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 卿
学生上网成瘾一直是令家庭、学校、社会头痛的事情。近来,一款名为《摩尔庄园》的网络游戏被写入武汉市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在课堂上,教师开始教学生注册游戏、玩游戏。这使一些家长颇为担忧,国家在反沉迷游戏的同时又将网络游戏写进教材,到底是引导还是误导?
其实,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确实有一些游戏不适合未成年人去介入,对教育游戏这个新生事物有关人士要坦然面对、正确疏导,将其有益的一面充分挖掘出来,才是正确做法。回避甚至掩盖,拿出“我不说他就不知道”的老办法来,在信息时代无疑是笨拙的方法。
目前,在国内网络游戏还没有实行分级管理的情况下,教育界把网络游戏引入教材是一种促进教学、改革进步的尝试探索。信息时代,网络游戏越来越多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的中小学生。事实上,在我所工作的中学,每个年级几乎每个班都有上网成瘾的学生,初三更甚。原因除了缺乏合理的引导之外,很大程度上恐怕还在于相比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网络游戏确实更加精彩纷呈和生动有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上网玩游戏,遇到困难或挫折,如果教师和家长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他们就会选择逃避,甚至出现“要鼠标不要书包,要游戏不要成绩”的现象,许多家长和教师为此“谈网色变”。有资料表明,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上网着迷上瘾,难以自拔。6~15岁是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处在这一年龄层的青少年容易接触网络游戏。在这个阶段,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而网络游戏是他们逃避现实的最好选择。如果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网络教育和引导跟不上,学生就极易把网络游戏作为避风港。
在我看来,网络游戏走进课堂是教育界对网络游戏更正确的定位,是对预防学生上网成瘾的一种更加积极有效的探索。
首先,网络游戏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这点学生可能认识不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网络游戏的影响力、社会负面效应,但不能极端地把网络游戏当做恶魔,唯恐避之不及。中小学生正处于喜爱游戏的年龄,而游戏也是孩子的权利。虽然国家针对中小学生上网吧有严格限制,但并没有禁止其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选择健康的网络游戏进行娱乐的权利。放眼国外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其教育部门在充分认识到“禁果效应”和孩子的逆反心理情况下,制定了网络游戏分级标准,比如“EC”级就属于“适合三岁以上的儿童,不包括任何可能引起家长反感的内容”的网络游戏。可见,从世界潮流来看,我们也不应该对孩子接触网络游戏“一棒子打死”。
其实,很多网瘾少年正是因为得不到有效引导,才会走上成瘾之路。因此,关键问题在于引导,而不在于隔离。采取“堵”的策略,实际上是如同避谈“性教育”的年代,其效果只会更差。当网络游戏被列入教材中,用积极乐观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如何学习网游,学生也会增加对此的学习兴趣,帮助沉迷于网游的学困生走出这个困境,让他们意识到沉迷于网络的弊端。教师再从积极的角度教导他们如何去感受网络游戏,在学习教材中网游这一课的时候,学会拓展自己的思维,展开自己的想象。这样,不但活跃了学生们的思维,端正了学生们的态度,也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以及社会人士对网游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可见理性的疏导更有利于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不要一谈网游就因噎废食。对儿童玩网络游戏要像大禹治水,重在疏导而不是堵塞。对于网游的制作者来说,多推出对儿童有益的游戏,才能对儿童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其次,要把握游戏尺度,在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游戏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好多家长给学生买电子词典,初衷都是查单词,可学生玩小游戏的时候远比查单词的时间多。有些家庭配电脑,原本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到后来成为父母和孩子聊天和打网络游戏的工具。这说明学习和游戏都有个尺度,过犹不及。即便有父母、教师和社会舆论去监督,最后落实还得靠孩子的自制能力。现在的学校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认识计算机到上网,从建博客到设置动画效果,教师要正确引导,把握好学习和游戏的尺度,不要把网络游戏看做洪水猛兽。网络游戏进教材,不但让学生学会上网,而且释放了学习的压力,开发了智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事实上,网瘾的病根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网络游戏进教材不必杞人忧天,而是要拿出一个积极的态度来,无疑更为科学。将网络游戏编入教材,引入课堂,转变为教育,是我们新时代的一种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作者单位:陕西武功县北营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