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在理想教育的朝圣路上

时间:2024-05-04

· 名师速写 ·

崔志钰,江苏省中职计算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e项目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南通市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科研中心组组长,南通市计算机教学研究基地首席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名师第一梯队培养对象,南通市“226”工程培养对象,新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科研处主任。

在20年的计算机教学生涯中,他坚持边实践、边反思,及时跟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前沿,注重课堂的微变革,提出并实践“错位课堂”,让学生“错位学习”,形成了基于中职生“错位发展”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和操作性极强的“八步曲”教学范式。相关教学成果“错位发展视野下中职课堂生态优化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职业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并入选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他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者,也是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他恪守“教学是一种自身认同”,追求“让每堂课都成为师生间一段独特而丰富的生命旅程”“让每次教学都成为一种礼物而被学生欣然接受”。读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写作占据了他的业余生活,他的教育生活丰富而安静。

仰望职业教育的天空,他始终倾心职教课堂的生态优化,向着理想教育的地平线,为着他的“错位梦”,坚定而执着地前行。

(江苏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刘兵兵)

2015年12月26日,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颁奖暨创新成果展示活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微型游戏项目“双载体”驱动教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中30个入选的教师案例之一;2015年11月20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年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全国第三届职业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奖。“错位发展视野下中职课堂生态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喜获全国职教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回首20年来的跋涉足迹和心路历程,虽岁月悠悠,曾经风雨,然教海探航,痴心依旧。

“仗技闯教海”:从半路出家到专业好手

1995年我开始担任计算机课教学,自己非专业、半路出家,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唯有以技服人。于是,近乎疯狂地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短短两个月时间,我的打字速度达到了每分钟约120个字,成为学校打字速度最快的人。正是这一技能使我赢得了学生的尊敬,我总敢在课堂上摆下“擂台”,让学生向我发起挑战,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打字速度快速提高。自此,我开始注重通过竞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造了学校一个又一个的竞赛纪录。

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开始系统自学计算机专业课程,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平面设计、二维动画、计算机原理、网络、组装维修等,使自己具备担任计算机专业所有课程教学的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也快速提高,尤其在计算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方面,我通过“一听二看三摸”,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判断出计算机的故障所在,并迅速地排除故障。久而久之,校内的、校外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只要电脑有故障,都会在第一时间找到我,我成了他们眼中的电脑“高手”,在当地也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在教师和学生中有了较高的人气。在教学中,我总是将遇到的维修案例与学生分享,很多时候,就针对真实的故障电脑,我和学生一起现场分析、排除故障。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现场教学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我也感受到作为一个计算机教师的职业幸福。

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中小学,由于生源的不确定性,专业会时常发生变化,一个教师要随时做好改教第二专业的准备。当学校农业类教师紧缺时,我就任教农业类课程,当计算机教师紧缺时,我就任教计算机专业类课程,我成了学校里的“超级替补”。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农业教学和计算机教学之间转换,以至在评中学一级教师时,我申报了两次,使我成为当时全市唯一的一个既有生物一级教师资格又有计算机一级教师资格的人。这种特殊的教学经历虽然在当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若干年后,当我把信息技术与农学专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时,当我在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摘获第一名时,我才深深体会到乔布斯所说的“眼前你种种经历,将来多少会连结在一起”的深刻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也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我开始了密集的进修,先后完成了生物的本科函授、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本科自学考试,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和现代教育技术硕士学位,我也成为学校拥有学历证书最多的教师之一,并且开始了一系列的考级考证,先后获得了程序员资格、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计算机网络管理师、计算机操作工,通过了微软的专业级认证等,使自己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专业教师。

“我思故我在”:从机械盲从到理性思考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一个教师只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有思考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思考的深度决定了教学的高度。自此我走上了边阅读、边教学、边思考、边写作的教科研发展之路。一旦走上教科研之路,我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眼光变了,对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对当下的中职课堂教学越来越看不顺眼,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不满意。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走向,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理想的教学?我该如何不断趋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正是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促发我按照自己的意愿构建属于自己的理想课堂样式,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探索之旅。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开始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教学认知产生了质疑,比如,对于全面发展的认识。先前人们总是把全面发展与全科发展等同起来,但教学现实告诉我,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全科发展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为什么非要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并不喜欢的补差上?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学生渴望的扬长上,进而实现每个学生个性的、扬长避短的发展?这也是“错位发展”教学主张的最初萌芽。再比如,在中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惯性,即教师先演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操作,亦步亦趋,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这种仅限于技能掌握的教学,难道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吗?“真正好的教学是不应该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真正好的教学也绝不应该局限在技能层面,教学如果只是单一的掌握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正是对教学理解的加深,促发我尝试构建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样式。在构建自己教学样式的过程中,也许是专业的“局限”,我更愿意从生态学的视角、借鉴生态系统的概念来阐述理想的生态课堂。要使课堂生态优化,唯有不断增加“生产者”,变单一的“食物链”为纵横交错的“食物网”,课堂上给予学生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改变单一依赖教师的课堂局面。于是,我把专题学习网站、微视频、电子学习档案袋、教学平台等新技术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路径变得多样,学习方法开始多元化。学生释放出的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有了不小的成就感。课堂教学相对其他教师的课堂显得“高大上”了,获得了众多人的肯定,也收获了一系列显性的教学成果。欣喜之余,困惑依旧——如何才能让每位学生有个性地、扬长避短地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逐步构建起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式化课程体系。我也深度卷入到此轮课程改革中,企图在改革中寻找到自己的解惑之方。项目化教学改变了原先理实相对分离的教学状况,通过将知识与技能嵌入到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的项目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对接”,对改变传统的教学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在践行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种“六步曲”的教学样式真的只有“华山一条路”吗?我们就只能照着做吗?教学除了知识与技能之外,难道真的没有更重要的东西了吗?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理解,教学应体现对生命多样化的尊重,理应丰富多样、异彩纷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学生的学习隐秩序,我的困惑也一直萦绕在心中。

“自成错位系”:从应用理论到建构体系

相对同龄人,我是幸运的。2009年5月,南通市教育局遴选名师第一梯队培养对象,职业教育首次受到了关注。经过层层选拔,我跳过“预备队”,破格入选南通市名师第一梯队。在领导、导师们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结合前期的思考和实践,我正式提出中职生“错位发展”的教学主张,开始了有明确指向的教学追求,寻求对中职课堂教学的系列变革:一是变传统课堂为错位课堂。错位课堂是基于每个中职生的个性特长,让中职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都量身定做、得体合身;二是变常态学习为错位学习。错位学习是中职生立足于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三是变通常评价为错位评价。错位评价关注每位学生的积极心理,关注“反木桶理论”中的那块“长板”,致力于使“长板”更长;四是变培养“全才”为培养“专才”。错位发展是基于每个中职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中职校培养的中职生应该是“专才”“偏才”,甚至是“怪才”而不再是“全才”“通才”。

围绕这些基本的构想,我也成了中职一线教师中敢于“吃螃蟹”的人,开始尝试建构“错位发展”的理论体系,并寻求“自圆其说”。期间,我申报了江苏省职教教改课题“职教课改视野下中职生错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后来又相继申报了多项省市重点课题,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只要自己看准的路就会坚定不移地往前走。我开始如饥似渴地海量阅读,阅读的方向也由原来单纯的教育教学杂志转变为一些教育理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论著。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是如何把这些以前看不懂、不想看的书“啃”下来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也越发“个性化”,原先一些零散的观点、主张渐渐聚拢,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错位发展”理论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理性思考和教学感悟也以一篇篇论文、随笔的形式接连发表。在阅读与研究的过程中,自己的视野和眼光也变得开阔和深邃起来。

由于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我对中职课堂教学有最真切的体验,我深知中职课堂最需要改变什么。在理论上想清楚之后,我在头脑中开始描绘中职课堂的理想愿景,开始规划课堂教学变革的路线图,开启了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改革之路。2015年5月,南通市名师第一梯队专业发展汇报展示活动崔志钰专场举行,这是南通市首个以教师命名的职教专场,我系统地阐述了“错位发展”教学主张及其理论建构,接受众多专家、学者的检阅。

“想清楚,做出来”始终是教学变革的基本策略,实践始终是检验教学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本着“想清楚再做”和“边做边想”改革思路,我们尝试将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开始寻觅载体,寻找突破口。

“探索自成范”:从单轮驱动到双轮驱动

2012年4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苏州召开全省《计算机应用基础》“示范课”“研究课”教学展示活动。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我面向全省同行执教“错位课堂”初始形态的公开课——“室内寻宝”。我将Windows的基本操作以闯关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赋予学生游戏闯关的自主性,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不同难度系数的关卡,让学生自由选择。评价也一改通常的自评、互评和师评,以“你的宝物我来寻,我的宝物你来寻”的形式,综合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的评价;最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游戏项目选择、完成情况,系统自动生成“项目合格证书”,实现了“所学即所得”。这次教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了江苏省教科院专家、学科骨干教师的一致好评,很多教师在评课时感叹“计算机课原来可以上成这样”。最触动我心灵的是学生在课上和课后的反应。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课堂气氛紧张而活泼。课后,很多学生争着与我合影,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离开……

正是这节课的成功,使我意识到,所有的教学改革都必须立足于学生,只有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教学改革不应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学生喜欢才是教学改革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自此,我们开始尝试在已有项目教学的基础上实施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使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成为“错位课堂”的主要形态。所谓微型游戏项目教学就是以微型项目为载体,以微型游戏为主要形式,实现“游戏项目化”“项目游戏化”,学生在玩游戏中完成项目学习的教学样式。这是在充分吸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变原先单一的项目驱动为项目、游戏“双载体”驱动,实现了教学载体的有效创新。

2012年10月,海门市教育局为我组建了“e项目名师工作室”,后来“e项目名师工作室”相继成为南通市和江苏省首批职教名师工作室及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经过团队多年的协同攻关,我们较好地回答了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如何构建这种课堂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从实践层面也解决了如何开发微型游戏项目、如何实施微型游戏项目教学、如何有效评价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效果等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微型游戏项目“八步曲”的教学范式,即教学协商定主题、团队协作研游戏、先行试玩激兴趣、师生共探析原因、自主探究做游戏、组内互玩品味道、再行改进巧拓展、学习评价悄实现。目前,我们先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Flash二维动画设计》等课程中开发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案例,微型游戏项目“双载体”驱动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响应。

“为梦想而行”:从错位教学到错位教育

在“错位”研究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一系列的“副产品”,自己也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出版了两本个人专著《追寻一种有选择的自由——错位发展视野下项目多样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追寻一种有规则的自由——错位发展视野下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直面很多人的质疑,如“错位发展”这一提法是否科学?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是否具有通用性、可复制性?用“玩中学”取代“做中教”“做中学”是否草率?非计算机专业如何采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等等。质疑是前行的最大动力,我始终信奉“教学首先是一种自身认同”,我们要以自己的努力、实际的教学成效来打消他人的质疑,赢得更多人的认同。只要我们的教学研究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是受学生欢迎的,我们就没有止步的理由。

正因为我们的教学变革始终根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变革始终承载着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我们有着充分的实践自信,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始终如一、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任何一项教学变革都是对意义的一种新的探寻,我们每个人都在编织属于自己的意义之网。我们非常清醒,教师的教学意义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义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学生在课堂上高兴不高兴、快乐不快乐,他们的思维是否持续、充分地打开,他们是否“深陷”师生共同创造的情境中,他们中的每个人是否获得力所能及的“错位发展”,这些才是检验教学变革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

我们深深地知道,教学与学生心灵的抵近是永无止境的,真正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款待。让每堂课都能成为对学生的款待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规划了“错位”研究的路线图,整个研究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错位教学—错位课程—错位教育”。在错位教学的研究中,我们也划分为若干个环节,“项目教学—微型项目教学—虚拟项目教学—游戏项目教学—微型游戏项目教学—项目多样化教学—微型游戏项目多样化教学—微型游戏项目超市”。当前我们只处在错位研究的“初级阶段”,前路漫漫。

教育需要的是行动与思考,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攀登,我从来不去想我们的研究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我们只是想一直保持攀登的姿态,向着理想教育的“地平线”、为着自己的“错位”梦幸福地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