机制〔7〕。总之,饭圈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这种影响发挥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是什么?对青少年主流价值观成长有哪些不良影响?如何引导青少年抵御错误价值观影响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因缺乏對粉丝群体的深入访谈和观察,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三位“饭圈”资深成员的跟踪访谈,了解她们“追星”的动机、感受和行为,同时加入“X明星”的饭圈,跟踪观察粉丝在“饭圈”的言行、互动和行为等,据此剖析“饭圈”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成长的不良影响,并提出治理对策。

一、“饭圈”影响青少年粉丝价值观的社会心理机制

“饭圈”作为一个以虚拟互联网为依托、组织粉丝进行追星活动的社群,是如何改变青少年粉丝的价值认知和情感认同,诱导青少年粉丝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组织粉丝跟车出现围堵明星、人肉搜索、造谣攻击、网络暴力等疯狂行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个体价值观形成都受其社会关系的影响。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易受高交互性的互联网社会情境影响,看似“疯狂”的追星行为背后隐藏着特定社会心理机制,剖析这些机制是教育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前提。

(一)“颜值即正义”——以“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扭曲价值认知

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对人类认知研究发现,一种刺激产生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情境。所罗门·阿施(Solomon Asch)发现,个体在认知形成过程中,信息呈现的特定方式会使个体判断产生偏颇,在个人印象形成中存在“首因效应”,即最先出现的信息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后面出现信息受到的关注较少〔8〕。“首因效应”表明了人类是“认知吝啬者”,即尽力保持自己的认知能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互联网情境下,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即时性,观察者易于认知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渐减现象更易扩大。笔者在“X明星”饭圈中,每天打开超话,就是“X影星很帅、很有爱心、很勇敢、很有礼貌”,将“帅”放在诸多正向品质的第一位,在“首因效应”的作用下粉丝认同并内化自己崇拜的偶像明星“最帅”或“最美”。克伦·迪翁和其同事们研究发现,人们在判断个体的人格特质时,与相貌平平的人相比,往往感到相貌出众的人具有更为热情、更能让人愉快、更为敏锐等正向人格特质〔9〕,也即美貌的“晕轮效应”。“饭圈”将明星的“帅”和“爱心、勇敢、礼貌”等正向品质联结在一起,通过不断重复和暗示,建立条件反射,使得粉丝接受明星美好“人设”,陷入明星外表吸引力产生的“晕轮效应”——“美的就是善的”错误联结中。加上以漫画《看脸时代》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对“颜值即正义”的渲染,使得青少年粉丝认同了“颜值”作为评价“个人价值”的最高标准,乃至重视到忽视明星个人道德、品格等内在因素,甚至不辨是非曲直触犯道德底线。如2016年,由优酷携手米未传媒共同推出的网生自制综艺节目《黑白星球》发布会现场,马微微公开称“吴亦凡就是活菩萨,睡粉这件事就相当于大领导到小餐馆吃饭,绝对是亲民之举”〔10〕。饭圈对“颜值正义”的过度宣扬,扭曲了青少年价值认知,混淆了青少年是非观。

(二)“粉随正主”——凭借情感依赖诱导粉丝盲目模仿明星

饭圈是以粉丝对娱乐明星“爱”的情感为联系纽带而产生的社交群体,这种情感是一种“次级情感依赖”,即青少年在步入成年前期,其情感要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恋,从而会不自觉地寻觅现实社会关系比较遥远而在心理上比较亲密的对象〔11〕。不仅如此,现实生活中对成功的渴求与现实的无力,对梦中伴侣求而不得的焦虑,使得青少年将人生理想投射到偶像明星身上,在参与“偶像养成”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期望以此想象性地解决人生梦想与渴望,并由此形成对偶像明星的情感依赖与崇拜。娱乐资本利用青少年对偶像的情感依赖心理,宣扬“粉随正主”,大肆推销偶像代言的产品和推广所谓的“明星同款”,在影视剧作品中大量使用“流量”明星,营造出模仿明星等于实现自我理想的虚假幻象。而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便捷性和跨时空性,使得青少年粉丝能随时随地可获得偶像的行程动态,并进行学习和模仿,偶像异化成为商业资本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也是明星代言产品成为爆款的根源。“当然会特别关注他喜欢什么,还有他最近穿什么,之前还特意攒钱买了一双他的同款鞋子”,受访者B说道,而借用账号购买明星的数字专辑,购买明星代言的商品是受访者A、B、C常见的行为。青少年粉丝在盲目模仿明星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乃至价值体系时,也接受了饭圈中的性开放、高消费、享乐主义等价值导向,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

(三)“白嫖可耻”——利用道德绑架认同“应援消费即美德”

“白嫖可耻”是“饭圈”的流行语之一,指不为偶像花钱的追星行为是可耻的,是“饭圈”荒诞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饭圈”大力鼓吹“白嫖可耻”的背后,是“饭圈”精心打造的“饭圈”道德场,即将是否为偶像花钱作为评判粉丝行为是否合乎“饭圈”道德的唯一标准,对粉丝进行道德绑架,借助“饭圈”舆论的鼓动和喧嚣,使得应援消费成为饭圈的强势道德话语霸权。马克思曾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2〕。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是心理活动最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最强烈震荡的时期,特别注重群体评价,对群体舆论十分敏感,同时他们长期生活在年龄及生活相似的同辈群体之中,为了获得群体性的安全感和被群体接纳的愉悦感,往往会选择与群体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是青少年易被“饭圈”绑架的社会心理依据。“饭圈”呼吁粉丝为偶像集资应援,宣扬“白嫖可耻”“真金白银才是爱”,鼓励粉丝花钱追星,对贡献较大的粉丝给予偶像见面会门票、明星签名照等普通粉丝极难获得的奖励,使“应援消费即美德”的道德话语在“饭圈”盛行。在“饭圈”道德绑架下,粉丝个人的道德判断和独立意识被忽视甚至是遏制,为了获得“饭圈”的认同,粉丝会顺从“饭圈”规则,参与“饭圈”组织的各类打榜、应援、控评活动,“为爱消费”成为粉丝常态。受访者A就表示在某节目中为了使自己喜欢的偶像出道,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最疯狂的时候是他最后决赛的时候,为了攒钱我基本两个星期没吃晚饭。但其实在我们粉丝间这很正常,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而在“Owhat”、桃叭等粉丝集资运营APP上,粉丝集资也常常达到令人咋舌的数千万元。饭圈“应援消费即美德”的道德话语霸权是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的“温床”。

(四)“开除粉籍”——打造“信息茧房”,引致网络群体极化

对个体从众心理的研究发现,当个体所在的社会情境是完全从众的群体——根本不允许存在偏离行为时,那么因群体没有不同意见,即使是那些满腹经纶、深谙事故的决策者也可能会成为特定类型的从众压力牺牲品〔9〕。青少年价值观未成型,思维判断力较弱,更易受从众压力的宰制。“粉籍”类似于“饭圈”的户口,加入某个偶像明星的“饭圈”就相当于拥有了这个偶像明星的粉籍。“开除粉籍”,即驱除出该偶像的粉丝圈,以此消弭偏离行为,迫使粉丝服从“饭圈”规则。“在圈子里是不能乱讲话的,要是在圈子里讲了偶像的坏话,被发现是会被立即清理出圈的。”受访者C表示,“我们每个群都会设管理员来检查日常粉丝发言,如有违反就会被開除粉籍。”以“开除粉籍”方式筛选具有较高忠诚度、乐于分享的粉丝,传播偶像的美好信息,增强粉丝粘性,保证粉丝对偶像情感的高度同一性和同质化,打造偶像的完美形象。在“沉默螺旋”的作用下,有利于偶像人设的消息被传播,不利于偶像的言论被压制,当明星完美人设在“饭圈”内形成一种倾向时,粉丝群体的讨论将会使这一倾向趋向极端,使成员态度达到高度一致。久而久之,具有高度同一性的“饭圈”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信息茧房”,粉丝在“信息茧房”中自动过滤关于偶像的负面传闻。这种高度的群体一致性极易诱发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使得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13〕。由于青少年时期是情绪发展的“风暴期”“狂飙期”,情绪激动起伏程度高,具有易冲动性与爆发性,容易不计后果,一旦粉丝中非理性情绪叠加演变为整个“饭圈”的共同价值倾向,并进一步施加和影响“饭圈”中的每一位粉丝,就会造成网络舆情中负面情绪的传播和放大,在“一切为了偶像”的目标下,“饭圈”青少年为了维护偶像明星不仅拒绝并否定与“饭圈”言论不一致的观点,而且还打破社会规则,甚至蔑视道德和法律,冲击社会秩序。例如在2021年吴亦凡案件中,一些狂热粉丝聚集起来发表要劫狱救人等言论,造成“饭圈”乱象。

事实上,以上四种社会心理机制环环相扣,青少年粉丝出于对偶像的喜欢和崇拜情感聚集而成“饭圈”,“饭圈”运用“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扭曲价值认知、传播畸形价值观;通过情感依赖诱导粉丝盲目模仿明星生活方式,对“饭圈”价值观形成情感认同;运用道德绑架宣传“应援消费美德观”,践行“饭圈”价值观;打造“信息茧房”引发粉丝的群体极化,促成狂热追星行为。而这一切都是粉丝在相对闭合的圈层内进行交流,为了维护明星不惜打破社会规范乃至对抗社会,出现狂热的无底线追星行为,形成“饭圈”乱象。“饭圈”的影响机制见图1。

二、“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成长的不良影响

以青春靓丽、时尚新潮为标签的“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成长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疫情中的“饭圈公益”“饭圈女孩联盟”为共同的爱豆“阿中”(即中国)打响的舆论保卫战,彰显出“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成长的正向影响。然而,当前的“饭圈”主要由娱乐资本控制与主导,在商业利益诉求下,娱乐资本会不遗余力地诱导粉丝提供消费保障,使得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充斥“饭圈”,侵蚀乃至消弭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青少年价值观成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青少年群体国家认同感的弱化

***总书记多次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4〕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国家认同是指一国公民基于对自身所属国家的国家主权、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的认同而产生的归属感〔15〕。勿忘国耻,牢记历史是国家认同产生的重要基础。“饭圈”是青少年的重要网络聚集地之一,在“饭圈”的相对闭环下,偶像完美形象一旦打造,即使其日常言行违背爱国的道德要求,“饭圈”粉丝出于对自身偶像的维护,也往往会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罔顾历史史实,造成历史虚无主义在“饭圈”的滥觞。例如,在2021年8月的“张哲瀚涉日事件”中,某些粉丝认为偶像张哲瀚参观的靖国神社只是一个普通的旅游景点,他不应该为此遭到批评甚至封杀。在这起事件中,粉丝为了缓解认知失调,罔顾日本靖国神社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忽略了张哲瀚作为公众人物应承担的公民责任,为了保护偶像选择无视历史事实,对国家的爱敌不过对偶像明星的“爱”。明星作为消费型偶像,其完美人设是娱乐资本刻意打造而成,某些明星的精神特质并不足以成为爱国主义的道德典范,常常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犯糊涂而不自知。如何规范、引导明星偶像言行,使其成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榜样,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时代课题。

(二)青少年群体审美观的单一化、人生观的表层化

审美观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主流价值观的标准去衡量某一事物对于世界和自身重要意义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文化的综合素养,实现精神世界的自我超越与突破〔16〕。“飯圈”所崇尚的“颜值”是五官精致、精细典雅、婉约和谐的“优雅”美,对粗放、力量、运动、速度等蓬勃旺盛的生命“雄壮美”较为忽视,体现为以鹿晗为代表的女性风风靡一时。这种单一的审美意趣不仅限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力量型”大气之美的审美文化也会造成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偏颇。鲁迅、梁启超等人之所以推崇充满力量的“雄壮美”,恰是因担忧阴柔的“优雅美”使得国民性羸弱。时至今日,只强调阴柔美的“饭圈”审美文化不仅影响青少年审美观的健康发展,而且由于青少年人生观还未成熟,在资本的介入和大众媒体的精心渲染下,面对“饭圈”高频次高密度的“长得好看就是王道”的宣传轰炸,“三观随着五官转”的观念很容易被青少年认同,陷入“颜值是评判个人的最高标准”的陷阱之中。青少年过于注重外在颜值美,并以“颜值控”自居时,容易漠视崇高精神追求和个人品格陶冶,会使其人生观表层化、低俗化、低趣化。

(三)青少年群体婚恋观的非理性化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婚姻和家庭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7〕。恩格斯曾经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18〕。大量的研究发现,在爱情中,除了外貌吸引之外,空间上的接近性以及相似性(长相、价值、态度、信念、人格的相似)是相爱或喜欢的主要因素〔9〕。然而,“饭圈”中大量的“女友粉”“男友粉”对偶像的倾慕情感却违背了接近性和相互倾慕原则,明知明星不可能成为现实伴侣却依然对其抱有强烈的依附感、亲密感及对偶像感情生活的深度关心。这是由于以韩国影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对男的一律英俊高大帅气多金、女的一律漂亮美丽优雅体贴的宣传,使得青少年认同并内化这些择偶标准,并以此来寻找恋爱对象。然而,现实中并不存在“完美”的男友或女友,这使得“饭圈”粉丝产生心理落差。商业资本将偶像明星包装成“完美男友”和“完美女友”的大众形象,宣传诱导青少年沉浸于商业包装下偶像呈现的完美假象之中,以弥补心理落差。自称“女友粉”的A坦言在平时生活中会将偶像幻想为自己的男友,偶像的英俊、帅气和在屏幕上塑造出来的温柔等形象特点,正好满足了A对男友的所有期待,“又帅又有钱,这不就是完美男友吗?”在前不久的吴亦凡事件中,他正是利用其外貌优势和偶像光环诱骗了众多女生。青年粉丝一旦沉浸在对偶像明星的虚拟假象之中,在现实中便更难以寻找到合适的男友或女友,如此周而复始,蹉跎岁月。爱要包含四个要素,即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其中责任是最为核心的因素,它不是外部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19〕。而在“饭圈”的虚拟环境下,粉丝们的假想关系中,这些因素都无从彰显更无法实现,青少年的择偶观趋于非理性化,这对青少年婚恋观和我国未来的人口发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四)青少年群体消费观的狂热化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消费、鼓励消费、促进消费,即通过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特别是制造“虚假需要”来促进商品销售的实现,使资本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社会思潮〔20〕。恩格斯指出:“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18〕。消费主义在与资本力量“合谋”之后,侵入了人类生活中有利可逐的各个领域,“饭圈”自然也不例外。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极易陷入“饭圈”鼓吹的消费主义陷阱之中,“为偶像花钱”被“饭圈”奉为圭臬,“氪金”成为了青少年在“饭圈”的生存逻辑。一些缺少主观判断力的青少年为了成为“饭圈”合格成员,不惜逃学逃课,甚至利用花呗、借呗等网络筹款工具为偶像进行打投,在“饭圈”中形成“你追我赶,争相花钱”的匪夷所思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主义下的物质消费并不是个体真实意志的自由主动消费,而是受资本逻辑所控制的被动消费,粉丝在“饭圈”诱导之下落入资本逻辑的窠臼之中。资本并不关心“饭圈”的野蛮发展是否会危害到青少年的健康消费观形成,有利可图是资本介入“饭圈”的唯一目的。在资本操纵下的“饭圈”,偶像不再是某种美好精神的象征,而是沦为资本的附庸;“饭圈”不再是青少年朋辈群体的线上情感交流场所,而是成为资本实现增值的工具。在爱的名义下“消费”和“享乐主义”也成为青少年认同并践行的价值选择。

(五)青少年群体友善价值观的缺失

“饭圈”青少年网络行为极端化主要体现于网络语言极端化,表现为“饭圈”粉丝对异己者的“咆哮式”语言攻击,一旦有与自己“圈子”中相异的言论,往往会引起各个“饭圈”的各轮“骂战”,甚至演变成为网络暴力,上升为重大舆情事件。例如肖战的A03事件,双方在网上争论不休,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在“饭圈”内部也同样存在着语言攻击行为,表现为“饭圈”内部某些成员用侮辱性或胁迫性语言攻击“饭圈”其他粉丝。“在他参与第二轮比赛的时候,我们圈里的每个组都有一定的任务量,然后组长又分配到个人。我那时候因为刚好在考试周没啥时间完成投票任务,就在群里被另外的组员冷嘲热讽了。”受访者A说道,“当时心里会很难过,我又不是故意不完成的。”当“饭圈”粉丝没有完成既定任务时,往往会遭到某些“饭圈”成员的指责,甚至被“点名示众”“当群批评”。这种网络胁迫性语言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芝加哥大学学者凯斯·R·桑斯坦(K.R.Sanstein)在《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当群体成员因情感联系而聚集在一起时,与群体不同的观点就会受到压制,并且极易引发观点或行为极端化〔21〕。在互联网平台上,粉丝之间的信息交流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这使粉丝在日常交流中不受个人身份的约束,并且几乎不必为自己的发言承担责任,饭圈一旦有不利于偶像明星的意见或不合格行为出现,一些成员就会发帖指责、冷嘲热讽,进行人身攻击,在网络辱骂、道德绑架和网络暴力中发泄不满情绪。而且,为了逃避监管,一些粉丝往往会用缩写、谐音和文字替换的方式进行表达,在“饭圈”的默许和纵容下,这些侮辱性的词汇因“花样繁多”和“新鲜”受到青少年欢迎,被视为流行文化而予以接受并形成了“祖安化表达”〔22〕,不仅污染网络道德生态,而且一旦网络语言暴力成为常态化表达并在线下践行,容易导致青少年性情乖张和暴戾,冲击青少年友善价值观教育成效。

三、“饭圈”治理:为青少年价值观成长营造良好的“饭圈”生态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3〕饭圈”极端化和狂热化是由娱乐资本主导、多方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要引导“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同频共振,需要多方联动、共同营造健康的“饭圈”生态。

(一)发挥国家在“饭圈”乱象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由于近期国家对“饭圈”的严密监控,许多“饭圈”资本开始向其他领域转移,如虚拟偶像。虚拟偶像作为二次元文化和偶像文化融合而生的产品,拥有天然的青少年粉丝圈层,且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虚拟偶像,从外貌到人格,一切都是“虚假”的,极易被资本所操控,而虚拟偶像作为我国目前文化领域的新兴事物,一直受到较少的关注和监管。因此国家在对“饭圈”资本进行规制引导的同时,更要警惕“饭圈”资本向别的领域扩散转移。为此,要加强饭圈行业规范和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媒体平台、偶像明星、经纪公司、“饭圈”组织等在内的行业规范体系,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修订增加与“饭圈”相关的行为立法,以法治的力量避免“饭圈”乱象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时,加强数字化治理,优化政府监管职能,加强网络“饭圈”审查,对明星偶像的不当言语和行为进行规范,对劣迹艺人实行彻底封杀和零容忍,严厉打击并整治各种“饭圈”违法行为和乱象,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饭圈”空间。

(二)加强青少年“饭圈”追星行为与道德规范教育

青少年易陷入“饭圈”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自身辨别和防范意识不高。为此,学校和家庭要发挥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第一,学校应教育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偶像观。在尊重青少年偶像崇拜多元化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明星崇拜”现象进行辨析和引导,通过案例教学引导青少年关注偶像明星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品质。同时,丰富青少年的榜样类型,引导青少年将那些默默奉献、报效祖国的英雄人物和时代先锋作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学习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追求更崇高的精神境界。第二,积极破除青少年对“饭圈”的迷恋,在尊重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努力提高青少年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引导青少年认清“饭圈”打投行为的本质逻辑是资本的逐利,合理进行“饭圈”消费,在饭圈不做矛盾的激化者、谣言的散播者、极端化言语和行为的模仿者,理智追星,避免盲从。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空间法治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盲目追星带来的现实危害,努力避免青少年“饭圈”行为的极端化和狂热化。第三,家庭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密切关注青少年“饭圈”追星行为,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沟通,注重情感教化,丰富家庭业余文化生活,帮助青少年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引导青少年规范自身在“饭圈”的言语和行为,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倡导青少年理性追星,摒弃“容貌至上”的庸俗观念和消费主义的疯狂欲望,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倡导“饭圈”公益,营造积极向上的“饭圈”舆论氛围

“饭圈”乱象的整治刻不容缓,但切忌一刀切。青少年群体由于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产生偶像崇拜心理,进入“饭圈”网络社群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社会应尊重青少年“饭圈”追星的权利,以防矫枉过正。同时,要积极倡导“饭圈”公益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饭圈”舆论氛围:其一,加强对偶像明星行为规范和引导。与之前的“生产型偶像”不同,在资本主宰的“饭圈”逻辑下生产出的偶像呈现出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一些偶像将“饭圈”视为自己的圈钱宝地,在网络平台任意传播不当言论,更有甚者,做出吸毒、醉驾等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违法行为,带来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要加强对偶像行为和言论的监管、教育,通过筛选机制淘汰品格低劣的娱乐明星。其二,发挥主流媒体引领“饭圈”舆论的功能。自媒体在“饭圈”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饭圈”媒介传播中呈现出明显的资本导向和流量导向,表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错误趋向。主流媒体要密切关注“饭圈”舆论,积极发声,做“饭圈”健康生态的倡导者和维护者,督促自媒体承担起“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使命。其三,共青团、少先队等青少年组织应将“饭圈”纳入志愿者服务体系,倡导“饭圈”公益行为,鼓励青少年粉丝参与“饭圈”公益活动,形成“饭圈”整体向善的舆论氛围,引导青少年通过“饭圈”参与社会公益,履行社会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总之,整治“饭圈”乱象,应对“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娱乐资本、网络产业、监管部门、家庭、教育部门等多元主体联合行动,以刚性的制度约束和柔性的教育引导力量相互配合,规范青少年狂热的追星行为,引导青少年避免“饭圈”错误价值导向的侵蚀,为青少年主流价值观认同营造良好的“饭圈”生态。

参考文献:

〔1〕Fiske, 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M〕. London: Routledge, 1992:30-49.

〔2〕徐 甜.我国饭圈亚文化现象的危害及其引导路径〔J〕.新媒体研究,2020,(8):88-89.

〔3〕刘 讯,张喻萱.国内“饭圈”的自我建构及功能价值分析〔J〕.四川戏剧,2020,(3):176-178.

〔4〕袁志香.“饭圈文化”下青年主体意识的建构〔J〕.人民论坛,2020,(5):118-119.

〔5〕尹金凤.现代偶像“祛魅”的道德困境与道德矫正〔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40-43.

〔6〕吕 鹏,张 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 2019,(5):64-72.

〔7〕龚杰克,赵福江.“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小学管理,2020,(7):28-31.

〔8〕斯科特·普劳斯.决策与判断〔M〕.施俊琦,王星译,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5-80.

〔9〕E·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邢占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7,161,241.

〔10〕马薇薇.睡粉是最大福利,曾挺吴亦凡女星微博帐号被撤消〔EB/OL〕.(2021-08-04).https://new.qq.com/rain/a/20210802A08JXR00.

〔11〕赵云泽.科学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J〕.人民论坛,2020,(9):112-11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6.

〔13〕王 帅.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21,(9):104.

〔1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15〕薛博问.时代挑战与实践方向: 国家认同教育的阐释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8): 83-88.

〔16〕歐庭宇.“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J〕.理论导刊,2020,(4):126.

〔17〕刘镇江,刘红利.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伦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6-157.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翻译局翻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5,162.

〔19〕 弗罗姆.爱的艺术〔M〕.刘福堂,译.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0-71.

〔20〕郭晓冉.文化消费主义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危害与应对〔J〕. 新疆社会科学,2020,(4):107-116.

〔21〕凯斯·R·桑斯坦. 尹宏毅,郭彬彬,译.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中共中央翻译局翻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0: 43-106.

〔22〕季为名.谨防网络低俗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危害〔J〕.人民论坛,2021,(4):30-33.

〔2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1).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Fans Circle” on the Growth of

Adolescents' Value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ZHANG Xiuying, FAN Mengting

Abstract: “Fans circle” uses “primary effect” and “halo effect” through the methods of “face value is justice”, “fans with the righteous master”, “shameful white prostitution” and “dismissal of fans”. Multipl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such as emotional attachment,herd mentality,group polarization and barriers, induce and regulate the behavior of young fans, creating chaos in the “fans circle”. The “fans circle” culture full of consumerism, money worship, and individualism has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youth values, which has weakened the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youth fan group, and led to simplification of aesthetics, superficial outlook on life, irrational mate selection,fanaticism in consumption and lack of friendly outlook. We mu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untry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governance of “fans circle chaos”, educate and guide young people's “fans circle” star-chasing behavior, create a positive atmosphere of “fans circle” public opinion, and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fans circle” culture on the growth of youth values , to create a healthy and upward “fans circle” ecology for young people.

Key words: “fans circle”;adolescents;values;soci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责任编辑:王 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