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化背后的坚持与探索

时间:2024-05-04

王君

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始终坚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与信息化的不解之缘,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

十余年的数字化特色办学之路,我们坚守着自己的教育梦想,这份坚持与执着,来自于对社会大环境的敏锐捕捉,来自于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趋同顺应,来自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负责。教育既为今天,也为明天培养人才。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今天的优势未必是明天的优势,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帮助学生,为一个不可预测的未来做准备,为人才的成长培育提供合适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教育实践,将重新定义课堂、教师、教学,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其核心价值,引导学生获取应对未来世界的能力,其中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生代必备的品质之一。学校努力创建一个以课程为中心的、社会化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学也将要走向没有边界的教学时空。将数字技术的优势为教育所用,这不仅仅是途径和工具,更重要的是理念和策略。

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在更新完善设施装备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发展的基本路径:将数字技术作为学校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统领学校各方面工作,围绕教师成长网络化、特色课堂数字化、学业评价便捷化、校本课程多样化、数字德育互动化几条主线,服务于人的成长规律,为师生打造数字化生存环境。各项工作的着眼点不仅关注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样关注于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设一支善“研究”、能“战斗”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使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网络研训的背景下,我校确定教师专业成长在工作布局上实现两个一致:思想上的心神一致、组织上的步调一致。在工作方式上实现“研、训、做”三位一体。在工作步骤上实现分段递进,稳中有升。首先从培训使用技能入手,全员普及,让每一位教师人人想用、人人会用。其次是分成教师梯队,分工合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再次是辐射全体,理念更新,全面提升。

按照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思路,学校根据教师自身水平和发展需求制定了可操作、实效性强的成长计划,将教师分成四个团队——

技术开拓团队:各类APP的应用研发;

前沿志愿团队: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研究;

骨干拓展团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基础实践团队:触控一体机的深入使用。

学校先后组织了教学团队赛、学科大教研、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约课、信息技术专项培训暨基本功大赛等教研活动。4年过去了,4个团队形成了一个流动的闭合环(如图1)。

网络教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新的空间,线上线下、一对一辅导等有序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体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浏览网上各种有用信息,更新教育理念,扩充教育资源。教师利用e课堂工作室、学校网站、OA系统平台、微信企业号、人人通、慧学网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在网络沙龙、论坛中畅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观点。一起作业网络平台的应用,资源超市课件的上传与开发……使每位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合理使用优秀的信息资源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校长是风向标。校长信息化的领导力将直接决定一所学校在这场改革中走多快,走多远。校长既是受训者,也是培训者。在自己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的过程中做教师的领头雁,站在讲台前为教师培训是我的工作常态。引领、坚持、创新,信息化的应用意识走进教师的心田,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省市区同行的赞。

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怎么用,落脚点在课堂。学校的“导助拓”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的理念基本一致,都是先学后教的过程。与传统课堂相比,改变的不是学习的顺序和形式,而是教学的思想。数字化手段的介入,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深刻变革。

在此过程中,学校确定了三环四步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明确目标—微课自学—评价检测—质疑问难;

课上助学:确定问题—互助探索—深度学习—总结归纳;

课后拓学:任务分层—自主选择—实践运用—成果共享。

“导助拓”教学模式,走过了从纸质呈现到数字技术应用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延展,可以线上线下,可以课前课后,可以无处不在。学生根据上传到人人通空间上的微课、电子书、教师设计的学力单等相关的学习资料提前学习,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在助学环节中,我校重点发挥了移动终端Pad不可替代的优势,依据慧学网产生的数据,教学目标从统一走向不统一,以移动、链接、创造为特征的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如图2)。一对一数字课堂,使学习内容和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因材施教不再是一句空话。在课后,我的观点是,下课铃响不意味着一节知识的结束,优秀的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新问题,善于对文本内容的总结拓展,从而完成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学生将完成的探究学习资料整理上传班级空间,这些资料也将成为学弟学妹的资料库,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

在數字化技术的帮助下,“导助拓”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私人定制式的教育,教师在最佳作用时间和最佳作用点上运用信息技术,将提高效率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高阶能力和综合素质成长上,释放出每一个个体的自主与个性,培养了更具个性,多元发展的人(如图3)。

几年的实践让我们教师体验到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的不同。

我们将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并反馈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依据大数据的累积,打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多样化的评价内容,使老师们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利用数字平台,孩子们可以即时感受评价结果,同时可以进行大数据累积分析。我们可以科学地分析个体和群体的发展趋向,及时引导和修正。课堂评价、月评价、年度评价三个层次的数据累积形成大数据,而大数据的实现必将对教育评价功能带来质的改变。我们将数字评价软件引进课堂。教师只要输入学生姓名、评价指标即可。该软件既支持IOS,也支持安卓系统,该软件的优势:同步、触控、一瞬间。与家长手机同步,教师在任何移动终端轻轻一点就完成一次评价,家长瞬间收到评价信息,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系统将自动产生基于个体和群体的两个大数据。充满人情味道的数据减轻了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的压力,提供的是科学的趋向分析。

自主研发科学性、实效性的校本课程

学校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也是知识生产、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的场所。校本课程,是课改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也是针对校情、学情,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站在以生为本的高度,融合信息技术的精华,学校的校本课程研发,其最终的目的是回到教育的原点,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突出实践性的校本课程分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和学校课程本土化两大类别。

学校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对1-6年级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诗进行了二次研发。学校的技术开拓团队自主研发了1-6年级古诗电子教材,国家课程通过数字技术校本化。学生在经历“阅读—辨识—选择—成文”的过程中,对自己获取的知识记忆得格外牢固。目前,全校47个班级已经全部做了体验,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学校本土化课程分三类,分别是数字课程、探究课程、主题课程。

数字课程与信息技术相关,又叫创客课程,以开拓与运用为主,如3D打印、3D绘画、动漫、创E手工社团(如图4、图5)。这些课程通过3D建模,学生自己设计出图案,将想法变成现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课程以对文本知识的拓展为主,如拓学实践,思维训练等。思维训练是我校教师编写的题库,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分为人文素养、阅读素养、科学素养、实践素养和创新素养五大板块。

主题课程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有纳入课表的写字、国学、媒介素养。现代人生活在现实与虚拟的两个世界,科幻电影使得孩子们不分真假,曾发生孩子学习蜘蛛侠打着雨伞从楼上跳下的悲剧,利用网络产生的新的犯罪更是层出不穷,面对纷繁的网络世界孩子们的媒介素养丞待提高。于是,《做媒介的主人》的校本教材应运而生,在课程中教孩子如何去用媒介、做媒介和甄别媒介,体验小主播、美编、摄影等媒体人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社团。

走出小课堂,搭建大平台。在国家倡导创客时,针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我校开设的诸多创课的目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成为一名真正的创客培养出优秀的思维品质。我们的创课与创客共同的精神内核是创新、实践、分享。诸多创课课程的呈现看出我们的教育理念在从关注记忆到关注分析、综合、评鉴、应用;从背诵式学习走向体验式、应用式学习。

信息技术助推核心素养的形成

时下校长们议论最多的教育话题就是核心素养。我的观点是:核心素养是不可以直观测量的,不可以用考试分数体现的,是个体内在的品质或特征,是在训练和实践中习得的思想、品德、知识技巧和能力。因此,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参与、体验、实践的各种机会,在实训中形成各种素养。

围绕学校鲜明的数字特色,学校的德育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以“e读@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把触角从学校延展到家庭与社会。

“e”,是英文electronic(电子)的缩写,e时代指电子时代,就是网络普遍使用在办公、生活和各个领域的时代。e网泛指互联网。e谐音“易”,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扁平化、易上手、海量资源,学生在浩瀚的网络时空中游历、广纳、交互,拓展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是网络时代常用的符号,取其“爱”的谐音,旨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视野,提升信息素养和学识水平,同时结合线下活动培养学生爱动脑、爱动口、爱学习、爱生活等良好品质。

“e读@说”主题活动分为书香述暖、成语乘风、国学活用、我行我著四个分支。通过O2O的模式,即线上发布、线下活动、共享点评、实时展播的程序来完成。在读书、阅读、感悟、行动中,学校给学生搭建宽广的舞台,利用数字平台,把所学用笔和键盘呈现出个性飞扬的作品。学校将其汇集成册,在网络空间展播。如学生自制“德育微课”。孩子们利用各种数码设备,拍摄身边的行为作为规范的“现实版”,之后经过筛选在班级相册或学校的公共平台上播放。如我们的假期特色作业:自制家庭出行方案、深入走访一次菜市场、做一次分类练习(衣服的整理)、当一小时盲人等。如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平台我们发布@花@草、我是标志控等活动。借助数字手段,学生完成各种实践活动,在网络上共享学习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协作、学会沟通,能力在提升,素养逐步在形成。

“e家人”网络社区的搭建,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家长志愿者社团活跃在线上线下的教育活动中,社会优质资源为教育所用的同时也保障了社會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铁路实验小学从改变观念超越自我的初级阶段起步,到乘时势之风探索勇进,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数字化办学文化。在实用至上的前提下,扎实回归教育本源,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学校信息化发展已清晰地呈现出智能化、开放化、个性化与社交化等特征。学校的特色越来越鲜明,在全国省市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数字化,为学校的发展开启了一扇门,走进去,教育的世界丰富多彩。

成绩源于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我们探索的脚步将不会停息。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铁路实验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