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宓旭峰
摘 要: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性、多环节性、多领域性,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其目标的一致性、系统的开放性、机制的协调性、作用的非线性等特征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不同背景的众多参与者通过协同创新,在核心学科的指引下,围绕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组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生态系统。文章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理论的视角,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构成、影响因素及协调创新的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向更高价值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愈加重要。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家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环境多样多变,大学生承受着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危机压力等种种压力,而且正处于“成长关键期”、“急风暴雨时期”、“有问题时段”、“学习的黄金时间”,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因此急需创新理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协同创新已成为国家提高科技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协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体系,协调高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互通有无、互相渗透,同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外部结构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协同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Peter Gloor提出,他认为:“协同创新即是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此后,国内学术界关于协同创新展开了深入研讨。陈劲和阳银娟认为协同创新是为实现重大的科技创新而在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之间开展的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的,跨组织整合的新组织模式。[2]向津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包括内部系统(因素)、外部系统(环境)和控制系统(介体因子)。其中内部系统主要包括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外部系统主要指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控制系统包括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实施措施、校园文化、党团组织的影响力等。[3]宣仕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应该是指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了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内容和方法)和教育环体(社会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等四个组成部分,缺失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或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整,甚至根本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4]邱柏生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包括三个方面:从相对微观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主要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从中观角度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制度等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这里不是指自然生态环境,而是指由社会运作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所构成的环境)。[5]戴锐则另辟蹊径,以生态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划分为多个圈层,从总体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分为宏观圈层(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等)与微观圈层(组织内部生态) 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意识圈层由心理、观念、意见和学术成果等构成,制度圈层由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等构成,物质圈层由设施、场地场所、经费支持等构成。[6]
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结构缺乏明确的界定。教育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演化而来但又不同于自然生态,其具有社会性属性。因此,本文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具有社会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构成要素(见图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发生广泛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7],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要素分为具有支撑功能的资源主体和核心主体,支撑资源主体又分为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国家政策、制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航标,科技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工具、知识来源等,如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用现代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难度和便利性。同时,由于我国地区经济、科技发展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存在地区的差异,发达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不断挖掘、开发、利用地缘优势,打造高校地域文化育人的特色功能,并向欠发达地区输送、传递其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合作共赢。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的总称,由学校(院所)、学生、家庭、政府相关机构、中介机构、战略合作学科或机构、合作企业、投资机构等八要素组成,他们能够直接地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来源及目标,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出现缺陷,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育人系统,涉及诸多方面的参与要素和管理主体,各主体之间是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只有协作群体间实现信息的通畅和融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践的协同开展。建立“政、产、学、研、用、介、投”发展模式,需要政府引导、高校主体、企业参与、校际协作、多元投资、家长配合,共同协同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升(见图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德育模式:理论知识(专业知识+道德知识)+ 业务能力(专业能力+ 德行感悟能力)+社会力量(支撑能力)。多主体协同模式是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一种方式,既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课题,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开辟了一条途径。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涉及到组织环境、空间环境以及外部资源环境等要素。组织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设计、执行、管理环境;空间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特定场域,有实际的时空概念,也有意识、价值、观念等的抽象概念;硬件环境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团队、教学队伍、人才储备等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资源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包括社会资本、道德资本、动力资本、隐性资本等方面。
1.创新学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政理论课,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到《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 教社科[2015]2号) ,都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寄予殷切期望。然而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低效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上下合力积极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改革已成为当下共识。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体系创新,要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要自觉地传承已有思政课建设的经验;必须要准确地把握当前思政课建设和创新的形势;必须要将创新任务落细落小落实。
2.创新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包括基本方法(理论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一般方法(疏导教育方法、比较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方法、激励与感染教育方法、自我教育方法)、特殊方法(预防教育方法、思想转化方法、冲突调节方法)和综合方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领域等都得到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也得到了新的发展,隐性教育方法和网络教育方法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的隊列,心理疏导方法、心理咨询方法、危机干预方法等也已成为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方法。[9]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方式、路径、工具进行创新融合,在坚持针对性、完整性、有效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原则指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性协同、借鉴性协同、探索性协同。
3.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既作为环境因素,影响或制约创新过程,又作为一种渗透到创新主体的潜在因素,影响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要求高校创新网络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0]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要大力培养高校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和宽容失败的健康心态;完善创新机制,激励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4.创新激励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校内、校外、课堂内外、传统教学媒介和新媒体,共同促进思政课教育教学,也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科研提升,人才和队伍建设,资金支持等,因此运用创新激励措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价值实现跨越式提升。
5.创新组织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科技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组织结构也要随之变化以适应目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结构主要由党团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组织三部分组成,而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组建校内外协同创新的组织结构,构建校校、校所、校企、校际(与国际高校联合)、校家(重视家庭的作用)及社区等多维组织机构,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以实现协同创新的教育目标(见图3)。
尤其是当今国际化背景下,要加强校-际(国际)联合,以家国情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坚持知行合一,强化培养国际人才的同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具有高度爱国主义情操、高度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是多主体协同,必须多主体之间的联手,高校、学生、家庭、政府、科研机构、合作企业、中介机构和投资机构等诸多主体的大跨度有机整合,以开放的眼光和创新学习的心态,积极开展建立一种跨地区、跨行业的多元化立体式创新机制。
1.高校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到他们是否健康成长,也影响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及精神风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导和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介体、环体等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包括区域内高校、相关级别的党校、三大干部学校、军队院校、相关级别的青年政治学院(或称青年管理学院,俗称团校)及国外高校,增强它们之间的协同努力,共享不同的资源优势。一般看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党校与干部学校则在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军队院校在传承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开展青年军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极大的优势,团校在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国外高校则拥有不同的文化、先进的科技,它们各自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强强联手、强特联手、中外联手以进行协同创新。
2.政府
政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高校所不能替代的,它有助于保障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均衡配置。政府的财政投入,能调动各方包括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政府站在全局性和战略性高度,认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体现出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高度重视。[11]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12]
以政府、高校党委为代表的领导决策主体。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的外部,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是主要进行宏观指导的政府管理部门,它承担着高等学校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宏观指导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3.家庭
家庭是社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在社会主义中国,家庭已经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家庭教育的优势表现在亲情优势、生活化优势、个别化优势和环境控制优势。
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和生活的场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巩固作用,发挥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延续作用。家庭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家庭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的思想政治认知。好的家风,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促进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家庭教育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良好的生活习惯深受家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从小教育,从小事做起,才会持久发展。其次,学校教育要和其他高校加强联系,多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不仅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吸取有效的信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4.学生
由于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较少,有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容易被形形色色的外来因素打击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观点,耐挫折能力有所欠缺。但同时,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强,速度快,可塑性高,正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时期。
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也日益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开放的环境不仅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期望,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群体有权利和义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反馈。
5.科研机构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大学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其专业性、创新性、实践性较其他教育活动更为突出。由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变迁的加剧尤其是自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环境变得丰富多元,大学生自主性不断增强,亟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当前形势,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创新学科建设,与相关学科战略合作,形成学科交叉、渗透。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承担学科理论创新项目,从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6.合作企业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在校企合作模式大背景下,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培养,使未来的企业员工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精神,从而提高企业文化,使企业全方位地发展。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全员参与,实现全员育人,使学生在企业中获得更多的职业文化内涵和职业素养,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目的。
7.中介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明确指出要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我国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变革,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中介组织的发展将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中介机构对我国高校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中介组织处于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同各方面联系较多,能够掌握比较充分全面的国际人才培养、需求信息、国际技术前沿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等,可以开展有偿培训,如国学、英语培训,中介招聘如智联招聘,高校和中介结合,培养学生毕业前职能培训等等。中介组织也可将搜集的信息,加以整理并形成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然后将这些信息和意见反馈给学校和政府,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不全而造成的决策失误。
8.投资机构
政府的财力本身也是有限的,单纯依赖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与社会协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那么经费的合理保障是机制能否有效运行的物质基础。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大学生,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而在高校学生工作实践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创新创业就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创新教育需要引入投资机构,孵化学生的创业点子、创业项目。
9.社区
社区在实现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载体。中国社区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能发动和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筛选社会信息,克服消极影响。其二,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影响与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显形教育影响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社区全体成员进行教育。主要有指导社区生活、培养文明习惯、传递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社会规范,培养各种人才、塑造社会角色、促进修养实践、强化自我调控。其三,充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高校要紧抓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机遇,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政、产、学、研、用、介、投”多方协同的创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高校可利用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中介、投资机构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高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创新力量和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见图4)。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进程,通过同国际上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开拓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大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一)协同创新学科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教育自身特点相一致,核心知识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政治、教育、哲学等学科融合。同时,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互联网时代的跨学科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坚持把跨学科研究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注重借鉴多学科理论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注重与时俱进地利用新兴学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14]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本土化回归传统中汲取智慧,通过国际化自我批判中获取新的动力,借助多学科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将会带来更多的益处。
跨学科研究,已经日益成为促进学术交叉、融渗及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重要途径。跨学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多个学科知识的互补效用,将在互联网时代迸发更多智慧的火花,同时,系统化和科学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将在现代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协同创新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5]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青年大学生构成了新媒体用户的主体。以校园互联网和手机信息平台为主体的校园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立德树人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多维互动,以及微电影教学和微信公开课等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立德树人互联网生态,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良好的协同创新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不仅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能让各方参与主体在协同创新平台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协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校内、校外协同创新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载体支持。
1.校内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高校要通过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形成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互动沟通机制,搭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具体来说,是要从教学、管理、科研三方面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教学上,通过搭建教学资源共享、经验分享平台,让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平台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奠定基础;管理上,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园网、校园信息管理平台等校内资源,建立各职能部门管理协同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管理服务;科研上,高校整合校内各专业、各学科资源,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协同创新平台,让大学生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研究,达到锻炼自身能力,提高协同创新素质的目的。
2.“政产学研用投介”校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仅有共享的自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构建系统完备的资源共享平台,聚合分散的、不均衡的资源,优化资源结构。
(1)搭建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高校之间的共享平台,如通过跨校课程辅修、学分互认建立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互聘、讲座报告、论坛交流、教学观摩等形式建立的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开放图书馆、教室、操场等场所和设施建立的资源共享平台;以科研教育信息、精品课程信息、电子图书资源等为基础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等。
(2)搭建校企联合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吸引社会力量,创建与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办学体制,使学生通过生产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汲取企业优秀文化,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节。
(3)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创业创新。2015年10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创业工作有机结合,建立提高学生就业力的长效机制,构建大学生意识培养、观念转变、素质拓展、技能提高、实践锻炼、信息互送、基地建设、单位对接、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平台,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培养学生服务祖国、奉献社会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投身基层、艰苦创业的意识。
(四)强化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和补充性的特点。首先,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家长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品和道德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对子女的示范作用,进而使自己成为子女的学习榜样。父母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且教育子女要懂得生活的道理,要珍惜所有的一切,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美好的未来,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更加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作出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制度和必要的规则,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库
当前,智库在国际关系、经济建设等领域已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想和新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挥高校学科与人才优势,促进高校思政智库建设与内涵提升,使之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重要力量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思想源泉,是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高校思政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从专业化的角度,客观、科学地对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向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提出政策建议的研究机构。[16]智库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效路径。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明确提出建设思政智库的并不多,思政智库的重要地位没有受到普遍重视,高质量思政智库缺乏,高校思政智库不仅要出对策,更要出思想,谋战略,特别是在一些前沿应用问题和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范式上取得突破。高校思政智库要聚焦研究方向,要形成研究合力,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思政研究会等的合作,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众多适应现代化发展和勇于担当创新重任的储备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保障。
[1]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EB/OL].http://en.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_Inno-vation_network.html,2017-05-20.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2012(8):6-11.
[3]向津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及演化规律[J].吉首大学学报,2010(9):167-168.
[4]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合[J].思想政治工作论坛,2006(5):81-82.
[5]邱柏生.全面認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J].上海教育,2008(1):2.
[6]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7]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71.
[8]姜玲玲.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21.
[9]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10]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1).
[11][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人民日报,2004-10-15.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14]邓卓明.跨学科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应用[J].高校理论战线,2012(2):18-20.
[15]***.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0-8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