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胡友永
“双减”是党中央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来制定的长期性政策,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人口”和“人才”两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核心目的是支持民族复兴和共同富裕。学校能否实现“双减”后的“质效双增”,直接决定了“双减”能不能落到实处。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高速发展的大潮下,教育信息化有望成为助力“双减”政策精准落实的有效帮手,为重塑教育生态提供了有效手段,为推动“双减”,实现“质效双增”提供了重要力量和关键支持。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意见》指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做好“家校共育”是“双减”政策提出的一项重要且有效的工作。
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跟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学生在校学习结束后,在家中的学习一般由家长监管。一方面,有的家长未和校方有效沟通,并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辅导学习方面,既不能针对性辅导,亦增加了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的能力不同,监管力度不同,造成了同一班级内的学生成绩逐渐拉开,出现“断层式”班级。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教育信息化手段优化解决。
在家校沟通方面,学校可以利用QQ、微信班级群和问卷星上传学生的在校信息和学习数据,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端或电脑实时查看孩子的学习状况,实现信息共享,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校外辅导方面,教师既可以采用钉钉在线课堂、腾讯会议等方式布置作业、答疑辅导、课后服务、学习课程、监管学生,也可以建立校级平台、储存授课视频、形成“课程超市”,实现在线优质资源的优化利用;还可以利用智能平台存储的大量课程资源,让学生异步观看和学习优质课程。比如,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特点,系统化、体系化建设了课堂教学资源,覆盖了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汇聚专题教育、课程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经验等六个板块的优质资源。课后服务资源包括科普教育、体育锻炼、文化艺术、经典阅读、研学实践、影视教育等六类。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以上诸多信息技术方式可以直接让教师参与到家庭教育中,解决家长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弱项,最终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填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育管理的智能性,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契合了“双减”政策中提到的保障学习课后服务条件,凸显了信息技术为“双减”政策落地提供的不可替代的助力作用。
“双减”减的是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不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育人方面,如果能利用“短时间”做“高效事”,争取将“校外培训”转移到“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汲取到所学、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那些昂贵、普遍的“校外培训”或许将会荡然无存。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变反复刷题为有的放矢。课前,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备课效率;课中,教师凭借多样化的学科工具,实现师生深度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学生通过获取大量的“针对性”学习资源,做到查漏补缺和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是落实“减负”的“压舱石”,建设“高效课堂”,难点和重点是在固定班级制下,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共同成长,即“优秀学生吃得饱,中等学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行“精准教学”。大数据也帮助教师科学布置练习,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利用富余时间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仍需加强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通过“精准练习”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度融合下,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度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单个课时内的情境创设、学情分析、重难点突破、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评价反馈等,大单元教学中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分析、持续探究、综合解决等,均是信息化赋能课堂深度发展的切入点,使课堂成为“双减”政策取得实效的主阵地。大量智慧教育平台的开发,也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素养,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变革和理念、策略、方式、方法的理解,使得“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而通过大数据助力教学,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到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采集、分析教学活动中的数据信息,精准分析教情学情,加强教学针对性,提高课堂时效性,从而将减轻学生负担落到实处。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技术的开发,只有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灵活学习和运用,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赋能“双减”,智慧课堂引领“高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日臻成熟,课堂教学技术也迎来大变革,教师只有积极参与教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不会落后于时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增强和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和提升,从而激发教师真正的内驱力,利用信息化做好成长规划,让教师真正成为面向未来的教师,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
“双减”的核心要义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围绕家庭、学校、社会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在国家层面,应实现小范围“好学校”到区域内“好学校”的良好转变,点带动线,线拓展成面。如设立雄安新区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旨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此,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雄安教育发展合作协议》,2018年3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校区挂牌成立,2018年9月,第八十中学专家团队进驻雄安。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校区,原名安新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社会信誉不高,是一所典型的薄弱校。薄弱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师资不稳定且相对薄弱,结构性缺编,职业倦怠严重,人数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我们开发建设了“互动直播教室”。互动直播教室是指采用视讯系统,利用通信网络在两个或多个地点的教室之间举行的远程教学活动,各互动教室间实时传送声音、教师授课影像和图像,同时还可以附加静止图像(教师PPT等)、文件、数据等信号的传送。参加教学互动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观察到主讲教室教师的形象、动作、表情等,师生双方都能显示实物、图纸、文件等实拍的图像,还可以把电子白板上写的文字、图表同步显示出来等,感到与主讲教师如同在一个教室进行面对面授课,在效果上可以代替现场教学。
“互动直播教室”以技术换空间,以技术换时间,不但拓展了教师培训和教研的覆盖面,增强了网络信息和资源的可重复利用能力,消除了普通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倦怠感,整体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而且还实现了网络教研互动、网上课件观摩、线上教研评价、课程建设成果展示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管理,有效解决了异地办学中教师数量不足和水平不高的问题,破解了学科教师结构性矛盾和薄弱学校育人质量低的难题。这是提高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这种新型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研培训,为雄安当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赋能,学校进入了“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实现了由薄弱校向优质校的华丽转身,开启了“由点及面、教育先行”教育理念贯彻实施的开端。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主动拥抱科技发展前沿,与时俱进,接受挑战,不断创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提质增效,全面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类社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而至,而在教育领域,由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发的“第四次教育革命”也正蓬勃演进。发挥信息化本身的高效、开放、连接的作用,让教育信息化回归信息化,解决校长、教师的痛点,是“双减”政策下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发力点。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使教育改革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逐步精准落实教育改革新要求,以高科技引领教育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国奠定基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