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水泥生产的碳中和”浅谈现代绿色化学新思想

时间:2024-05-04

虞虹

摘要: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积极影响,已越来越受关注。从碳中和视角,介绍水泥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以及减排再利用新技术,旨在中学化学水泥生产过程的教学中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实现绿色化学与人文、社会融于一体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绿色化学; 碳中和; 水泥生产; 二氧化碳循环利用; 新型低钙水泥

文章编号:10056629(2021)110093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核心,倡导用化学的方法和技术以减少、停止那些威胁人类安全健康、影响生态环境的原料、试剂及产物的产生和使用。现代绿色化学已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改而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的产生,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治理、资源节约得以相互协调发展。

***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等指明了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1 碳中和概念

石油、煤炭、木材等含碳资源使用率越高,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温室气体”产生得就越多,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所有能对气候变暖产生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还有甲烷、一氧化二氮、氟化物等几类主要气体,后者排放量虽较小,但也都具有强温室效应。

面对全球性气候危机,减少碳排放或实现零排放已成为必须的重要举措。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排放达到峰值后持续慢慢下降),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人类必要的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和其他人工技术手段加以汇集封存或利用,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这是一项基于科学论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高瞻远瞩长期发展的国家战略,统筹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同了全球应对气候的变化机制,引领了全球低碳发展转型的新趋势。

2 水泥生产与碳排放

在城市建设工程中,背着滚筒的水泥车来回穿梭,车上倾倒出的灰白色浆状物,经过建筑工人的勤劳双手,变成了美丽城市的一部分。粉状的水泥是一种水硬性无机凝胶材料,加适量水调和成浆,经过一段时间,凝固成块、坚硬如石,并可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粘结在一起。通常所說的混凝土就是指用水泥作凝胶材料、砂石等作掺料,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搅拌得到的水泥混凝土。

长期以来,水泥作为一种重要的凝胶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它在地球上的消费量仅次于水。然而水泥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全球碳排放的一大源头。

硅酸盐类水泥的生产在水泥工业中具有代表性,其生产工艺分为三个阶段,俗称“两磨一烧”,即生料粉磨、熟料烧成和熟料粉磨。

生料是从山上采集的石灰石和砂岩粘土,主要含有碳酸钙、二氧化硅等,经粉磨后矿物中的化学组分变得相对均匀、颗粒变细,适宜煅烧。生料加入其他硅质、铝质、铁质原料混合后经高温煅烧(1400℃左右)的产品称熟料,此时矿物之间发生复杂的理化反应并结块。最后再加入5%石膏重新磨细至要求的粒度,并掺加一定量不同性质的混合材,就成为水泥。

生产链的各个环节都排放出二氧化碳(CO2)以及PM10、 PM2.5、 SO2、 NOx、氟化物等污染物,其中熟料高温煅烧阶段CO2的排放量最多,约占全过程的90%~95%[1]。生产过程中物料的主要成分变化可用下式表示[2]:

29CaCO3+8SiO2+2Al2O3+Fe2O3

6(3CaO, SiO2)+2(2CaO, SiO2)+(3CaO, Al2O3)+

(4CaO, Al2O3, Fe2O3)+29CO2↑

水泥生产过程及碳排途径可参见图1:

纵观生产过程,碳排有直接和间接两大途径。直接排放主要是碳酸盐的分解、烧成/非烧成燃料的燃烧;间接排放主要由能源消耗、运输等产生。经估算,以这种方式生产1000千克水泥将产生近800~1100千克的温室气体排放,使水泥行业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一个小而重要的贡献者(约占7%)[3],且预计在未来50~100年中,城市化将不断增长,该行业的碳排放也将不断上升。因此,采取措施减少其排放量已势在必行。

3 国际水泥行业主要减排措施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

由此,很多国家针对水泥生产的碳排环节,纷纷寻求减排策略。例如欧洲国家更新工艺技术、采用节电设备、进行集约化生产、用废弃物做燃料等。日本除采用低温余热发电外,还大力研发生态水泥。意大利发现使用先进技术窖炉和替代燃料表现出更佳生态效率。美国则更多地采用提高能源效率、使用添加剂、进行碳封存等方法。这些技术性减排措施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了原料和燃料替代、工艺改进、余热发电、使用复合水泥、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碳捕集和利用技术(CCU)以及开发新型低钙水泥(SC)等。

3.1 原/燃料替代

原料替代指减少石灰石原料的使用,改用含有CaO但不产生CO2的物质作原料。矿渣(如钢渣、高炉矿渣、高钙粉煤灰以及化工行业的电石渣等)是理想的替代原料。高钙粉煤灰中CaO含量达10%~20%,不仅可作为硅铝质原料,通过合理配比若替代约2%的石灰质原料,则1吨水泥熟料的生产可减少约10千克的工艺CO2排放[4]。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H)2,其代替石灰石时不会产生CO2,减排效果非常明显。

城市的一些可燃性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以及污泥等碳含量较低,却可以提供熟料煅烧阶段所需的热量,可作为水泥生产的替代燃料。有研究表示污泥的热值不仅完全可以满足水泥生产,处理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后还可以替代生产环节中约14%的生料[5]。

3.2 工艺改进

工艺改进指改造和新建耗能低、能效高的生产线,使用能效高的生产工艺装备技术,包括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普及新型干法窑,以及推广应用余热回收烘干和余热发电等技术,以达到减排目的。

3.3 余热发电

余热发电技术可有效提高水泥行业的热效率。利用余热锅炉,将窑头、窑尾排放的大量废气余热进行热交换回收,产生过热蒸气来推动汽轮机转动,使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实现发电机的绿色发电,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余热发电1千瓦时可减少CO2排放约0.9千克[6]。

3.4 复合水泥

复合水泥,指用其他具有凝胶性、低碳排的材料代替高碳排的熟料来生产的水泥。通过提高水泥熟料强度或采用活性混合材,在保证水泥性能的同时减少熟料用量。

常用的水泥混合材有高炉矿渣、粉煤灰、天然火山灰、水渣等活性材料和石灰石等非活性材料。1吨熟料中每增加1%的混合材掺加量,可减少CO2排放量约7千克[7],同时也减少与熟料生产相关的工艺、燃料和电力等消耗产生的CO2排放。目前研究最多、使用最广的三种复合水泥是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和火山灰水泥。以粉煤灰水泥为例,粉煤灰的掺入不仅可以增强水泥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而且还可以带来额外的生态效应,例如可以避免粉煤灰进入水体造成淤塞河道、减少其中某些化学物质对人和自然造成的危害。

3.5 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上述几种减排方式,都是从源头治理方面来减少CO2的释放,其次,也可从末端处理角度对生产过程排放的CO2进行分离、捕集、封存、固定转化、再利用等,CCS技术是其中之一。CCS技术在CO2排放时便将其捕集,然后压缩成液体,通过管道运输到地下深层进行永久贮存[8]。2009年CEMEX(西麦斯,全球性建筑材料公司)在德克萨斯州水泥工厂进行商业规模的CCS项目示范研究,该项目验证CO2捕集可高达100万吨。我国拥有世界上单厂规模最大的熟料生产基地,年产熟料1450万吨,水泥600万吨,年排放CO2 1000余万吨,以捕集效率85%计,采用CCS技术可实现年减排CO2约800万吨[9]。

3.6 碳捕集和利用技术CCU(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CCS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然而,储存的CO2今后可能泄漏是一个潜在的环境风险,大规模CO2捕集和封存的成本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因此碳捕集和利用(CCU)已经成为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策略。将CO2转化为有用化学品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通过热处理、光处理和电催化等途径来实现。

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相对简单的使用“高中化学”的工艺方法,来回收作为水泥生产副产品的释放的气体,并使用它来生产更多的水泥。这项研究已于2021年发表在《ChemSusChem》杂志上[10]。

该项目负责人Anthony OMullane教授说,这项工作是一种电化学CO2转化过程,将CO2引入含有Ca2+、 Sr2+或Mn2+盐的水中,然后将此溶液在不锈钢阴极上进行电解,产生氢气的同时,引起电极表面pH的变化,从而促进碳酸根离子的形成,随后与金属盐反应生成一系列不溶性金属碳酸盐(CaCO3, SrCO3和MnCO3)。氢的析出能够确保电极不断更新,使反应持续进行,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有价值的产物“绿色氢”(指不来自任何类型的化石燃料,而是通过可再生资源获得的氢)。利用该方法直接捕获CO2时,还可通过加入乙醇胺提高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以提高CO2的捕获效率[11]。

过程中包含的化学变化:

捕获气态CO2:

CO2(g)CO2(aq)(1)

过量CO2在水中形成碳酸氢根离子:

CO2(aq)+H2O(l)H+(aq)+HCO-3(aq)(2)

电解水产生氢氧根离子:

2H2O(l)+2e-2OH-+H2↑(3)

碱性溶液促进碳酸根离子形成:

HCO-3(aq)+OH-(aq)H2O(aq)+CO2-3(aq)(4)

碳酸钙等沉淀的生成:

Ca2+(aq)+CO2-3(aq)CaCO3(s)(5)

这种电化学方法对水泥工业的碳中和非常有利。利用水中的化学反应从CO2中捕获碳,形成碳酸钙而沉淀出来,然后热解该碳酸钙以生产新鮮的水泥批料,同时产生新的CO2,从而达成流程闭环。除了需要提供电解所需的电能(可采用诸多绿色供电模式,例如上文的余热发电),这是完全碳中和的循环,涉及的都是简单的高中化学反应(沉淀的生成、电化学),原则上可以廉价地扩大规模。设想可以采用连续流动系统与过滤一起来除去固体产品,产生的氢气也可以用来驱动水泥生产过程,如果能源来源和效率得到认真管理,直接捕获CO2来生产低成本燃料(氢)和产生负排放量是可行的,以此实现水泥生产过程的碳中和。

3.7 新型低钙水泥SC(Solidia cement)

诚然,碳捕集和封存(CCS)技术已进行多年,但投资过高,经济上难以推广。碳捕集和利用(CCU)技术还处于新兴阶段,普及应用尚为时过早。近年来开发出的一种新型低钙水泥,或许将成为碳减排的有效手段。

减少水泥中CaO含量的具体例子是贝利特水泥(以硅酸二钙为主导矿物,铝酸三钙含量较低的水泥)。普通水泥熟料的CaO含量是70%,贝利特水泥降为64%,生产1吨贝利特水泥熟料的CaCO3分解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可降低8%,能耗亦较普通水泥下降20%[12]。

生产贝利特水泥具有成本低、耗能小、有害气体排放少的特点,但由于水泥是在水中进行硬化,水泥中钙含量的降低会导致早期强度偏低,故贝利特水泥虽然降低了12%的综合CO2排放,但以其作为胶凝的混凝土性能缺陷限制了此类水泥的应用[13]。

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皮斯卡特维的Solidia Technologies是一家水泥和混凝土技术公司,该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低钙的Solidia水泥,使利用CO2创造出可持续的优质建材变得简单且可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

Solidia技术是利用现有的水泥生产原料和设备,来生产低CO2排放的新型水泥。Solidia水泥改变了传统的化学组成,硬化也改为碳酸化而不是传统的水化。与水化不同的是,碳酸化无需水泥具有高钙含量,因此生产带来的CO2排放量也随之降低。当Solidia水泥硬化时,与水泥发生的化学反应可大量吸收CO2,并利用其来形成石灰石,将混凝土粘结在一起,从而进一步降低了CO2的排放。

以下是普通水泥与Solidia水泥生成和硬化过程的比较。

(1) 水泥生成的化學变化:

5CaCO3+2SiO2Ca3SiO5+Ca2SiO4+5CO2↑普通水泥生成化学变化

CaCO3+SiO2CaSiO3+CO2↑Solidia水泥生成化学变化

普通水泥熟料中CaO含量为70%,贝利特水泥为64%,而Solidia水泥仅需45%,因此原料中碳酸钙分解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减少约30%。普通水泥熟料烧结温度约1450℃, Solidia水泥熟料结合温度约1200℃,窑内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2因温度降低减少了约30%[14]。

(2) 水泥硬化的化学变化:

Ca3SiO5+Ca2SiO4+9H2O2CaSi(OH)6+3Ca(OH)2普通水泥硬化化学变化

CaSiO3+CO2CaCO3+SiO2Solidia水泥硬化化学变化

Solidia水泥用于硬化的CO2是以固体或液体形态注入混凝土中,可直接捕集生产过程产生的CO2,也可来自工业副产品(如供应商将CO2收集并输送至混凝土制造厂地)。碳化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产生的热量将混凝土组分内的水蒸发而完成硬化过程。

图2为用Solidia水泥制成的铁路枕木。

Solidia技术使水泥和混凝土的碳足迹降低70%,并回收60%~80%的生产用水。它使用与传统水泥相同的原材料和现有设备,但产品性能更高,生产成本更低,并能在24小时内固化。在不改变现有生产工艺和设备前提下,通过该项技术能使水泥工业CO2排放接近或达到国际能源局所指定的2050年目标值。2018年美国专利商标局为CO2固化的Solidia Concrete混凝土颁发了专利,它将为全球提供更高性能和可持续性的建筑材料[15]。

4 我国水泥行业减排现状

作为水泥大国,我国的碳排放也备受世界关注。近年来,水泥企业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除了化解产能过剩、推广先进设备、水泥窖协同处理垃圾污泥等多渠道相应措施外,还不断探索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为降低全国碳排量、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4.1 发展散装水泥

发展散装水泥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每使用1万吨散装水泥,可节约包装纸60吨,相当于节约330万立方米优质木材、电7.2万度、煤78吨、烧碱22吨、棉纱4吨,减少CO2排放0.053万吨(引用中国水泥网统计资料)。目前,我国水泥散装比例大约在60%左右,2020年浙江省水泥散装率高达84.06%,水泥行业的散装发展可以说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4.2 碳捕捉技术

2018年10月31日年我国海螺集团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CO2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即CCS)成功投运,目前运行良好,每年生产5万吨纯度为99.9%以上的工业级和纯度为99.99%以上的食品级二氧化碳。该示范线的成功建成,在世界水泥行业首开碳捕捉利用实现产业化的先河,对推进我国乃至世界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有着深远的示范引领意义。

4.3 微藻固碳技术

肉眼看不见的微藻,可以捕捉CO2、制造生物燃料,还能培养出珍贵的虾红素,变身“金矿”。台泥集团(在大陆设有14座合资水泥厂)在2016年运用“微藻能源与固碳专利”技术,在户外建立大型微藻养殖场进行微藻固碳及高附加值应用。据了解,1千克的虾红素红藻能吸收1.83千克的CO2,一年可为集团贡献约4800吨的减碳量(引用中国水泥网统计资料)。

4.4 逐步完善碳市场交易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指政府确定一个碳排放总额,并根据一定规则分配至企业。如果企业排放高于配额,需要到市场上购买配额。碳市场通过运用市场机制,以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碳减排。近年来很多水泥企业履行碳排放交易市场规则,为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榜样作用。

综上所述,水泥生产的高碳排、高能耗是不争的事实,但只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高效地应用水泥,并坚持研发水泥新品、合理调整水泥产品结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以及各项新技术、新方法的联合使用和不断创新,便可实现既满足水泥需求又达到综合节能减排之目的,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化学课程中要关注的热点之一。

绿色理念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的绿色化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在高中化学必修2“绿色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知识点进行拓展,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授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绿色化学与人文、社会融于一体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让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参考文献:

[1][2]魏军晓, 耿元波, 沈镭, 岑况. 中国水泥生产与碳排放现状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38(8): 80~86.

[3][12][13]崔素萍, 刘伟. 水泥生产过程CO2减排潜力分析[J]. 中国水泥, 2008, (4): 57~59.

[4][5][6][9]刘晶, 段锐. 水泥生产CO2减排技术及案例分析[J]. 山西建筑, 2014, 10(1): 211~212, 245.

[7][8]桑圣欢, 陈艳征, 钟永超, 罗超. 水泥生产碳排放核算及减排途径[J]. 水泥工程, 2017, 10(15): 40~42.

[10][11]Olawale Oloye, Anthony P. OMullane, Electrochemical Capture and Storage of CO2 as Calcium Carbonate [J]. ChemSusChem, 2021, (14): 1767~1775.

[14]陈友德. CO2减排促进新品种水泥发展[J]. 水泥技术, 2015, (3): 106~108.

[15]Solidia Technologies的二氧化碳固化混凝土获得美国专利. 水泥网·资讯中心·水泥. 20205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