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立军
名画中“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韵味,都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余地,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绘画如此,写作也是如此。含而不露,留待他人,是“留白”手法的重要手段,它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正所谓“言已尽,意无穷”,这比直白地表述效果要好得多。
2014年重庆市中考A卷作文题:
“为寂寞的夜空画上一个月亮,把我画在那月亮下面歌唱;为冷清的房子画上一扇大窗,再画上一张床……画上母亲安详的姿势,还有橡皮能擦去的争执。”这是歌曲《画》中的歌词。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画”:或为父母“画”上一条围巾,或为自己的生活“画”上一道彩虹……你会“画”上什么呢?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为____画上______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大写的英文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对于“为_______画上_________”这个半命题的题目,我们从“画的含义是什么”、“为谁画”、“画什么”、“为什么画”、“怎样画”或“画的结果、效果怎样”等角度,来对这个文题进行审题、补题和构思立意的指导。
1.审题:弄清“画”的含义。“画”首先是指画画,这是从写作引导语中我们能得到的提示。显然,这是“画”的表层含义。“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画:或为父母‘画上一条围巾,或为自己的生活‘画上一道彩虹……”这里面的“画”已经具有了深层含义,比如可以把“为父母‘画上一条围巾”里的“画”理解为一种报答父母的愿望,把“为自己的生活‘画上一道彩虹”里的“画”理解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那这样我们能“画”的事物就多了,可以画月亮画太阳,能画自己画他人,等等。几乎我们能看得见的或有寓意的实物都能画。
2.补题:兼顾“为谁画”和“画什么”。“为____画上______”这是一个双空缺型的半命题文题,不妨就简单理解为前一空缺处应该补充“为谁画”,后一空缺处应该补充“画什么”。先看几个文题的例子:为妈妈画上一条围巾、为夜空画上一个月亮、为大地画上一抹绿色、为自己的生活画上一道彩虹、为梦想画上翅膀、为消沉画上句号。前一空缺处可以填写人物,如妈妈;可以填写具体的事物,如夜空、大地;可以填写抽象的事物,如自己的生活、梦想。后一个空缺处可以填写的内容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就是能看得见的或有寓意的实物。整个题目的补充要做到连贯、顺畅,有利于写作,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新意。
3.构思立意:着眼点在于“为什么画”、“怎样画”或“画的结果、效果怎样”等角度。把“为____画上 ______”这个题目补充完整之后,自然会让我们思考“为什么画”、“怎样画”或“画的结果、效果怎样”等几个问题,这些恰好能作为我们构思立意的着眼点。比如“为妈妈画上一条围巾”这个题目,一般会构思一篇记叙文,就是要写人记事,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需要交代“我”为什么要为妈妈画上一条围巾,“我”给妈妈画围巾的经过是什么,“我”给妈妈画围巾的结果怎样。当然,这些并不是让你面面俱到地交代清楚,可能侧重点只在某一方面。再如一篇题为“为梦想画上翅膀”的作文,从“为梦想画上自信的翅膀”、“为梦想画上勤奋的翅膀”“为梦想画上忍辱负重的翅膀”等三个方面进行说理论证,着重从“怎样为梦想画上翅膀”这个角度写作。另外,也可以侧重“画的结果或效果”这个角度或叙事或说理。看下面的《为生命画上一片绿叶》的习作片段: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述了一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看见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随之每况愈下。她说:“当树叶全部落光时,我也就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落下来。只因为象征生命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为生命画上一片绿叶,让希望常在。
上面的片段就侧重从“画的效果”这一角度展开了论证,证明了生命中只要希望的信念不破灭,就会有奇迹发生的道理。
总之,“为____画上______”这个题目写作范围广,文体选择自由,既能叙事抒情,也能说理论证。而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出更有韵味的作文,我推荐同学们尝试使用“留白”的艺术手法。
记叙文中的留白,就是隐去一些不必明说的情节,使记叙的内容含蓄一些,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具体运用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藏头去尾,意在言外。通常情况下,叙述一件事有始有终、有头有尾固然很好,但有时适当地隐藏一些时间、地点、背景及事件结局的交代,也会产生不俗的效果。开头与结尾呼应留白,则更能体现留白手法的艺术效果。
(开头)我在十五岁那年的冬天身上带了把刀子。我想:谁再胆敢动我一指头,我就让他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
(结尾)第二年夏天,我顺利毕业了,同时考上了地区的卫校。我很高兴。
离校的那一天,我到校长那里去。我取出刀子,精心地削了一个苹果,然后连同刀子一起送给校长。在暖暖的微笑里,我朝头发花白的老校长深深地鞠了一躬。(摘自于心亮《十五岁的冬天》)
“我”十五岁那年,因常遭到同学们的欺负和班主任老师惩罚,心怀不忿,随身带了把刀子,准备随时报复再胆敢冒犯“我”的人。偶然的一个事件,校长对“我”的态度让“我”的这种不正常心态彻底地发生了改变。文章以紧张的气氛开头,以出人意料的缓和气氛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故事叙述完了,文章也就自然结束了,留下空白,给读者一个充分的思考空间。下面“为自己画上一张‘笑脸”一文,在情节叙述结束之后,“是啊,王老师,你也应该为自己画上一张‘笑脸啊!我突然这样想”,让文章戛然而止,留待读者自己去思考。
二、展示细节,绽放精彩。唐伯虎有一幅题为《川上图》的国画,画上有一个人牵着毛驴过桥,小毛驴似乎害怕了,拼命扭着头,撑着蹄,就是不肯上桥。其实,画中并没有画缰绳,也没有画流水,但似乎能让人联想到桥下哗哗的流水、紧绷的缰绳的存在。这里运用留白技法,就是只展示最精彩的部分,留给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写作文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关键处极尽描述细节,让精彩部分得到绽放。下面佳作“为自己画上一张‘笑脸”中“教室里先是一片安静,接着传出了‘哄的一阵笑声”、“教室里一下子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这些语句也都意味丰富,留有余地。再来看下面的例文:
汽车就要启动了,妈妈向姐姐身边走近了一步,拉过姐姐的手,另一只手捋了捋姐姐的长发,想再叮嘱些什么,可终于没有讲出来。过了一会儿,妈妈替姐姐整了整胸前的衣襟和纽扣,爸爸则把姐姐的行李包逐一做了收拾,拎在了手里。
这是写爸爸妈妈送姐姐去外地一个情景片段,只重点描写了“妈妈”和“爸爸”的动作,可以说用“留白”手法把语言描写隐去了,却非常真实地写出了父母依依不舍的感情。
三、巧妙叙事,曲折有致。有些故事情节,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往往给人平铺直叙的感觉,叙述时有意将有些情节“藏一藏”、“调一调”,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效果也比较好。
为自己画上一张“笑脸”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关三中八(1)班 韩亚芳
“这虽然只是校内的一节公开课,但毕竟有学校领导、老师来咱们班听课,所以我们还是要做一些必要准备的……”教语文的王老师又像往常那样分派“任务”给同学们了。还好,这节课该讲《皇帝的新装》,我的“任务”也并不难完成,就是在丹丹同学介绍作者安徒生之后,为其特意留下的“遗漏”作补充。
“安徒生,十九世纪丹麦伟大童话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丹丹同学像竹筒倒豆子一样,一口气把有关的常识介绍完了,甚至连应该“遗漏”的安徒生原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也说出来了。
“丹丹同学说的好不好?”王老师环顾教室。
“好!”同学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
“嗯——那么,为丹丹同学画上一张笑脸。”王老师说着便熟练地在黑板的右侧在第一小组栏里画了一张“笑脸”。“还有没有别的同学作补充?”老师还没有转过脸,似乎并不强求别的同学作补充。班里也没有出现像预先安排的那样同学们纷纷举起手的情景,同学们将目光一下子都投向了我,似乎我应该为这个问题收场。我犹豫着,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举手,更不知自己该怎样回答问题。
“韩亚芳,你还有什么补充?”王老师转过身来。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我支支吾吾,觉得脸上发烫,脑子里也全乱了,教室里已经听到一些同学在窃窃私语,还有的同学笑出声来……我镇定了一下自己,清清楚楚地说了句:“老师,丹丹同学已经回答完整了,我没有什么可补充了。”
教室里先是一片安静,接着传出了“哄”的一阵笑声。
“真诚实,老师真应该像你学习,不做假。”过了好大一会儿,王老师才平静地说道。
教室里一下子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我记不清自己是怎样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坐下的,只是觉得同学们的目光一直在我和听课领导、老师身上不停地转换。
虽没有看到预想中老师在我们学习小组栏里画上一张“笑脸”,但我看到了此时王老师露出了真诚的笑容。是啊,王老师,你也应该为自己画上一张“笑脸”啊!我突然这样想。
本文叙述了在一次公开课上的一个“意外”事件,揭示了诚实才是最重要的这一主题。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作者又不是不加选择地叙事,尤其是使用了“留白”的手法,给读者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增添了文章的韵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