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凌一洲 颜晓红
摘要: 树枝状金属枝晶结构(金属树)广泛存在于生成金属的电解反应中。在化学教学领域,传统电解实验难以观察到金属树,需要做压缩反应空间和观察方式的可视化改进。
改进后可观察到金属树的细节结构和生长过程,
且不同种类的金属树生长速率和形态具有很大差异。将本实验应用于化学教学,可以培育学生宏微结合、模型认知、实验探究、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關键词: 电解反应; 可视化; 金属枝晶结构; 金属树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10052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树枝状金属枝晶结构(可称之为金属树)广泛存在于生成金属的原电池反应、电解池反应或金属冷却结晶过程中。在传统的生成金属的置换反应(原电池反应)和电解反应(电解池反应)中,实验者通常只能观察到生成金属的颜色,如果要看清其细节结构和生长过程,则需对实验做可视化改进。笔者在《化学教学》2018年第6期介绍了置换反应中金属枝晶结构的观察方法[1],本文将介绍电解反应中金属枝晶结构的观察方法。
1 研究背景
1.1 材料科学领域
金属树具有形式上的对称性和实质上难以理解的复杂性[2],吸引了材料科学研究者深入的研究,包括生长条件(电压、电流、温度、空间等)对金属树生长状态的影响[3~4]、金属树生长模型构建和计算机模拟[5~7]等。但是,这种研究较为复杂,成本高(一般用扫描电镜观察),周期长,不适合在中学推广。
1.2 科技传播领域
在科技传播领域,“美丽科学”团队与中国化学会合作,用显微摄影技术拍摄了《电沉积》影片,主要包括了铜树(图1a)、银树(图1b)、铅树(图1c)、锌树(图1d)等5种金属树,向公众传播化学反应的现象之美,引起了广泛关注。
但是,这种实验方法技巧性较强(可能要拍摄多次才能清晰对焦),而且需要用数码体视镜拍摄(中学很少配备),因此不便在中学直接操作。
1.3 化学教学领域
化学教学领域的金属树实验可以在趣味实验、演示实验、家庭实验等教学活动中得到应用,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8]。目前,这种金属树实验多由金属与盐溶液置换反应产生,即原电池产生的金属树[9]。其实,电解反应产生的金属树与置换反应相比,周期更短,现象更明显,趣味性更强,值得进一步开发,成为有价值的实验素材。
2 实验原理
以电解精炼铜为例,通电后,阳极铜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铜离子进入溶液中,溶液中的铜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变为铜原子沉积在阴极表面。先生成的金属铜与阴极连为一体,组成新的阴极。后生成的金属铜可以在先生成的金属铜上生成,使金属铜不断延伸、分枝、迭代,与树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相似。
3 实验思路
3.1 反应空间平面化
常规的电解实验在烧杯(三维空间)中进行,金属树生长的方向不确定,难以定位观察。因此在进行可视化改进时,要把反应空间压缩成薄薄一层(近似平面)。
3.2 减少金属树数量
常规的电解实验用金属棒或平行金属片作电极,大量金属树在一个面上同时生长,生长速度缓慢且相互重叠交错干扰。因此在进行可视化改进时,只能让金属树在一条线或一个点上生长,在减少金属树数量的同时提高其生长速率。
3.3 制成玻片标本
常规实验生成的金属树在受到轻微扰动后极易被破坏,或因受到重力而自行脱落。因此在进行可视化改进时,可以把金属树制作成玻片标本,便于移动和短期保存。
3.4 用微距摄影观察
常规实验仅用肉眼粗略地观察,实验者很难看清细节,更难前后对比。因此在进行可视化改进时,可以用带有微距镜头的智能手机拍摄反应过程,达到放大现象、记录过程的效果。
4 金属树标本的制作
4.1 制作材料
薄金属片(铜片、银片、铅片、锌片等)、含有金属离子的盐溶液(硫酸铜、硝酸银、乙酸铅、硫酸锌、氯化钴等溶液);载玻片、剪刀、双面胶、单面胶、滴管、9V电池(或稳压直流电源)、导线、开关
4.2 制作方法
(1) 见图2a,从金属片上剪下2片图示形状的金属片电极(宽约2mm,下方尖角为高2mm的等边三角形),用双面胶把2片金属片粘贴在载玻片上(间距约10mm)。
(2) 见图2b,在2片金属片电极上覆盖一片载玻片,用力捏紧2片载玻片同时用单面胶捆紧。
(3) 见图2c,将标本翻转180°,用滴管在加液处缓慢滴加含有对应金属离子的盐溶液,溶液会渗入2片载玻片的间隙,使2片金属片电极之间充满电解质溶液。
(4) 将标本再次翻转180°(如图2b状态),用导线将上下电极分别连接在9V电池的正负极。
(5) 接通电源后,阴极尖角处会逐渐生长出金属树,待金属树枝尖刚刚触碰到阳极时,断开电源。
4.3 其他说明
各种电解质溶液用固体加水直接配制,不要额外加酸,否则在电解时容易产生气泡。建议电解质溶液现配现用。
如果金属片材料不易获得(例如钴片),可以选用其他常见金属片(例如锌片)代替,在添加电解质溶液后迅速接通电源,减少置换反应的消耗。
如果在加液处添加电解质溶液时,不小心在2片载玻片之间产生了阻碍金属树生长的小气泡,可以用滤纸吸干溶液后重新滴加。如果仍然无法消除气泡,则可能是单面胶捆绑不够紧,需再次加固。
5 金属树标本的观察
金属树标本反应的空间范围不到1cm2,虽然肉眼可以辨别,但依然无法看清细节和过程,因此笔者采用微距摄影的可视化技术[10~12]增强玻片标本的可观察性。
5.1 实验材料
金属树玻片标本(通电前)、铁架台、木夹、手机或平板电脑(前置摄像头像素≥500万)、微距镜头、升降台、白色卡纸、补光灯。
5.2 实验步骤
(1) 用木夹夹持金属树玻片标本中间偏左部位,把木夹固定在铁架台上。
(2) 在手机前置摄像头上安装微距镜头,把手机平放在升降台上。上下调节升降台高度和手机前后左右的位置,使金属树玻片标本的电极(尤其是尖角部位)清晰地呈现在手机屏幕中央。
(3) 把白色卡紙固定在玻片标本上方约15cm处,作为白色背景。如果室内灯光不足,可以用补光灯从侧面补光。
(4) 点击视频录像按钮,拍摄5s后接通电源,通过手机屏幕观察放大了的实验现象。断开电源,反应停止后结束录像,回看视频并截取中间过程图像。
5.3 观察效果
阴极尖角到阳极的实际距离(金属树最大高度)约为8mm,在微距镜头的放大下,手机屏幕上显示的电极距离(金属树最大高度)约为40mm,细节部位也能清晰地观察到。
反应结束后,拖动录像的进度条,可以把金属树从开始生长到触碰到阳极的全过程(通常在1min以上)在几秒钟内呈现,直观地感受到金属树生长的变化过程,似乎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6 实验现象与解释
表1是笔者用手机(iphone 6s plus)前置摄像头(500万像素)配合微距镜头(焦距约15mm)拍摄的铜树、银树、铅树、锌树、钴树、锡树。反应时间从接通电源时开始计算。
刚通电时,阴极尖角处首先生成微小的团状金属(看不出树枝状结构)。这是因为刚刚通电时,分布在阴极周围的金属离子首先转移到阴极表面,还原成金属原子沉积下来,其他金属离子受到电场和浓度差作用也朝向阴极移动,还原并沉积。此时金属晶核大量生成,不易生长枝晶,所以生成的金属呈团状。
通电一段时间后,阴极尖角处生成树状金属枝晶,扎根尖角顶端并不断向四周延伸(总体而言朝向阳极延伸),在2片载玻片之间的扁平空间形成肉眼可见的金属树。这是由于电极形状差异、金属离子浓度差异、场强分布差异等的存在和不断变化,金属离子更容易沉积在阴极的某些“活性点”上,形成树枝状结构[13]。随着电解反应的进行,金属树上可能会形成新的“活性点”,导致金属树枝晶改变方向。
随着反应的进行,金属树生长速率逐渐加快。这是由于生成的金属树与原有的阴极金属片组成了新的阴极,随着金属树的不断生长,金属树前端到阳极的距离不断减小,电场强度增大,阴极对金属离子的吸引力增大,导致金属沉积的速率不断加快。
不同种类的金属树生长速率和形态具有很大差异。从生长速率看,锡树生长最快,从开始生长到触碰到阳极仅需约5s,现象非常明显。铜树生长最慢,从开始生长到触碰到阳极耗时约5min,用肉眼直接观察时很难看出动态变化过程。不同金属树生长速率快慢大致为: 锡树>银树>铅树>锌树>钴树>铜树。从生长形态看,各种金属树的形态各异,一般生长速率快的金属树枝晶较细。其原因可能包括金属晶体结构差异等,较为复杂,本文不展开叙述。
7 教学应用
7.1 应用范围
趣味实验。在介绍电解池原理前完成本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如果在金属树生长了一半时调换电源正负极,还会出现原本的金属树溶解、另一极又生长出金属树的有趣现象。
演示实验。在介绍电解精炼铜时演示本实验,阴极生成金属的现象比传统实验明显。实验时,可以把金属树实时投影到屏幕,便于后排学生观察。
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电压、电流、温度、电解质浓度、电极形状、电极间距等因素对金属树生长速率和形态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数码显微镜进一步观察其微观结构。
7.2 应用价值
对传统的电解反应做了可视化改进,生成了大小合适的枝晶,形成了便于观察的图像。整个实验具有微型小巧、易于操作、现象明显、重复性好等优点。
较之传统的电解实验的粗略观察(仅观察金属电极的颜色变化),本实验对金属枝晶结构的观察更为精细,观察的尺度介于肉眼宏观与显微镜微观之间。因此,实验者可以观察到团状金属、树枝状金属、金属树生长速率变化和形态差异等更多的宏观现象,并从微观层面一一解释现象,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对中学生来说,金属树是难得一见的现象,在获得新奇的感性体验的同时,还可进一步思考其产生的原因,构建模型描述和解释金属树的现象,以及查找文献或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另外,影响金属树生长的因素有很多,也为学生留下了继续探究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本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宏微结合、模型认知、实验探究、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凌一洲, 施伟东, 王国余等. 置换反应中金属枝晶结构的观察——基于可视化技术的“金属树”标本制作[J]. 化学教学, 2018, (6): 79~82.
[2]陈书荣, 谢刚, 崔衡等. 金属铜电沉积过程中分形研究[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2, 12(4): 846~850.
[3]Melrose J.R., Hibbert D.B.. Interfacial Velocity in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and the Hecker Transition [J]. Phys. Rev. Lett., 1990, 65(24): 3009~3012.
[4]Fleury V., Rosso. M.. Geometrical Aspect of Electrodeposition: The Hecker Effect [J]. Phys. Rev. A., 1991, 43(12): 6908~6911.
[5]黄成德, 张昊. 金属电沉积过程中分形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1997, 9(1): 1~6.
[6]Wang M., Ming N.. Replacement of the natural wolbachia symbiont of drosophilae simians with mosquito counterpart [J]. Rhys. Rev. E., 1993, (48): 3825.
[7]骆桂蓬, 韦钰. 电化学沉积金属银的二维枝晶生长及其结构[J]. 中国科学(B辑), 1994, (8): 816~818, 897.
[8]徐春芸. 2个趣味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化学教育, 2017, 38(23): 47~49.
[9]许骋艺, 顾伊宁, 王德明等. 琼脂凝胶中的铜铝置换反应[J]. 化学教育, 2017, 38(9): 52~54.
[10]凌一洲. 基于现象和过程可视化的微型化学实验[J]. 化学教育, 2018, 39(7): 57~59.
[11]凌一洲. 例谈可视化技术在基础实验中的应用[J]. 化学教学, 2018, (5): 68~73.
[12]凌一洲, 唐文伟, 李恒之等.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实验的优视化改进[J]. 化学教学, 2018, (2): 61~64.
[13]Grier D.. Morphology and Microstracture in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Zinc [J]. Phys. Rev. Lett., 1986, 256(12): 1264~126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