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产业需求的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时间:2024-05-04

王 君,罗 华,刘 敏

(山西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我国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在产教研融合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地方高校要实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频共振,就必须以产业需要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当前社会亟待高素质的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产业发展变化与人才市场需求二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且紧密相连;产业升级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离不开企业发展需求,即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产业升级企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一、“产教研融合、院团社合一”的内涵

校企产教研融合是指学校企业以生产和科研项目为纽带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校企产教研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生产实践和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前沿理论和技术,接受生产实践和科研训练,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坚持走校企产教研融合的道路,建立高等教育与企业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院团社合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要为引领,将学院、学生社团和社会服务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践行合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作为典型的三产融合产业,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社会服务活动,而学院和学生社团可以很好地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企业架起的桥梁进行社会实践。所以,以产业为导向,以需求为指引,校企之间应该在“产教研、院团社”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在“产教研”合作中,全球最杰出的代表是科技创新型的美国模式和工业应用型的德日模式。我国的“产教研”合作起步晚于这些发达国家,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是浅层次的,主要是培训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合作。从我国目前校企合作发展实践来看,由于校企双方在诸如目标利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产教双方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提高,合作领域受到极大的限制。学校倾向寻找适用于教学基地的成熟大企业进行产教研融合,但这些企业往往生产技术成熟、管理严格科学,产教研合作的主观意愿不强;小微企业往往主动找上门寻求校企合作,却因各方条件不具备而无法深度开展产教研合作。以葡萄酒企业为例,国内知名的张裕、长城等大酒企很难真正与地方普通高校进行深度校企合作,但分布在全国的小酒庄每年却在葡萄榨季因缺少专业技术人员而苦恼,且无法开展产品创新研究,可见校企双方并未找到深入合作的基点。因此,产教研融合体现的是校企双向互动与整合的过程,应该由单边自主走向双边自觉,必须具有较高的交融性和稳定性特点,实现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

学生社团既是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又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大部分社团会员虽然不同程度地关注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信息,但对于社团活动延伸至社会的兴趣不高,较少考虑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提升综合素质这一路径;而且学生社团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缺乏对接机制,仅少量社团参与过社会服务,这与中央精神的要求不相符。高校应赋予社团更多的权利、给予更多的空间、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学生社团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通过校方建立社会与学生社团对接机制,让学生社团走入社会、走进社区、服务大众。此外,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服务的保障机制缺乏,导致活动经费无法保障、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无法保障学生社团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

三、基于产业需求的“产教研融合、院团社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构建产教研融合实践平台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是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为基础,研究优质葡萄生产葡萄酒酿造工艺鉴赏艺术和营销理念的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理工农商交叉性综合学科。该专业围绕“从土地到餐桌”的知识体系学科建设理念,构建以“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工程—葡萄酒市场”为主干的知识体系。针对本专业侧重于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加强社会企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分阶段分层次推行大一酒企认知实习和专业社会调查、大二暑期驻厂生产实习、大三寒暑假酒窖待酒服务及营销实习、大四毕业实习等多层次系统性的实践环节,配套葡萄酒工艺课程设计、发酵工厂课程设计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葡萄田间管理实习、金工实习等内容,从而改进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搭建“分层次、多元化”的产教研融合实践平台。

(二)初探院团社合一模式

高校社团要“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广泛应用社会资源,健全“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开放联动平台,创新人才培养,使高校功能达到效益最大化。为此,高校社团要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必须有前瞻性与预见性的顶层设计,具体措施包括认定并给予指导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量、制定社团社会服务项目条例、给予社团校外社会服务报酬自主管理机制等相关制度的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合作,需要相关的法律、政策确定合理的立足点,构建合作共赢、安全和谐的大环境,也需要学校的支持与认同力度,更需要接受企业的积极态度与配合。学校学院应设立对外联络部门,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传达社会服务的信息资讯,对接各类企业需求,尤其是社会上的大众中小微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对技术支持的诉求强烈,社团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四、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一)“高校+企业”模式的产教研融合发展

山西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于2013年获批开始招生,已培养5届毕业生。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已建立20多个酒庄生产实习基地和城市酒窖待酒营销基地,作为每年固定的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对葡萄酒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制订葡萄酒企业人才培训需求方案,对接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确定合理可行的实践考核机制,通过驻厂实习实践,也为各酒庄输送可供企业挖掘的潜力专业技术人才。每年以人才培养座谈会的形式,邀请葡萄酒企业群策群力,不断完善“产教研、院团社”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

(二)“社团+社会服务”模式的院团社合一发展

随着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团也逐渐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性强和影响力大的特点,积极帮助学校开展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学院成立葡萄酒协会,协会组建学生创业创新兴趣小组——葡萄酒品鉴小组。该组织紧扣专业学习,定期进行葡萄酒品鉴活动,提升品鉴技能,还选拔嗅觉灵敏的学生由专业教师定期培训,承接学院、学校和社会企业举办的各类活动,如毕业酒会、校元旦葡萄酒品鉴会、校美食文化节中的葡萄酒待酒及品鉴活动以及社会企业举办的酒会等。受益于社团的培养,社团学子每年都有多人考取品酒师、酿酒师和侍酒师等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还在全国高校待酒师大赛等各项赛事中屡创佳绩。这种以学校学院统一领导、积极对接企业、引入学生社团提供专业技术技能,进行社会服务的“院团社合一”模式,形成了依托专业特色、打造特色社团的良好局面,获得了校内外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创新创业+专业”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在分阶段分层次推行的多元化实践环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团队。如在生产实习实践中,让学生生产实习结束后能带着实际问题回学校继续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在专业社会调查中,有效引导学生挖掘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强自主创业热情;在学生社团的社会服务中,引导学生参加品酒师、酿酒师、待酒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等内容;在校企科研合作项目中,引导优秀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这样能够形成全方位、多时空、全过程的四年一贯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促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寻找获得职业目标,开拓创新思路。

结语

当前,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外部环境条件下,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拐点上,产业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促进产业科学发展,而产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高校培养的人才要能够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吻合。在此背景下,对基于产业需求“产教研融合、院团社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在理论上,将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接近实际,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实践上,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校企通过“产教研、院团社”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可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这对实现人才精准培养、解决好学校人才输出和企业人才输入的对接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