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电子政务”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时间:2024-05-04

王盈盈,彭光灿,宿 凡

(贵州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新文科建设是构建我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利用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和模式创新三大抓手,培育有自信心、自豪感和自主性的时代新人。在新文科背景下,一流课程建设工作从课程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一、“电子政务”课程概况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新的时代命题。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为适应当今世界之大变局,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以建成一个更加精简、高效、廉洁和公平的政府。“电子政务”课程的定位与大数据时代的高度关联性,与我国政府治理创新的密切同质性,使之成为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具时代特色的课程之一。本课程着眼于将电子政务的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相结合,使学生科学地掌握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和任务,准确理解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治理的关系,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起到推动作用。本课程旨在培养能够系统掌握电子政务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熟悉政府管理模式和运行技术,具有较强的政治思维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

目前,国内高校都开设了电子政务课程,但电子政务的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仍处于探索之中。电子政务课程理论的多重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课堂授课给学生呈现出较为完整的专业理论框架,同时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和现实场景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操作技能的人才。根据“电子政务”课程理论综合性和实践导向性的特点,我们确定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理论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涉及新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以及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实践性体现在提升学生执业能力上,要让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电子政务”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电子政务”线下一流课程建设目标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焕发课堂生机活力,通过学生专题设计和网上实操,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奠定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和提高实践能力,将课堂授课、学生专题设计和实际演练相结合,实现三者的无缝整合,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专业化思维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

1.树立学生的价值目标.按照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命脉,课程建设要做好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学生通过学习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国内外发展历程及趋势,掌握信息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熟悉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方法和绩效评估,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精神、公共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专业化思维养成目标。本课程的学习要学生树立现代政府管理理念,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政府管理的新要求。传统的管制型政府理念要转化为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理念,从公众需求出发,主张“顾客”至上,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宗旨。

3.专业理论养成目标。本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理解信息化对后工业时代政府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改造,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理解信息化对政府管理各个环节的影响以及创新,加深对电子政务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构建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促成学生关注和思考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新范式。

4.行政管理能力养成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培养系统掌握电子政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熟悉我国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运行机制,通过电子政务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决策、组织、协调与事务处理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胜任电子政务的一般业务操作。

三、“电子政务”课程建设措施

课程建设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形成开放、对话和创新的课堂,通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构建课堂授课、专题设计或讨论和实践操作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1.重塑教学内容,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电子政务是一个交叉领域,涉及创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公共服务、政治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重要理论、思想和方法。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均与电子政务的建设密切相关,电子政务的建设成为城市治理创新的必经之路。新文科的建设也要求将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实践和新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内涵。在此背景下,课程团队要在原有教材框架结构的基础上,重新解构课程知识体系,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在学生已形成的专业知识架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夯实理论知识,从而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注重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取得的新成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及时转化融入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单元知识的更新,提高课程的时代性、学术性和针对性。电子政务是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学生已系统学习“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团队在课前设计了调查问卷,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薄弱点,结合各教学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每个教学单元中增加“理论知识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讲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教学单元的知识点(见表1)。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由主讲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高阶能力,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知识的多向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奠定其专业理论基础。

表1 “电子政务”课程内容体系

2.丰富教学内容的形式载体,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课程提质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抓手,为夯实育人主渠道、主阵地,必须丰富教学内容的形式载体,将教学活动在空间上从教室向图书馆、资料室和网络拓展,在内容上从教材向参考资料、专业书籍延伸。电子政务课程资源主要由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两部分组成。线下资源包括课程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籍,以及学院图书资料室的3000余册公共管理类图书和18种纸质期刊,这些线下图书资源可以满足和保障学生做专题设计的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需要。为让学生有效利用课后时间,课程团队指导学生登录中国大学MOOC学习平台,线上学习成都科技大学的“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东北大学的“电子政务”、吉林大学的“网络时代的政府形态”等优质课程,教师从中挑选出有特色的章节让学生课后在网上进行系统学习,并在“学习通”上完成作业和进行线上讨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开展专题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电子政务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关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热点和痛点,紧跟时代步伐。课程团队根据教学单元的主要知识点,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实场景,设定学生专题设计的选题,要求学生课后查阅专业书籍、期刊等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根据选题自行拟定提纲,开展小组讨论,编写专题设计的PPT和讲稿,由小组组长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如第一教学单元“社会信息网络化”的重点是信息时代政府职能的转变,学生专题设计的题目拟定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学生在完成专题设计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和理解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背景、职能和主要内容,促进学生逐步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理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上机操作政务流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通过计算机或互联网使用XX公司的“电子政务”软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时体会政府的政务操作流程,完成一个完整的政务流程即可取得相应分值,作为电子政务实训课程的考核成绩。学生上机操作政务流程,有利于胜任电子政务的常规操作,培养学生作为公共管理者的基本技能。“电子政务”课程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挑战度,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重点关注“数字杭州”“上海市人民政府”等政府门户网站,与当地政府网站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通过课堂讨论、提问或提交作业等多种方式,指出相关差异、存在的不足和提出建议,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5.改革传统考核方式,突出过程管理。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和督促学生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电子政务一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传统考核方式是结果管理,在学生自我认知中只要考试能过关,如何学习该门课程以及学到的知识能否学以致用并不重要。电子政务课程建设中,课程团队改革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贡献度和活跃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重视学习过程中自身能力的培养,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

电子政务课程考核成绩由形成性评价考核和终结性评价考核两部分组成,后者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形成性评价考核成绩由课前预习、课堂提问、专题设计、课堂讨论、线上作业、章测等内容组成,在“学习通”软件上设定不同项目的权重,期末时根据软件自动统计的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考核成绩。该成绩评定方法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电子政务”一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部分学生专业基础较薄弱,教师在授课中要不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在每章节设置“理论模块”就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电子政务课程作为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承载搭建前序专业基础课和后续专业课之间知识桥梁的重要作用。认准课程定位,能够在重塑课程教学内容时,做到承上启下,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有利于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架构。

2.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多数班级超过80人),学生专题设计只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少数学生存在“搭便车”的情况,参与度较差。今后要不断改进课程考核机制,尽可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3.要加强学生调研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在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时,应将社会研究方法、SPSS软件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安排在大二年级之前的学期进行,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