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录像课摄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4-05-04

范海斌 蒋 宁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录像课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传播方式。一堂好的录像课不仅能让人学到知识,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录像课的成功与否,除了授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外,如何利用录像来更好地再现课堂便成为关键。我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录像课摄制中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沟通问题

录像课的主体虽然是授课教师,但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转换成镜头语言,还需要摄制人员的再创作。因此,一堂成功的录像课是教师与拍摄者双方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创作优质录像课的前提。

摄制人员与授课教师的沟通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录像前,摄制人员应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对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展示的重点以及教学习惯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授课教师的讲课过程、知识点、提问以及互动等情况,然后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果是拍活动课或音乐、美术的欣赏课,任课教师更要注意与拍摄者交流,了解在拍摄过程中对声音、画面、灯光的具体要求,使在正式拍摄时能更好地展现师生的互动过程,把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中的精彩场面通过镜头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摄像人员的要求,对课程进行细节的调整。如师生的着装要统一;课件的字体、字号、色彩搭配与对比度的设计要合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座次要根据拍摄要求进行分组,将平时发言较好的学生尽量放中间,将写字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在摄像机附近,便于拍摄;教师提问多名学生时,间隔的时间不能过短,以防止摄像者无法及时捕捉到学生的画面;师生展示作品的角度要利于拍摄;教师授课时的站位要顾及到拍摄角度,走动范围要小或者相对固定,讲解、示范时,多把目光对准摄像机,同时要求学生积极配合,做到落落大方而不拘束。

二、拍摄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录像课从单机位逐渐发展为双机位,甚至多机位拍摄。这就给摄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拍下教师的教学风范,也要拍下师生的互动过程。摄制过程中应尽可能通过大景别让观摩者了解整个教学活动,近景和特写则要表现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局部。通过合理的画面切换,使观摩者少了几分枯燥感,在视野上得以将全景、中景、特写有机地结合,能够迅速捕捉课堂上的精彩瞬间,提高课堂的观赏价值。因此,通过镜头的运动、景别的变化来强化教学效果,是制作高质量录像课的关键。

1.拍摄机位的设置问题

机位的安排是录像课拍摄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计算机、黑(白)板、控制台、投影屏幕的布置方式有多种,直接影响了摄像机机位的确定。另外,如教室的照明、墙壁的颜色、电脑桌的高低等,也都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因素。因此,设置拍摄机位时不应千篇一律,而是要依据拍摄条件,充分考虑拍摄环境的复杂性和拍摄对象的多样性,具体场景具体分析。

以常见的双机位为例进行说明,机位布置如右图所示。将摄像机放置在教室的同一侧,原因在于录制时不容易出现“穿帮”现象。两台摄像机具体分工为:1号机负责拍学生,如学生听课、做实验、练习、记笔记、回答问题、朗读等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抓拍个别学生的瞬间动态(如脸部神态、表情等)。2号机主要拍教师活动,如课堂的全景、教师的中景或近景、板书、投影及演示实验等。两台机子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拍摄,导播与摄像人员之间要安装通话系统,以便导播与两个机位负责人员之间的协同配合。另外,在录制之前必须调整好各机位的白平衡,以保证色调一致,避免出现两台机器出现强烈的反差。教室里的光线最好形成漫反射,因为使用自然光会存在阴阳面,靠近窗口的地方亮,而角落相对较暗,当拍摄机器镜头转向窗口时,摄像机会自动调小曝光量而产生暗屏,与另外一台摄像机形成反差,造成录像质量差。

2.拍摄者的操作问题

要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直接交流的特点,镜头设计十分重要,要求画面既突出主体,又能强化重点、难点。这就需要摄像者熟练运用拍摄技巧,对景别的运用、镜头的运动、画面构图等方面进行整体构思与艺术处理。

摄像者除具备基本的拍摄技能:平、稳、准、匀外,还应运用推、拉、摇等技巧跟踪拍摄主体——教师。为了更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风貌,体现教师的教学细节,特别是示范操作与板书等,一般用一台摄像机专门拍摄教师的教学活动,景别多用近景和特写,所以应用“推”的方式。由于教师的教学习惯与教学风格不同,其动作幅度与活动范围也有很大差异,拍摄时要时刻注意跟踪拍摄主体,用“拉”和“摇”的方式,适时调整景别或拍摄方式,防止拍摄主体出画,破坏画面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3.景别运用问题

录像课的景别一般用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四种。全景主要用于事物全貌的介绍,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如课堂环境、学生活动、教师教态等。中景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一个场景局部的画面。如用中景拍摄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情景,不但可以体现该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同时还可显示邻座学生的反应。近景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它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间范围进一步缩小,内容也更趋单一。如学生朗读、做实验、回答问题,教师讲课、写板书、做演示实验等。这是课堂录像中最常用的一种景别。特写是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起到强化内容、突出细节等作用,如师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态、实验现象等。两个机位的各组镜头的运用必须为教学服务,不能为了追求美感和艺术感而失去录像课的本质。教师正面的摄像机以拍摄教师的中景为主,特别需要强调的地方可推至近景或特写。教室的全景通常在教学节奏相对趋缓的时候运用,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和板书更加突出、醒目。教室前侧方的摄像机则以拍摄学生群体的中景为主,当有学生站起回答问题或做动作时,则应该迅速推至讲话学生的中、近景。当学生做实验时,前后摄像机都应多拍学生实验的中、近景至特写。

三、剪辑问题

所谓剪辑就是在拍摄完成以后,根据要求对镜头进行选择,然后寻找最佳剪接点进行组合、排列,包括对声音进行设计和处理,最终编成连贯流畅、展现教学实况的录像作品。后期制作是录像课的重要一环,不管前期拍摄如何精彩,如果后期的编辑不合理或者不科学,对最后生成都会带来影响。

一是对意外情况的处理。对在教学中会发生某些意料之外的情节,看起来像是失误,其实却不然。这些情节有时不但不会影响课的质量,反而会带来更好的效果,教学艺术往往在这些细节中得到完美体现,所以在后期制作中不要将其删除。

二是对内容的取舍。后期剪辑主要是将烦琐、拖沓、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对同一动作的内容(如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省略其间不必要的过程。虽然后期制作可以删减,但不能一味依靠后期制作来弥补讲课的失误。

三是对问题的补拍。个别教师面对摄像机时会很紧张,难免在教学中遗漏某些教学环节,从而影响课堂录像的整体示范效果,再如摄像人员所拍摄的镜头不到位或导播切换不及时,造成某些重要的教学信息遗漏等,都要在课后立即进行补拍。在后期制作时应注意镜头间的衔接,以保证录像信息的完整性。

四是对剪辑的要求。课堂录像剪辑时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的自然、连贯和流畅,注意人物行动的方向及彼此间的空间关系,要让观众感到所有的画面都是一气呵成的。

参考文献

[1]任金州,陈刚.电视摄影造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孟群,伍建阳.数字化影视制作技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