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教师的知识、性格与职业发展:基于访谈的质性分析

时间:2024-05-04

喻登科 刘佳艺 薄秋实 姚晓杰

摘 要:通过对南昌大学16位教师的深度访谈,采用质性分析方法,从知识与性格两个维度出发,讨论了二者对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乃至职业发展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均有知识与性格的显著表现;教师的职业发展依赖于教学与科研,而教学与科研本身既可能是矛盾冲突关系也可能是相辅相成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平衡与协调;教师的知识与性格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机制,二者的共同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由此,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目标,基于知识与性格融合的视角,提出高校教师知性管理理论,包括管理框架与基本逻辑,为高校加强师资管理与教师加强职业发展管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知识;性格;职业发展;高校教师;质性分析

一、引言

伴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启动,国内高校响应积极,贯彻落实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步伐坚定有力。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主体,德才兼备的教师是高校最核心的人力资源。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又意味着在中国的高校中,教师的职能不仅包括教学,更包括科研。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就已经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一项重要的治校原则。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也一直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作为基本职能列入高校教师的考核体系,教学成效与科研成果成为决定教学职业发展前景的核心指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将高校教师的管理重點界定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李方安和陈向明(2016)也提出,在大学里面对于一个“好老师”的理解,通常可归结为“德艺双馨”。[1]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源、内驱性因素可以归纳为知识和性格两方面: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等“艺”的方面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师德、师风、良心等方面表征的是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职业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

二、研究设计

为收集质性研究所需数据资料,对南昌大学16位教师(用字母A-P进行编号)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对象以滚雪球抽样的形式确定。16位教师中,10位从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6位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的岗位工作;绝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性别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教龄结构分布都比较合理。

2017年4月20日,对1位具有30年教龄以上的老教授进行了试访谈。通过试访谈,发现:(1)相对于设定提纲的结构化访谈,非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可能会更适合高校教师之间的轻松交流;(2)预设的访谈提纲基本囊括了研究所需获取数据的题项。在完善访谈计划和确定非结构化访谈形式的基础上,于2017年6月对其他15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主要围绕4个方面展开:(1)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性格体现;(2)科研过程中的知识与性格体现;(3)知识与性格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关系及重要性比较;(4)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访谈过程全程录音,每位对象的访谈预期时长为30-40分钟。2017年7-8月,研究团队成员将全部录音材料转换成了文字脚本。

本文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对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和提炼,以归纳得到核心观点并形成理论。

三、研究结果

(一)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知识体现

高校教师是一份高度依赖于知识体系的职业,知识体系对他们的业务活动与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体现

对教学而言,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本科生课程并不十分深奥,有别于硕博生的培养,本科生培养侧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对高校教师的知识需求并不在于高、精、尖,而在于教师能否理解透彻知识点,并通过有效的转换和输出过程实现知识表达与传授,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基础性。教学过程中的效果体现要求高校教师的知识体系具有广博性,能够灵活运用和整合学科相关的各类型知识,并运用较好的知识技巧进行深入浅出地表达。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类专业的教师访谈记录进行比较发现,自然科学领域的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需求更偏向于专深与前沿,而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通常更偏向于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象相结合,通过旁征博引展示高校教师睿智渊博的风范。访谈中女教师D举例表达了她认为社会科学专业教学需要广阔知识的观点。

知识结构和课程有关系。比如说我讲过的国际贸易实务,它围绕着合同来进行,实务性较强,我在讲课的时候会讲很多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知识作为基础,而且会涉及到很多经济学知识。围绕着课程完善知识储备,像你(访谈者)的课要求计算机、数学,我这门课就要求外语水平比较高。从备课到讲解,我一般是先买几十本书,结合网上精品课程视频自己先弄懂再备课,讲课过程中还要不断巩固。

从她的表述中可知,教师的知识结构并非一成不变,根据所授课程需要不断补充掌握相关知识,循环巩固理解透彻后才能进行较好地知识输出和传播;同时,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关注前沿焦点和经典案例,实践性知识的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授课效果。很多时候,在高校课堂上教师能否有效传授有价值的知识并给学生以启发,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另一位教师K则站在学生的角度,阐述了高校课堂教学需要宽深兼俱的看法。

传授知识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能以广阔渊博的学识引起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和崇拜,也是一种效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师的知识面要宽,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面,而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视野和品味,其实说到底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的还是视野。但从实践方面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拥有一个在自己领域里比较有深度的见解更是一种常态;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门门课程都做到专深,但博而不专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术业有专攻。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校教师要做到所有知识都有所涉猎,已经很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通常都会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特色固定性地选择教授一些课程,保证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宽深并举。而学校从便于管理、打造精品课程等角度出发,也乐于固化教研室、设计课程群,让教师在一个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

此外,元知型知识对教学效果的呈现有重要影响。多位老师强调,在高校教师大多都为博士的情况下,在本科教学对知识高尖精水平要求不高时,老师们在知识渊博方面的差距并不像教学效果所表现出来的差距那样大。而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对元知型知识的掌握程度,授课效果较好的老师通常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知识素养,并善于通过反思和纠偏来持续提升其教学能力。教师A甚至強调,本科生教学,传授知识不是重点,关键在于传授学生思维方法。

(2)科研过程中的知识体现

与教学相异,在科研活动中,知识专深的重要性甚于宽广,当然,这并不表示知识渊博就不重要,因为专深需要建立在博观基础之上,这是访谈中大部分教师持有的观点。科研是知识的创新与利用,需要在透彻理解和融会贯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新规律、创造新理论。高校教师的科研业绩,不取决于他在相关学科知识的广博程度,而更重要的是他能在一个特定领域有新见解和新发现。对此,教师O有如下看法。

知识的创造过程要远远比知识的整合过程让科研人员觉得更充满激情。但是知识创造,“一将功成万骨枯”,不一定能换来好的结果,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矛盾。所以这就是一个平衡,对于每一个科研人员来说,要迅速出成果,可以依赖于知识整合;但是要真正掌握科研的真谛,还是要做一些知识创造工作。就看个人追求,要追求做出来一些东西,那就(知识的)深和宽都得有;如果就想评职称,谋求眼前生活,那只要能“造”文章,钻得深、有创新,成果会来得快一点。

在当前科研导向的体制下,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更容易倾向于追求学习和整合前沿知识,而非根本性发现和创造知识。访谈中,一些老教授对这种科研现状表示了担忧。他们指出,真正的知识探索和创造需要时间沉淀与知识积累,学术研究是一个知识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求教师有完备而前沿的知识体系,有先进的研究工具和理论方法,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创造性的科学思维。因此,对于严谨的科学研究,在知识存量、知识结构、知识专精等方面都有着严格要求,也只有经过了长期思考与训练的教师,才能做到科研突破,取得创造性成果。

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活动,都对高校教师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要求:只有拥有广博而专精知识的教师,才能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力。但是,科研与教学活动对高校教师的知识体系要求略有差异,通常教学活动更优先倾向于要求知识的广博性,而科研活动更强调知识的专精性。

(二)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的性格表征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发现除了与知识、能力有关的描述以外,刻画人格魅力、教学习惯、语言风格、表达和逻辑能力、责任担当等因素的词语成为访谈逐字稿中的高频词。这些因素实际上很难给它们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它们都与高校教师的个体性格或职业性格有关。由此,将这些除了知识以外的无形因素都归纳为性格。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的个体性格,镌刻着他们的基因与成长经历,是先天性格与后天性格的融合体;但是,当他们以教师这一特殊职业身份出现时,还会再赋予独特的职业性格。此时,个体性格中不符合教师职业性格的部分要压抑、隐藏,而个体性格中符合教师职业性格的部分要发扬,从而使其在教学与科研等行为中更具优势。经过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和自组织选择,高校教师队伍就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人格形象,就是外界公众所认知的知性——一种独属于高知分子的魅力。当然,受限于教师的个体性格,并不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性格都会表现出高度一致,而是各自有着特色,也由此决定着他们在课堂教学、科研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1)教学过程中的性格表征

如果将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视为基石,那么性格就像水泥,刚柔并济,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粘合与凝聚的作用。访谈资料表明,在性格维度,男教师多偏向责任心和权威性,女教师更强调亲和力和个人魅力。例如,女教师F的访谈记录,将以亲和力为特色的职业性格溢于言表。

(我的课堂氛围)很活跃,如果不活跃的时候我会和同学们说,不用这么紧张啊,特别是有时候要提个问题,我说不用紧张,愿意讲的就讲,而且我一贯的这个教学的风格可能就是这种,很开放,愿意跟他们去沟通,并不是说太刻板地觉得你是老师,人家是学生,而是教学相长。有的老师就缺少亲切感,其实课讲得很好,但是最终可能学生的评价没有那么理想,所以亲切感也是需要的。

另一位有着多年教龄的男教师B分享了他授课过程中关于责任心体现的事例。

责任心是一堂课能够讲好的重要前提,关于责任心我深有体会。我每上一堂课,比如说两个小时的课程,我要花两个小时去备课,不管是我上过多少遍,我每次都有新感觉。每个知识点,每一个覆盖的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无论理论方面还是工程实践方面的知识,我肯定都要给他们讲通。

无论是亲和力还是责任心,语言表达抑或教态习惯,都是当代师者必备的性格特质。高校教师的性格特质构成因素非常庞杂,这些因素中并没有孰轻孰重,只要选择与其性别、生活、文化、经历、习惯、课程性质、学生规模与类型等相匹配的一部分性格特质加以张扬和应用,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每个老师在责任心、人格魅力、亲和力等性格特质方面所选择的比例不同,就构成了各种颇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获得不一样评价但都是受欢迎的教学成效,殊途但同归。

现代教育日益追求人性化。访谈中很多老师都表达了类似的教学理念:大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与文化传播,更重要的是要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文化人。老师A认为,他的教学风格是与生活体验高度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中让学生领悟知识的应用方式和价值意义,而他这种教学风格的深层意义在于让学生感受知识渊博的魅力,让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做到知识渊博,从而将学习过程化被动为主动。老师A还提到另一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他因严谨的教学风格、严厉的学风治理、严格的成绩管理而受到学生褒贬不一。但无可否认的是,经过这位老师教过的班级,学生们都会有一种做事要认真的感悟,而且课程结束时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这种老师其实也乐于接受,而且成效显著,因为“确实能学到很多知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