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一种实践力

时间:2024-05-04

赵兴龙 盛玉海

如今,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陷入了一种“逻辑短路”状态:理论的分析让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领导们听了就高兴,但听完就忘;理论的成果也让他们觉得大开眼界,但一到实际应用就觉得太空、太大、不实用;许多地方教研和电教“两张皮”、教育信息化成果不被认可……这些问题常常令行政体制左右为难。区域行政领导究竟该如何应对信息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挑战?这个问题一下子成为大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一时半会儿又说不清楚的“难题”。

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河北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2003年以前,全县仅有计算机教室15个,多媒体教室10个,河北远程教育接收站17个,新旧计算机总计不足1500台。从2003年开始,丰宁县系统规划并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现如今,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之一,丰宁跃升成为整个河北省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典范。如此振奋人心的成果和一个贴有“国家级贫困县”标签的丰宁之间似乎不能划等号。然而事实证明,丰宁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从起步到实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笔者有幸经历并见证了这一信息化的跨越历程。当地教育行政长官是如何施展其信息化领导力,使整个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获得勃发生机的呢?

在教学应用中开创性地解决信息化问题

丰宁既是农远工程试点县,又是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工程项目校。农远工程和跨越工程不期而遇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的结合。农远工程关注的是三种模式的技术配置,跨越工程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两项工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通过信息化教学实践将二者融合在以关注教师和学生和谐发展为纽带的信息生态环境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区域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已经从以往的关注硬件、软件以及内容建设方面过渡到关注教学与管理的实践活动,关注在应用中如何更好地将人、技术、实践与价值融合在教育活动之中。

利用分布学习形成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准确定位应该是在做中学,而不是先学后做。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区域管理者应该是一个团体智慧的凝聚者,既要善于将组织中每一个人的智慧和记忆粘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组织学习,又要善于将复杂的知识学习分布到每一个有潜力的教师身上,形成开放的、流通的知识管理环境。简言之,应该善于将一个封闭的领导系统转化为一个开放的、能够通过组织学习来提升知识管理能力和共同愿景水平的学习型组织。

丰宁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是教研部门和电教部门“两张皮”的现象:教研部门管全县中小学教学指导和规划,电教部门管农远工程管理与维护,二者行政关系谁也管不到谁。对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县教育局并没有采取强硬的部门合并措施,而是采取教育局长和主管信息化的副局长一同下学校进课堂听课,让教研部门的人员逐渐熟悉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让电教部门的人员逐渐学习新课改的学科理念,这样就较好地将各自具有专长的人员统整到一个学习型组织中,在项目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为了更好地将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效益发挥出来,丰宁县教育局一方面积极选取优秀教师作为“变革代表”,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引领氛围。这些优秀教师一般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起到一定的领导管理作用,二是学科教学出身,三是人际沟通能力强,四是既要懂教学又要懂技术。另一方面,借助福特基金的支持,选派年轻的科室骨干人员和学科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攻读硕士学历,既培养行政、教科研以及技术兼于一身的信息化领导后备力量,又通过这些人才打通与高校的知识流通新平台,将高校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及时转化成教育实践的新模式、新方法,促成丰宁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新格局。

普适学习环境中教育与技术的情景融合

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行政领导层应对新技术有敏感心理,要善于抓住当前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政策,并时刻考虑将现有的信息化教育系统在既定成本的前提下进行移植、转化和运营,既能从信息技术发展中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远景,又能利用新技术解决当前教育信息化中碰到的“瓶颈”问题,形成一种在特定教育情景中迁移、活用技术的智力氛围。

丰宁是一个学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少数民族县,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虽然解决了农村学校“开齐、开全”课程的困境,但是要维持这种局面,现有的三种模式配置是远远不够的。丰宁教育局从技术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独特的融合模式:对于模式一配置光盘资源不足的情况,选取模式二卫星资源中更新教材的内容刻录成光盘,及时补充到各教学点;将现有的模式一增加一台电脑(配置可以不用太高)和模数转换器装置,基本实现模式二的功能;按照简易模式二配置的思路,规划全县的“班班通”工程;在模式三的应用中,增加大容量移动硬盘,破解资源分散的难题。这样,通过对三种模式硬件的改造与低成本的升级,创造性地解决了这样一个地广人稀县域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施低成本覆盖的难题。这是区域信息化领导力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

社会资本的累积成为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动力因素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植根于既定的教育系统之中,既要与现行的教育系统目标达成一致,又要较为有力地推动现行教育系统的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更新与变化。在一个单位部门中,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强大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将单向的、个体提供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转化为多向互动的、群体提供的教育信息化服务,让这种资本的增值既成为有效化解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实施矛盾的润滑剂,又成为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特色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引擎。

丰宁教育信息化推广同样需要解决信息化成果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问题。其实很多地方区域教育信息化成果不被认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资本积累不够。固步自封、邯郸学步、小富即安是教育信息化社会资本累积缺乏深度的典型体现。丰宁在教育信息化社会资本累积中采取了“教学专家引领”和“跨乡镇的片区教研推广网络”两种做法。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本地化研究,三年内形成了适合丰宁本地教育氛围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后备干部,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综合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人数以及一等奖人数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学校社会声誉提高,家长大力支持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丰宁的教育声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一系列的教育成果有效赢得了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信任和认同。为了进一步推广教育信息化成果,丰宁教育局建立了“跨乡镇的片区教研推广网络”,将全县26个乡镇规划为9个学区总校,通过总校辐射周边乡镇中心校和教学点,遵循创新扩散“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可观察性”的五个特征,形成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成果推广体系。

信息化品牌增强了教育信息化成果的聚合效应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也很复杂。教育信息化不是说一个月就做一个信息化的样板出来,一年就翻一个新花样。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层级的渐进过程,信息化的品牌凝聚了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本,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本身就扩充了教育信息化成果的增值空间。这和提起博客群就会想到天河部落、提起信息港就想到广东佛山的道理是一样的。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丰宁通过教育信息化成果的共享,让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在教育结果上达到相对的公平,这不就是信息时代赋予教育信息化的人文关怀之所在吗?打造丰宁教育信息化品牌所选取的突破点就是“提高农村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这种信息化品牌的打造恰恰就是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以上的分析,都映射着实践力的光芒。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一种典型的实践力。对于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考量,光靠评价行政管理者是否具有相应的系统规划能力和是否具有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退一步说,即使他们具备了这些“指标”能力,也不能称之为成功拥有了领导力,更何况是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并不是“力”越多越好,也不是“力”越少越好,而是因一个行政者或行政组织的社会经历、政治经历、教育经历、思想意识水平不同而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点。总而言之,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是一项长期的、逐渐进化的过程,做的程度要比怎么样做更为重要,已经实践了的比准备实践的更具有说服力。

(受篇幅所限,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