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与《化学教学》

时间:2024-05-04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12-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说来惭愧,作为华东师大化学系的学生,知道有《化学教学》这本杂志的时候已经是大学四年级了。当时在化学系的背面,有一排平房,化学系的486机房就在这排平房里,去上机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机房旁边的那间房间是一本叫《化学教学》杂志的编辑部。后来又听辅导员说起这本杂志在全国的中学化学教学界的地位非常重要,只要豆腐干大小的一篇文章就可以在职称评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等。当时心中是颇不以为然的。

转眼大学毕业了,自己成了上海市上海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尽管在图书馆中与《化学教学》数度谋面,但始终是“相见不相识”。这种状况直到1997年我有幸参加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化学教研员施其康老师组织的“上海市第二期青年化学教师研修班”才发生了改变。当时,施老师在开班的第一次讲话中,就要求我们学员要加强学习,多读一些书,《化学教学》就是他极力推荐的一本杂志。于是我回到学校就开始关注起了这本杂志。

当时,对我这样一个一线的新教师来说,最实惠的东西主要是其中的教案和每年的化学高考题。我开始了解高考的要求,思考新课的教学和高考要求的关系;我也模仿人家的教案开展自己的教学,并把自己的想法和修改融入其中。渐渐地,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课讲得越来越顺畅,似乎也悟到了一些符合课改理念的教学设计的规律。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一篇教案刊登在了1997年8月的《化学教学》上,这是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而且一发表就是在《化学教学》这样的核心期刊上,着实兴奋了好多天。后来得知,是施老师在听了我的市级公开课后将教案推荐给了杂志的编辑部,正是这“激励性评价”,成为我在工作中不断进取的动力。在教案发表后,“收获”着实不小,在后面大约半年中,陆陆续续收到很多邀请加入某某“名人词典”、参加某某“国际会议”的信函,开始还拆开看看,辨辨真假,后来索性原封不动丢进垃圾桶了。起先觉得挺气愤,后来想想,能给这些“权威机构”盯上,不正说明发表我的作品的杂志的权威性嘛,于是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

一直在图书馆翻阅《化学教学》的我逐渐感到自己不拥有她实在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于是从1988年起,我就整年整年地订阅了这本杂志直到现在。尽管2003年以后作为《化学教学》编委的我每个月都可以收到编辑部寄来的最新杂志,但我还是继续保留订的那一份,一份放在家里,一份放在办公室。其实我从“维普资讯网”也可以查阅,而且检索要方便得多,但几个月的滞后时间使我更愿意及时阅读每期新出的纸质杂志,而网络期刊主要作为文献查找使用。

随着视野的打开,我逐渐开始利用《化学教学》中的其他内容。我从实验类的文章中学到了很多实验技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如何改进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探索精神。我从信息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章中了解了相关的化学软件及其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边看边试,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我从相关化学知识介绍的栏目中汲取了不少“时鲜”的素材,使学生听课时的目光更加专注,有时也使我的一些命题更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全面考查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渐渐地,我开始细细品味原来根本不感兴趣的专论和有关课程改革的文章,对于教学中的问题有了更加上位的思考。

一直作为读者的我也慢慢开始尝试自己写些东西投稿,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教学设计,后来逐渐开始介绍自己成功的做和经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我从不逼自己写稿,也不是在需要“硬指标”(如评职称)时“抱佛脚”,一般总是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的积累基础上,自己觉得可以写出点什么与人共享了才动笔的。

2003年,我接施老师的班做了化学教研员,也成为了《化学教学》的编委。《化学教学》不仅帮助我拓宽视野、听取争鸣、提升新程理念,也成为了我教研工作的重要抓手。“青年化学教师研修班”已办到第六期,《化学教学》始终是学员必修的内容。化学创新实验研究小组的老师们在实验操作成功的基础上,我鼓励他们不仅要会做,还要会写,要反思、总结并成文,达到《化学教学》发表的要求。在“落实教学基本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中,将体现化学学科中心组老师共同研究成果的系列文章在《化学教学》发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辐射作用。为引导广大教师正确编制并在教学中用好习题,我又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命题经验的教研员在“好题赏析”栏目中连续发文,不仅呈现习题和答案,更呈现出如何发挥习题教学功能、促进课改的思路。

2009年,《化学教学》已经创刊三十周年了,尽管我的教龄只有她的刊龄的一半都不到,但我们从陌生渐渐变为挚友,结成了“忘年交”,共同经历了十几年的化学课程改革之路。我由一个原先非常“挑食”的读者逐渐转向全面汲取它的“营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见证了《化学教学》在“长大”(开面大了)、“长厚”(页码多了)、“长漂亮”(排版印刷更精美了),杂志的栏目和内容也随着课程改革的进展和广大教师的需求在不断“科学发展”,如“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之窗”就是最近新辟的栏目。

在《化学教学》即将迎来三十周年庆之际,把我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与大家分享,可能会引起不少老师的共鸣,更希望新教师们不再经历我走过的弯路。祝《化学教学》越办越好!

徐睿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