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沈静丽,黄启章
(1.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全面脱贫后,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蕴含更多的发展潜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环。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全面实现小康以来,各省市都十分重视乡村振兴,例如,经济强省广东在2022 年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九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人才培养对于乡村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集散地、培育点,在培育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接乡村教育,发挥高校优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社会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是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农村,了解农村需求,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扎根中国大地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高校的教育优势主要集中如下。从硬件上看,高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多媒体教室,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料。充足、完善的基础资源配套,使得高校在信息获取、调配资源、参与社会治理上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从软实力上看,高校拥有全方位、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源优势突出,能够给予乡村振兴必要的智力支持,帮助乡村实现高质量的管理与长久的发展。同时,高校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博采众长,能够实现家校联合、校企合作,全方位、深层次地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
人才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建设当中,高校与社会之间并无绝对的边界。高校的人才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这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保障。当前,乡村振兴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后劲不足,基础教育落后,城乡二元差距过大,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等,未来乡村发展“潜力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仍需增强。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能够发挥人才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上的支持。另外,当前农村也存在供给侧结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必走之路。高校在科研设备、技术上有培育优势,可以研发新品种,提升农作物或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
乡村振兴关系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不断考验我们深入挖掘并解决乡村发展道路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便更好地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二元发展的差距,更好地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乡村劳动力是实现乡村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人的素质决定乡村发展的前途命运。当前乡村与城市人才素质的差异巨大,乡村人才储备,特别是高素质人才队伍,出现了相对短缺的情况。改革开放后,随着高考选拔的开始,很多人才都“自然”从乡村流出进入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而大学学习经历、成熟的城市基建和配套的社会治理体系都促使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大城市安家就业,“返流”回乡的比例越来越小。近年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也有部分学生回流到乡村,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发展,但这仅仅是很小一部分,无法形成体系化、规模化的人才队伍。
同时乡村自身对于人才的管理也存在诸多不足。首先,体现在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的缺失,无法有效组织调动起来;其次,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和完成,我国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人才方面的资金使用并没有占到一个很大的比例,几乎都使用在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因此,怎么吸引人才回乡,怎么留住人才,是困扰乡村人才发展的主要问题。按照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定位,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大约需要投资7万亿元以上[2]。而这部分资金大多数来源于国家财政,但是也需要乡村自身造血,才能够将乡村振兴继续实施下去。如何妥善利用国家财政支持,留住人才,实现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口的流动导致大部分留在乡村的劳动力存在低龄、年老、体力衰弱等情况,剩余低效率的劳动力难以承担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重任,更难促进高质量的现代农业持续产出。《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情况[3]。《报告》显示,目前乡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水平仍然不高,年龄整体偏大,教育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务农劳动力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优,地区差异明显。从《报告》来看,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0.0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3.82%,完全达到“老龄化社会”标准,远超全国老龄化人口18.1%的比例。由此可见,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问题成为农村治理、乡村振兴必须直视的问题。
《报告》还指出,15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初中教育程度的占主体,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近1/3的全职务农,他们当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仅占10%左右(其中大专及以上占1.21%),平均年龄超过50岁,这也为乡村振兴提出了挑战。低素质劳动力只能从事技术水平低且劳动报酬低的工作。再加上精神和文化的落后,无法主动担起乡村发展重任,也无法支持乡村振兴高效、持续地发展。同时,目前乡村社会治理的主力仍然是当地有威望或致富的同乡等,这种治理模式普遍被认可,但缺乏创新,无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浪潮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人才振兴应该从小做起,乡村基础教育的完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但同时也是一个万分艰巨的过程。基础教育做好,一方面是乡村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对乡村认同感的增强,让年轻人感知自己家乡的生活优势。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让人才接触乡村,并为之努力。乡村基础教育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人才分布不平衡,大城市的小学教师几乎都要求硕士研究生,上海、深圳等城市小学甚至已经陆续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博士任教,教育资源非常充足,甚至过剩。几乎所有一线城市为吸纳人才都提供了良好的工资薪酬待遇,当地政府也有相关人才补贴。反观农村,由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交通不发达,住宿条件艰苦,已经鲜有本科生应聘乡村小学,没有稳定师资就难以维持良好的教育,便导致了乡村基础教育生源日益减少。
乡村基础教育面临挑战的另一原因,就是家校信息和培养目的不对称。2021年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902万人,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我国中西部省份。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未来,也涉及乡村振兴的后劲问题。约有90%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监护,4%的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剩下的由亲友监护。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也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稳定的农村社区儿童监护体系。大部分看护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比较年迈,只能够满足儿童的吃饱穿暖需求,缺乏对孩子学习上的监督和成长上的引导。与此同时,农民工父母对于孩子教育整体期望不高,把孩子的定位仅仅局限于完成义务教育,也无法做到和孩子高质量的沟通。生源减少、师资局限、留守儿童问题都使基础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也对乡村振兴人才储备提出难题。
高校拥有丰富教育资源,能够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帮助,同时培育乡村人才也能够解决高校就业,社会实践等问题,因此高校资源与乡村振兴融合是一个双赢的过程[4]。高校应适应国家需要,培养农业人才,鼓励农业人才深入农村,改变农业在高校中的被动现象。另外,现有农村劳动力也是未来乡村发展的主力,高校可利用自身人才科研优势,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乡村居民的素养,也可为乡村基础教育建设出力[5]。
乡村人才振兴,首先需要扎实培养农业人才,而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出适应乡村振兴,能对接农业产业的农业人才。
1.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改革。农业型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向学生阐述国家对于农业的支持以及未来乡村发展前景,引导鼓励学生选择农业相关专业。利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向学生阐述乡村振兴现实逻辑,让其明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激发学生为乡村振兴助力的热情。在其他专业教育上,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主体。例如,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论述对于乡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向学生展示如何发挥专业优势推动乡村发展。
2.加强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技能培训。目前,学生课堂所学与就业现实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切实学到知识,掌握就业技能,促使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学生真正到了乡村之后有用武之地,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一大课题。很多高校看到挑战也看到契机,纷纷设立乡村振兴学院,致力于为乡村振兴发展培育人才。在技能教学中,针对乡村振兴需求,培训学生相应技能。如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就是互联网建设,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学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搭建从化乡村振兴创业交流、资源对接项目孵化平台,整合从化区乡村政策、服务、资金等,切实从技术上为乡村振兴发展出力。
3.丰富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如艺术类学生,看似专业与农业无关,但恰恰艺术就是从实践中来,而基于乡土风貌的艺术创作(绘画、舞蹈、戏剧等)透露出田园生活宜人气息,对乡村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不同专业与乡村振兴都能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以我校为例,举办“讲好从化故事”原创文艺作品朗诵会暨乡村振兴直播研究与实践基地建立。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不同专业学生结合专业背景,讴歌从化美丽乡村建设,让学生在文艺作品中感受美丽乡村的魅力。为了深化学生对于乡村振兴的认可,为乡村振兴做贡献,我校结合当地特色举办丰富多彩又能够助力经济发展的直播。举办了寻找“玫瑰公主/荔枝王子”这一颇具特色的活动。通过“我型我秀”“我为家乡代言”和“粤播粤精彩”这三个比赛程序,选拔出优秀选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以赛促教,播音和戏剧导演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联系当地农业产业,呈现出精彩表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通过这类活动,可培育学生对于乡村的认同感,为乡村人才振兴打下基础。
高校与乡村振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校教育资源也是现实乡村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6]。
首先,高校可以在学校党委的牵头下,开办专题讲座,向农民宣讲乡村振兴的内容和当地的有关举措,让农民了解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决心及重视,帮助农民建立信心,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宣传乡村发展规划和种植业、养殖业新技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引导农民依据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提高生产产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使乡村发展与时俱进。
其次,市场的需求是多样的,人们对于农作物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水果甜度、口感等。高校可通过科研技术帮助乡村提高作物质量,并推广种植,提升农产品经济附加值,并带动农民间的传授,掌握生产技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例如,在高校支持下,近年阳光玫瑰已经在从化多个乡镇广泛种植,并受消费者喜爱;又如榴莲已经在海南开始试种植。这样既有利于农民增收,也使得人们能够用比较实惠的价格买到优质水果,减少了由于交通成本而带来的水果价格虚高等问题。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销售,但是很多农民对于互联网一知半解,更不要说直播带货。如近年从化荔枝卖得很火,但是不会互联网技术的农民只能市场摆卖,价格也比正常售价低,出现“货多价低伤农”的状况。鉴于此,目前很多高校都有相应的直播基地,高校可对村民进行直播平台搭建的培训,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此外,农民的素质提升也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重点,高校可以和乡村共同搭建培训平台,鼓励农民进行继续教育。提供农闲时期的进修渠道,保证农民在完成生产任务后可以提升自我素质,提高为乡村振兴的服务能力。
基础教育发展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储备以及后续发展的动力,当前乡村基础教育建设任重道远。高校应当高度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是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重点,要逐步形成高校、村委会、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的机制,形成“覆盖到边、监护到位、关爱到人”的留守儿童动态关注管理,以期真正达成留守儿童成长的预定目标。
同时,积极鼓励师生下乡支教。高校可发挥学科优势,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建立乡村支教基地,让高校师生参与到乡村基础教育的实践中。高校可以在每一学期结束时,通过不同的考查形式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课题让学生进行寒暑假社会实践,从而激发学生锻炼自我、投身于乡村基础教育的热情。如我校人文汉语言学院,为乡村学生设立了“国学文化探究”“传统文化探究”“书法学习”等专题课程,它们既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延伸,又能够丰富乡村传统教育,提升乡村教育质量。高校还有相对较多的实操性课程,通过支教基地可开展传授棋艺、武术、剪纸等才艺培训,让乡村学生在第二课堂中体会阳刚之美、手艺之美,引导他们成为新一代美学传承人,提升他们乡村生活的幸福感,使他们更加热爱乡村。
当前,乡村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而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人才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点,只有不断提高乡村人才素质,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持续、高层次走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可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教资源,为乡村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