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生学习团队构建及其行为引导实证研究

时间:2024-04-23

汪兴东,杨 蓉

(1.江西农业大学,南昌 330045;2.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昌 330013)

学生学习团队构建及其行为引导实证研究

汪兴东1,杨 蓉2

(1.江西农业大学,南昌 330045;2.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昌 330013)

用不同的方法构建学生的学习团队,组成实验组和参照组,并设立相同的指标考核体系对两组别进行考核,通过实证的方法考察实验组和参照组之间合作绩效的差异,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总体绩效要要高于实验组,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团队合作行为的引导策略。

学习团队;团队绩效;行为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案例或特定任务的团队学习模式就是交往学习的一种典型形式[1]。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团队认知的概念,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共享心智模型[2]。团队能够在复杂、动态、模糊的情景中有效运作,就在于团队成员对于所处情景的共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努力达到最大化,最终实现团队绩效的最大化[3-5]。然而,在团队学习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团队认知和团队学习,这些问题都是基于团队已经构建的基础上,而没有具体去分析如何组建团队。另外,在团队组建以后,通常教师会根据每个团队的绩效评定成绩,这样就会产生团队成员平均努力程度较低的现象,即社会惰化作用[6];在团队内部,由于团队成员将获得相近的成绩,很可能产生团队中某些成员不付出努力或只付出很少努力,却能得到与其他成员同样大的收益,即搭便车行为[7]。因此,如何构建比较合理的成员以及团队绩效评价体系,以便减少社会惰化及搭便车行为,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以课题组所任教的班级为实验对象,通过试验考察传统团队构建方式与试验团队构建方式的差异,并通过相同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评价二者的绩效,对团队行为进行引导。

一、学生学习团队的构建设计

(一)团队设计

以本课题组成员所任教班级工商管理051及052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以便减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等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实验误差。5人为一小组,参照组自由分组,实验组为男女自由分组(要求必须有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均以民主方式选举组长。由于各班人数不能被5整除,实验组中有一小组人数为4人,参照组中有一小组人数为3人(如表1所示)。学期中布置团队合作任务,即完成《大学生手机市场调查报告》,期末提交。

表1 分组情况表

(二)考评体系设计

团队总评成绩以百分数计,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考评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考评指标体系

(三)数据收集

课题组期末填写表3,收集实验组和参照组中各小组的相关数据,并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表3 期末成绩报表

二、结果分析

完成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以后,课题组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在相同的考评指标体系下,实验组和参照组的绩效有何不同,实验组的团队构建模式是否能减少社会惰化及搭便车行为。

(一)总评成绩分析

通过预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和参照组中的第9小组总评成绩都是本组最低,分别为75分和69分,也许是因为采取自由分组的形式,使得班上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较差的学生都留在最后一个小组,在团队合作上存在弱势,导致总评成绩较差,但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在数据分析中,都剔除第9小组(下同)。实验组与参照组的总评成绩分析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参照组的最高分仅相差1分,而最低分却相差5分,平均分相差将近4分,可见实验组的总体绩效高于参照组;另外从标准差来看,实验组的成绩更为集中,小组间的差异较小,而参照组的成绩较为分散,小组间的差异较大。对实验组和参照组总评成绩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二者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t=1.186,df=14,sig.=0.025),即实验组的总评成绩要高于参照组的总评成绩。

表4 总评成绩分析

(二)团队合作分析

团队合作是团队绩效的重要考核指标,不仅会对小组的总评成绩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考核指标产生间接影响。这里我们就以分析团队合作与调研报告的相关性为例,考察团队合作对调研报告的影响。通过Pr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在实验组中,团队合作与调研报告的相关系数为0.851,sig.=0.007,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参照组中,团队合作与调研报告的相关系数为0.897,sig.=0.003,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即团队合作得分越高的小组,其实验报告的得分也越高。

因此,可以看出无论在实验组还是参照组团队合作的强度对团队绩效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再来考察在实验条件下,实验组与参照组的团队合作强度是否存在差异。通过简单的统计学分析发现,实验组团队合作的平均分(13.25)比参照组(11.625)高了近14%(见表5),对实验组和参照组团队合作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二者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t=2.414,df=14,sig.(双侧)= 0.030),即实验组的团队合作绩效要高于参照组的团队合作绩效。

表5 团队合作绩效分析

(三)答辩成绩分析

小组的答辩成绩由日常答辩成绩和期末答辩成绩组成。在日常答辩中,实验组的平均分为7.75,参照组的平均分为8.25,比实验组高0.5,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二者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t=-1.414,df=14,sig.= 0.041),即实验组的日常答辩成绩要低于参照组的日常答辩成绩(见表6);在期末答辩中,实验组的平均分为4.1250,参照组的平均分为4.1750,比实验组高0.05,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二者的均值无显著差异(t=-0.858,df =14,sig.=0.405),即实验组的期末答辩成绩与参照组的期末答辩成绩无差异(见表7)。

表6 日常答辩成绩分析

表7 期末答辩成绩分析

为什么在日常答辩这个指标上,参照组的成绩要高于实验组呢?通过小组访谈和日常的答辩记录我们发现,由于小组自行安排发言人,参照组中的各小组每次都安排表达能力较强,对各次小组答辩内容较为熟悉的同学答辩,有些小组的个别同学在7次日常答辩中甚至没有答辩一次;而实验组是由老师指定小组发言人,在7次日常答辩中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至少答辩一次,有些小组的个别同学由于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不太强,对答辩内容不太熟悉,使得整个小组的日常答辩成绩不太理想,从而影响整个实验组的日常答辩成绩,导致实验组在这个指标上的成绩要低于参照组。而在期末答辩时,无论实验组还是参照组都是由小组组长发言,使得二者在这个指标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

三、团队行为引导

从以上分析看出,尽管在某些指标上,实验组的成绩要低于参照组,但实验组的总体团队绩效要优于参照组的总体团队绩效,而且在实验组中各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合作行为要高于参照组中的各小组成员。因此,我们可以在团队构建之初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通过制度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并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对其合作行为进行引导,提高整个团队的合作绩效。

(一)设计合理的制度规范团队行为

在团队构建之初,必须设计较为合理的制度以便对团队行为进行规范。对于实验组和参照组,尽管整个考评指标体系一样,但在某些具体指标的要求上是不一样的,比如日常答辩,参照组是由小组自行安排发言人,尽管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得小组在这个指标上的得分比较高,但在各小组中只有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锻炼,而能力较差或胆子较小的学生没有得到锻炼,逐渐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被边缘化,产生“社会惰化”现象,或使能力较强但积极性不高的同学产生“搭便车行为”,没有对团队作贡献却得到较高分数;而实验组是由老师任意安排小组成员答辩,尽管整个实验组在这个指标上的得分较低,但每个小组成员都得到了锻炼,每个发言的同学都知道他的表现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进而提高努力的程度和意愿,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能力较弱的同学,提高合作的强度,减少了“社会惰化”和“搭便车”现象。在团队合作这个指标上,通过团队沟通次数及分工合作情况对团队进行评分,对于参照组,要求团队填写相关表格但不要求提交详尽的沟通记录,这会使得团队“作弊”的可能性提高,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也证实了这种假设,有些小组甚至没有沟通过一次,只是简单地填写相关表格,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行为弱化。而在实验组中,团队不仅要填写相关表格,还必须提交详细沟通记录,尽管比较繁琐,但这会大大降低团队“作弊”的意愿,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行为。

(二)通过答辩引导团队行为

答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常答辩共7次,第二阶段为期末答辩。在日常答辩时,小组发言人陈述5分钟,内容包括:报告进度、合作情况、分工情况等,回答同学及老师提问5分钟,以便及时了解小组中的合作情况,发现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具体计划,对整个的团队行为进行引导。在调研报告初稿完成以后,安排期末总答辩,课题组所有成员参加,各小组组长陈述10分钟,回答老师提问10分钟,主要是考察小组团队合作的成果,哪些部分还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整改,在整体上还有哪些需要团体进一步合作集体攻关。通过两阶段的答辩,可以掌握团队在合作或分工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阶段需要合作解决的任务,引导团队合作行为,提高团队合作绩效。

(三)通过日常管理监控团队行为

尽管在团队构建之初,为实验组设计了较为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团队合作行为,但团队在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缺乏监控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实验组中,我们不仅要求小组填写相关沟通表格,还要求必须提交详细沟通记录,但在开始时,由于没有日常管理的监控,还是有个别小组出现了“作弊”现象。因此,课题组规定,所有课题组成员不定期的根据小组安排的沟通时间、地点参加小组讨论,每小组至少有一次讨论应有老师参加。另外,尽管每个小组都有详细的人员分工,但还是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即某些成员没有多大努力,但由于团队绩效较高,这些成员的期末成绩也会较高。课题组规定,在答辩时,老师可以随意根据小组分工情况表,针对具体成员负责的部分对其提问,成绩不仅会影响团队成绩,更会影响成员的个人成绩,进一步减少“搭便车”及“社会惰化”现象。

[1]赵纯均,雷曜,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Cannon-Bower S J A,Salas E.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Team Training:Shared Mental Models in Complex Systems[C].Paper Presented at theAnnualMeetingOf the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iami,FL.1990.

[3]吴志明,武欣.MBA学生团队学习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管理学报[J].2006,3(1):55-59.

[4]毛良斌,郑全全.团队学习、团队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8,14(1):18-21.

[5]陈国权.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7,4(5): 602-609.

[6]Hullinshead A B,Brandon D P.Potential Benefits of Communication in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3,29:607-615.

[7]Albanese R,Van Fleet D D.Rational Behavior in Groups:The Free-riding Tend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244-255.

(责任编辑张佑法)

G642

A

1007-7111(2011)01-0089-04

2010-11-25

江西省教改课题资助项目“学生学习团队构建及其行为引导实证研究”(JXJG-08-4-41)。

汪兴东(197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