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杭伟华
摘要:从课堂教学中Fe2+与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所遇到的意外出发展开实验探究。探究中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能力的培养,巧妙借助新型实验手段——数字化实验突破实验教学的难点,发现Fe2+与Fe3+的转化可用H2O2作氧化剂,但要注意量的控制,从而进一步理解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转化规律。
关键词:课堂意外;实验探究;数字化实验;Fe2+与Fe3+转化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6–004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真实的化学课堂上,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常会遇到意外,比如演示实验没有出现预期的现象。面对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或许是每一位化学教师日常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经说过:“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不做研究就只能达到似懂而不可能达到真懂的地步”。在化学教学中,笔者谨记傅老的教导,坚持用实验研究去解决化学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专题3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与应用”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关于Fe2+与Fe3+相互转化的实验。取2mL 0.1 mol/L FeSO4溶液,向其中滴加2滴0.5 mol/L KSCN溶液,再加入2滴5% 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对于该实验,笔者预设的现象是出现血红色,然而却出现了意外:在分组实验中,有些小组观察到溶液出现了血红色;有些小组观察到溶液出现血红色但又马上褪去;有些小组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被意外现象所吸引,都在讨论出现意外现象的原因。面对这样的场景,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教材安排此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Fe2+与Fe3+的不同性质,特别是Fe3+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的特性、Fe2+的还原性,进而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但学生分组实验中的意外现象打破了原有的预设。对于这样的意外,笔者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及时抓住了“意外”,设计了探究活动,使其产生了更大的教学价值。
2 实验探究
2.1 探究血红色褪去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组加入H2O2溶液后血红色出现又褪去,有些组血红色不褪呢?
猜想假设:学生讨论发现,不同现象是由H2O2溶液的用量造成的,加3滴以上5% H2O2溶液的小组在实验中均看到“血红色出现又褪去”的现象。基于此,学生提出了如下假设,假设1:H2O2与SCN-发生反应;假设2:H2O2与Fe3+发生反应;假设3:H2O2与SCN-、Fe3+均发生反应。
实验方案:将血红色褪去的溶液平均分成两份于两支试管中,试管编号为①号、②号。往①号试管滴加2滴0.5 mol·L-1 KSCN溶液,往②号试管滴加2滴0.1 mol·L-1 Fe2(SO4)3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号试管出现血红色,②号试管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1. H2O2与SCN-发生反应,从而使血红色褪去;2. Fe2+优先与H2O2反应;3.不同组的不同现象是由H2O2的量不同引起的。
2.2 探究H2O2与SCN-反应的原理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SCN-中硫元素的价态,预测SCN-的性质,分析H2O2溶液与SCN-发生反应的原理,并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方案:
(1)取2mL 5% H2O2与2mL 0.5 mol·L-1 KSCN混合液于1号试管,观察是否产生淡黄色浑浊。
(2)取2mL 5% H2O2与2mL 0.5 mol·L-1 KSCN混合液于2号试管,借助数字化实验仪器,利用二氧化硫传感器检测(考虑到SO2的生成量很少,常规实验手段无法检测)。
(3)取2mL 5% H2O2与2mL 0.5 mol·L-1 KSCN混合液于3号试管,滴加少许BaCl2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浑浊。
实验现象:1号试管未出现淡黄色浑浊;2号试管检测到SO2的生成(见图1);3号试管出现了白色浑浊。
2.3 探究生成气体的成分
提出问题:Fe2+与Fe3+转化实验中的部分小组同学观察到的气体到底是什么呢?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对H2O2的性质作认识思考,并设计实验证明所预测的产物。
实验方案:
分别取5mL 5%的H2O2溶液于两支试管,编号为1号、2号。往1号试管中滴加3滴0.3 mol·L-1 K2SO4溶液,往2号试管中滴加3滴0.1 mol·L-1 Fe2(SO4)3溶液,利用氧气传感器检测(考虑到所产生O2的浓度不大,借用数字化实验仪器O2传感器检测)。
实验现象:1号试管未检测到新产生的O2(见图2);2号试管检测到新产生的O2(见图3)。
实验结论:Fe3+能催化H2O2的分解,所产生的气体中有O2。
2.4 补充探究
学生课后在“探究H2O2与SCN-反应的原理”的实验1号试管中意外地发现了淡黄色浑浊。淡黄色浑浊是怎么生成的,是SCN-被H2O2氧化所致,还是SCN-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所致呢?学生补充了一个探究实验:取2mL 0.5 mol·L-1 KSCN于试管中,敞口放置相同的时间,观察现象。结果是未出现浑浊,说明淡黄色浑浊是SCN-被H2O2氧化生成S所致。
3 探究的价值
笔者认为本课的4组探究不仅解释了意外现象,更是产生了一定的教学价值。
(1)知识方面:理解了Fe2+与Fe3+的转化可用H2O2作氧化剂,但要注意量的控制;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优先转化规律。
(2)方法方面:学会了控制变量和对比研究的实验方法;掌握了实验研究的基本流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结论与解释。
(3)情感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引导学生用实验分析意外现象,解决化学问题;感受到先进实验手段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最后,借用傅鹰先生的话与各位同行共勉:提出一个机理来解释一种现象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以实验证明它是正确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2版)[M].杭州:浙江省教育厅.
[2]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夏梅芳,严西平.基于数字化实验的化学探究教学案例[J].化学教学,2013,(3):60~61.
[4]严西平,钱蕙.初中化学数字化实验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3,(12):49~50.
[5]荣凤娜.利用手持技术探究“气体摩尔体积实验”[J].化学教学,2015,(9):48~5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