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两所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学生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4-05-04

曹威麟 诸葛相丽 郭江平

摘要:文章基于心理契约双向视角,运用双向心理契约测量量表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不同高校男、女生与教师缔结的师生心理契约在具体内容上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高校男、女生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的情况作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高校不同性别学生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的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心理契约;不同高校;性别差异;责任履行

一、引 言

心理契约问题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营利性企业中的雇佣关系。当时,美国著名行为学家Argyris将其称为“心理的工作契约”。20世纪80年代,由于企业竞争加剧,高科技的引入和对低人力成本的追求,企业裁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而与此伴随的则是雇员忠诚度明显降低。于是,沉寂了近二十年,但被证实对文本契约是有力补充、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契约问题,随着美国另一组织行为学家Rousseau对心理契约概念的重新界定,又日渐成为西方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并开始在学界出现了所谓“古典学派”与“Rousseau学派”的学术争论。以英国学者Guest、Herriot、Pemberton等为代表的被称为“双向观”学派,以美国学者Rousseau、Robinson、Morrison等为代表的则被称为“单向观”学派。两学派争论的焦点问题为心理契约究竟是双方的相互期望还是单方的一种信念,前者坚持Argyris、Chris、Levinson等学者提出心理契约概念时的原意,认为它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一整套期望,存在相关的两个主体[1][2][3];后者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和信念,强调只有一个主体。[4][5][6] 由于“双向观”学派难以从双向视角展开实证研究,近年来的发展明显滞后;“单向观”学派因只考察单方的信念而便于进行实证研究,故广为国内外学者采用且实证研究成果颇丰。

笔者认为心理契约从本质上说也是双方的要求被相互认同,是“以要约-承诺的方式产生的”[7],双方的相互期望只是缔结心理契约关系的前置要件[8]。因此,虽然笔者并不赞成把双方未书面化的期望直接当作心理契约,而且从双向视角展开实证研究还存在诸多困难,但笔者仍然支持“双向观”学派坚持应在双向视角基础上研究心理契约问题的基本观点,反对“单向观”学派将其转移到对个体信念问题研究的方向上去。[9]

为推进双向观心理契约理论的发展,攻克双向观心理契约实证研究的难关,笔者此前以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上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并验证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期望只有部分与各自的自我期望契合而构成心理契约等假设。[10]然而,高校男、女学生与教师构建的心理契约在内容上是否有所不同?不同类型高校男、女学生构建和履行心理契约责任的情况是否也存在差异?为了解决这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就两所不同类型的高校男女生心理契约内容和履行程度的情况展开研究。

二、研究假设与问卷调查

1. 本文研究假设

主体双方的相互期望是心理契约构建的前置要件,而主体心理期望来自于三个方面的期望源,期望源不同势必会导致不同主体的心理期望及其由此而缔结的心理契约内容存在差异。就高校师生相互之间的心理期望而言,这三个期望源包括对双方社会角色的认知、对所在学校校园文化的认知以及对主体个性心理倾向与特征的认知。[11]对于同一所学校不同性别的两个学生群体来说,虽然在同一所高校校园文化这一期望源上不存在差异,但在社会角色与个性心理倾向及特征这两种期望源上是有同有异的。换句话说,虽然同一所学校的学生自我期望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男女学生因性别不同不仅会在个性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且会因此而在自我期望及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上有所反映,进而还将在师生心理契约内容上体现出不同。因而针对不同高校的男女学生,以上三个期望源也应该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由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具体假设:

H1:师生缔结的心理契约在具体内容上不同学校的男女生存在共同之处。

H2:师生缔结的心理契约在具体内容上不同学校的男女生存在差异。

由于人的心理倾向与特征是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基础,因此我们推测,高校男、女学生因性别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倾向与特征上的差异,除了会在师生之间缔结的心理契约的具体内容上有所体现之外,还将在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的行为表现上出现一些差异。由此,本文提出拟研究验证的第三个假设:

H3:不同高校男、女生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的情况由于性别差异而不尽相同。

2. 测量量表与问卷调查

本文所用的测量量表是笔者前期研究经信度、效度检验修订后的正式问卷(包括A学生卷与B教师卷),卷中各项指标的测量均采用LIKERT五点等级评估法。A卷与B卷的选项(有关学生和教师的期望分别为31项与24项)基本内容相同,都包括自我期望和对对方的期望,区别在于提问的角度,比如“教学中反映学科发展新动态”这一题项,在学生问卷中属于学生对教师期望的选题,而在教师问卷中则属于教师自我期望的选题。此外,在问卷每项师生期望选题(序号字母用大写,如X1、X2…)之后,笔者特别附加了一项对应做得如何的选题(序号字母用小写,如x1…),旨在同一时点测量师生相互责任的履行情况,具体问卷项目详见表1。

笔者选取两所不同类型高校:一所为全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代号:O),一所为安徽省属某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代号:P)。其中在O校采用这套问卷对659名师生进行了样本调查,其中学生501人,教师158人,回收有效学生问卷389份,其中男生样本288份,女生样本101份;有效教师问卷137份。在P校发放学生问卷258份,教师问卷90份,回收有效学生卷245份,其中男生样本153份,女生样本92份,教师卷87份。本次调查的学生样本以班级作为抽样单元,按院、系、班级进行多段抽样,院、系均按不等概率抽取,班级按等轴抽样法选取。教师样本以学生所在院系为抽样单元,以教龄为基本分层标准,采用分层定比抽样法选取。数据采集用自填问卷的集中填答法,以保证问卷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

三、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1. O校男、女生与教师心理契约

本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测量分析。首先笔者将A、B问卷中31项有关学生期望(教师对学生期望和学生自我期望)及24项有关教师期望(学生对教师期望和教师自我期望)的数据分别合并,然后对期望选题的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先看两样本方差是否相等,若方差相等,则按两样本等方差T检验的结果,若方差不相等,则按两样本异方差T检验的结果,O校男生、女生与教师心理契约各自缔结结果详见表2和表3。

表2显示:在O校31项有关男生的期望中,有6项(X7、X13、X15、X18、X19、X23)期望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教师的期望未被男生认同而达成一致;其它25项期望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表明教师的这些期望与男生的自我期望一致,从而成为师生心理契约内容中男生认可并愿意承担的相应责任;在24项有关教师的期望中,有12项(Y1、Y2、Y7、Y8、Y10、Y11、Y13、Y14、Y15、Y16、Y17、Y23)期望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双方未达成一致;其它各项期望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从而成为教师承诺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