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 军 范东升
摘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闻人才不但是新闻教育界,而且是高等教育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探析为什么要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什么是应用型新闻人才?怎样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即从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对大学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新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新闻教育
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眼下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新闻教育也不例外。在西方,许多媒体雇主对新闻教育为雇员提供的技能和观念培养感到不满意,甚至新闻院校本身存在的价值都受到怀疑。而在中国,在新闻教育高速发展的“繁荣”背后,水平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等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在新形势下,新闻人才的培养面临很大挑战。我们认为,为克服新闻教育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新闻院系有必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人才。
一、我们为什么提出培养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放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来观察。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本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然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用的上、留得住”的高级技能人才。然而实际情况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是高考中成绩相对落后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学习基础大多较差。在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基本知识基础不够理想,实践能力的提升自然也很受影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基础素质问题,暂时不容易改变。
高等教育学界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拟立项重点课题中,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拟立“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角度提出新的人才质量观。在本科层次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我们看来,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对社会现实需求的积极反映,相比较而言,可以更好地解决高职教育存在的学生素质较差的问题。高考的分数虽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相当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就。换句话说,与高职生相比,本科生的学业基础更好,他们更有可能将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另外,“创新”是本科应用型人才特征,是与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最大不同之处。
作为新闻学院,我们强调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也是由国际新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决定的,以颇具代表性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例,在近年来施行的教学改革中,很明确的一点就是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性背景和新闻技能训练。
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对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识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普通教育、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在我国与素质教育的涵义大体相当。[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对的教育思想。本文无意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内涵展开讨论,仅就两者的关系讨论对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识教育的思想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深厚的传统,直至今天其影响依然存在。其基本要义是做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尽可能多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学科、学术视野,了解和熟悉不同学科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与新闻业界对新闻人才基本知识结构要求不谋而合。例如,制作财经类节目,必须懂一些经济学知识。在西方,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就是通识教育课程。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院为例,其课程体系中,四分之三的课程是人文和社科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语言等。[2]在我国,虽然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有高有低,然而普遍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是不争之实。通识教育课程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多与少的问题。
但在新闻教育中只强调通识教育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由于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足够的培养,导致学生就业后不得不要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职业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对于新闻教育而言,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媒体越来越需要具备较强应用知识技术能力的人才,因此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成为共识,新闻教育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的培养,甚至代表新闻教学改革的方向。比如融合媒体(convergent media)是当今世界媒体发展大趋势,是指各种媒体形式,包括平面、影像、网络等在数码技术平台上越来越多地融合到一起,形成多元化交互式的新媒体传播形式。随着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业界需要既有广博人文知识基础和良好素质,又能突破媒体界限,同时掌握不同媒体(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及网络媒体)工作技能的融合性新闻人才(全能型记者)。以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在2007年3月正式成立了融合媒体实验室,开创了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教学和培训的先河。该院 还聘请国际业界熟悉融合媒体发展的资深新闻人任教,精心设置一系列“融合媒体”方向课程,使学生得到了最新关于“融合媒体”的理论学习和能力训练。
由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用型新闻人才需要突出对知识和新闻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广博知识的掌握需要靠通识教育,对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则离不开专业教育。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们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其目的就是要夯实学生的文史哲基础、媒体技术基础、新闻采写基础、媒介英语基础。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主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三、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内涵解析
1. 应用型新闻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特征?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应用型新闻人才应当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或自然科学方面具有一定基础,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实践和应用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符合这样一些特征的人才,我们可以称其为应用型新闻人才。
对于这个定义,我们再作几点说明。首先,人类文明累积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掌握其中很小一部分,然而“一定基础”是必须的,因此“度”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去把握。其次,我们用“或”这个字表示应用型新闻人才并非必须在人文、社科、艺术和自然科学各方面平均用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或者特长个性化的重点发展某一领域的知识,也就是处理好知识的“渊”与“博”的关系。其次,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是必须的,这是作为“新闻人”的根本要求。再次,对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较强应用能力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新闻人才的最显著特征。最后,新闻作品、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不单单是应用,也应包含着相当程度上的创新。个性化不一定意味着创新,创新却一定是个性化的。可以说,创新是更高层次和级别的应用。
2. 如何理解“应用”二字?
我们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要理解其中的“应用”二字,首先要看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然后再看学生是否会应用,是否应用得足够好。
我们期望培养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呢?要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先阐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运用,而能力就是怎么用。至于两者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将人类流传至今的文化知识输入到当代人的头脑中去的过程,强调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多寡和质量。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对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乃至创造力进行培养的过程,强调学生能力的获得,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调和的观点认为知识和能力应协调发展。那么究竟怎么才算是协调呢?是知识多一些还是能力多一些?还是各占一半?事实上,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大小不一定成比例。同等知识水平的人的能力有时相差甚远,知识水平低能力反而强的人并不少见。其次,知识对人的能力的发展作用并非总是正向积极的,知识丰富的人如果出现某种思维定势,或者对已有知识过分依赖,则知识可能制约能力的发展。
结合新闻专业的实际,我们认为,对于新闻专业,应在促使学生掌握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发展学生对于各类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应用型新闻人才除了在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关系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须具有一定基础,掌握现代新闻传播知识之外,更需在英语、传播实务能力、现代传播技能方面有所强化,比如应具有较强的英语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中英文新闻和节目的采写、编辑能力,媒介市场分析、策划、市场运作管理能力,初步具备从事国际新闻研究和报道的能力等。因此,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建立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点也是与传统本科学理型人才在培养理念上的最大区别之一。
怎样使学生应用知识?应用得足够好?那就要知道业界需要什么知识或技术,业界希望用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做法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着重引进有丰富媒体工作经验的新闻人。目前,教师中有5年以上媒体工作经历的教师所占比例超过54%,他们都曾是国内或海外主流媒体的资深编辑人和新闻人,他们的新闻工作经验和外语水平在全国同类院系属领先地位,能够胜任双语或全英教学。在“应用型”的师资队伍这一基础上,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加强学院与业界的联系,将资深传媒人请进来,将学生送出去直接参与媒体的工作,学院与业界的距离不再遥远。例如,2007年至2008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人民日报》合作举办大型新闻采访活动“重走中国西北角”,与央视合作“奥运报道”。又如为了加强国际新闻报道的实践教学环节,该院与国外媒体合作,由资深教授带队,先后组织学生赴越南、非洲、马来西亚等地举行跨国采访报道活动。2008年8月,该院实施了更大规模的海外实践教学活动,选派5名本科生和2名研究生组成美国大选学生报道团,赴美开展3个月的大选追踪报道,获得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赞誉。
四、如何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培养模式的问题。人才培养的各种方案,我们称之为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战略。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三个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五位一体”(课内训练、课外练习、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社会调查与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培养“厚基础、重实用、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人才”目标的实现,形成了自己“国际化”、“重实践”的鲜明办学特色。
我们的培养模式首先有一个明确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和出发点。只有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才能确立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
其次是从软硬件两方面规划实施。软件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或方案,建构能反映媒体发展趋势的前沿性的课程体系,如融合媒体课程;另一方面是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教师首先应是应用型新闻人才。还有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例如实施小班互动式、全英研讨式、双语支助式教学。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各种实践教学条件、实验室和设备等,其中也包括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的新闻实践机会。
各种举措实施下来,最后教得好不好?教得怎么样了?是否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果没达到,差距在哪里?这就有一个科学评估的问题。目前在新闻学科的教育评价体系方面还比较薄弱。我们为此建立起一套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发展顾问委员会(由境内外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由境内外专家组成)的四级协调架构管理模式,并根据学校要求,按照ISO管理核查标准,全面建立符合国际管理标准的学院行政、教学管理体系,以更有力的保障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龚放,大学通识教育之由来、使命及形式[J].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资讯.1997(11).
[2]陈昌凤,叶铁桥.美国新闻教育的传统与现代之争[J]. 中国记者,2005(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