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考试题研究及教学启示

时间:2024-05-04

刘文兵

摘要:从立意、情境、设问三方面对江苏省2019年化学高考第20题进行要素分析,认为该试题以学科素养立意,创设情境真实,问题结构合理。通过问题解决的思维运演过程探析,说明逆向思维分析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形成教学启示:核心素养教学要从确立素养目标、注重问题情境以及优化教学路径等方面进行加强。

关键词:高考试题; 问题解决; 逆向思维; 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20)07-008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目前的试题研究或聚焦于考点提炼,将考题作为模拟训练的工具,或聚焦于解题方法,将考题视为解题能力的依据,这些都远没有发挥高考试题应有的教学导向功能。以2019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题第20题为例,分析试题的结构要素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路径,从中获得在核心素养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启示。

[题目]CO2的资源化利用能有效减少CO2排放,充分利用碳资源。

(1) 用CaO可在较高温度下捕集CO2,在更高温度下将捕集的CO2释放利用。CaC2O4·H2O热分解可制备CaO, CaC2O4·H2O加热升温过程中固体的质量变化见题20图-1。

题20图-1

① 写出400~600℃范围内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 与CaCO3热分解制备的CaO相比,CaC2O4·H2O热分解制备的CaO具有更好的CO2捕集性能,其原因是_________。

(2) 电解法转化CO2可实现CO2资源化利用。电解CO2制HCOOH的原理示意图见题20图-2。

① 写出阴极CO2还原为HCOO-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

② 电解一段时间后,阳极区的KHCO3溶液浓度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_。

题20图-2

(3) CO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是一种CO2转化方法,其过程中主要发生下列反应:

反应Ⅰ:CO2(g)+H2(g)CO(g)+H2O(g)

ΔH=41.2kJ·mol-1

反应Ⅱ:2CO2(g)+6H2(g)CH3OCH3(g)+3H2O(g)ΔH=-122.5kJ·mol-1

在恒压、CO2和H2的起始量一定的条件下,CO2平衡转化率和平衡时CH3OCH3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见题20图-3。其中:CH3OCH3的选择性=2×CH3OCH3的物质的量反应的CO2的物质的量×100%

题20图-3

① 温度高于300℃,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

② 220℃时,在催化剂作用下CO2与H2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CH3OCH3的选择性为48%(图中A点)。不改变反应时间和温度,一定能提高CH3OCH3选择性的措施有_________。

1  试题解读:构成要素及特点分析

试题通常由四个要素构成,即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和答案(见图1)。其中立意是试题的核心主题,其反映评价目的,决定试题的考查内容和方式;情境是问题背景中能够直接感知的条件综合,构成问题的初始状态;设问是题目设置的问题;答案是对问题的解答,构成问题的目标状态[1]。

图1  试题构成要素

1.1  试题立意——跨越知识立意,由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

试题立意决定试题情境选择,设问指向和答案编写是试题的主心骨。知识立意追求知识的数量和类型全面;能力立意强调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重能力考查,试题特点是问题结构完整,目标指向明确;而素养立意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的理解迁移和环境习得,题目的特点是问题结构不良,目标指向开放,有利于考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本题以CO2资源化为大背景,通过草酸钙晶体热分解、电解CO2制甲酸、CO2催化加H2制二甲醚等综合情境设置问题,将元素化合物、电解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知识融合,综合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在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实际应用,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情境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服务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学科价值观。该题的考点、能力指向与素养表现见表1。

1.2  试题情境——真实生动,体现学科价值,引导价值观形成

试题的情境是指问题所处的境况,是问题背景中可直接感知的条件综合,是问题的初始状态。本题选自研究文献,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化学研究文献、整理和加工信息的素养。设置的问题包括书写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解释实验结果、进行创新设计等。要求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研究问题情境中运用pH、转化率、选择性、质量守恒定律、电解池原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概念和原理;理解草酸钙、碳酸钙、碳酸氢钾、阳离子交换膜等物质的性质、电极反应式、化学方程式等符号表征与技能;探究控制条件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并对相关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整个题目情境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试题中的应用性情境及其构成要素见表2。

1.3  试题设问——问题要素充分,问题结构合理

试题设问是指题目设置的问题,是试题的核心部分,是联系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桥梁。一般来说问题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一是问题指向,即问题的研究对象,客观上并且潜在地决定了问题的解。如第(1)①问“写出400~600℃范围内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研究对象是CaC2O4·H2O在400~600℃范围内发生的变化,解就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二是问题的疑难点,是在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信息转化过程中形成的思维障碍,或者说是问题所求的答案与学生当前能力的差距。如第(1)②问要解释“与CaCO3热分解制备的CaO相比,CaC2O4·H2O热分解制备的CaO具有更好的CO2捕集性能”的原因,学生对题给信息中CaO可在较高温度下捕集CO2,在更高温度下将捕集的CO2释放利用是陌生的,对“捕集”的理解是困难的;想通过“捕集”调用活性炭有吸附作用是因为其有较大的表面积是困难的;对比CaCO3热分解制备的CaO与CaC2O4·H2O热分解制备的CaO的异同,要进行多步转化,思维中间状态较多,思维水平较高,这些都是疑难点;三是问题的应答域,就是在问题提法中所确定的一个域限,并认定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域限之中[2]。它指示解答者向何处寻找问题的解。如第(2)②问要求解释“电解一段時间后,阳极区的KHCO3溶液浓度降低的原因”,该问将学生引向反应一段时间后的阳极区,分析阳极区内发生的变化,所发生的变化是如何使KHCO3浓度减小的,而不是不变或增加,相当于规定了问题的答案只能在浓度降低的影响因素中去找;四是问题的解题规则,化学学科有着共同的科学本质,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问题中必然包含一些化学学科必须遵循的规则。本题的六个问题中有两个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电极反应式,所必须遵循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电子得失守恒定律,另外四个问题均是对现象或事实的解释创新,其解题过程必须是基于证据的科学推理。如第(3)②问“不改变反应时间和温度,一定能提高CH3OCH3选择性的措施有哪些”,其隐含的解题规则就是,只有能提高CH3OCH3选择性的措施才有可能是合理答案,而提高其选择性,就是要提高反应Ⅱ中CO2的转化率,提高转化率就要符合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有关理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