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4-05-04

王秋艳

(上海健康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18)

“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保证。在高校,坚定“四个自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1]。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要求坚定“四个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然要求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

“四个自信”自成一体,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是中国自信谱系的完整表达。

道路自信彰显的是这样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历史正反两方面教训和漫长艰辛探索中的正确选择,始终“深植于历史变迁与伟大实践之中,深植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之中”[2]。内涵中华民族之鲜明特征的独一无二的道路,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道路。理论自信表达这样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内生性、原创性理论,是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能指导中国更好更快发展的科学理论。制度自信表达这样的信念: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制度的优势得到了最有说服力的彰显。我们坚信这个制度是适合中国实际,并能继续彰显其优越性的制度。文化自信表达最深层次的自信之源,这表明“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对本民族文化发展前景的积极表达,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底气来源”[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内涵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美好愿望的继承,又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具有主体意识的自觉文化创造和文化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有本质区别,同时又兼具有中国特色,是适合我国实际、符合时代特点的,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为道路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者相互依托。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四个自信”相互印证、相互依存,道路是行动方向,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行动保障,文化是活力之源。

“四个自信”的内涵和内在逻辑都是在确立以中国现实为主体而展开的道路开创、理论创新、制度升华和文化创造。“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强大底气,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硬腰杆,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的智慧之源,需要从总体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内在属性理解。

二、“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意识理论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心理认同和行为遵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四个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体现和凝结,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更好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只有内心真正认同才能从行动上自觉践行。因此,“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四个自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具有内在契合性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建设者。所谓拥护者和建设者就必然内涵了“四个自信”中道路的践行者、理论的创新者、制度的完善者及文化的继承和创造者。这就与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有了天然的契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深刻明白,中国走的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从而有力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重大价值,有力地夯实了大学生“四个自信”的理念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风云变幻中越来越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事实胜过雄辩,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任何质疑、诋毁都变得不堪一击。用实践的震撼力量来检验制度的优越和理论的正确性,并通过实践教学来感知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活力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培育。通过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可,进一步坚定了中国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因此,“四个自信”的本质属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的价值意义具有高度一致性,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顺理成章,不但在育人的价值目标上根本一致,在理论内涵上也是相互契合的。

(二)“四个自信”融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四个自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势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新要求,无论在课程设计还是课堂形式上都要求打破常规、满足和适应当下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实现新突破。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凸显“四个自信”的学理性阐释。在理论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并结合“四个自信”教育的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故事等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点导入课堂,再进一步进行理论的阐释,深入浅出,有理有据,让学生切实入脑、入心。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四个自信”的实践主题,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实际践行,加深对“四个自信”科学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

在课程资源和形式上,注重利用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结合信息时代学生的获取信息资源的偏好和特点,给予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课程设计。在教师教学资源的供应上,充分利用“周末理论大讲堂”“爱思政”等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紧扣“四个自信”教育目标丰富课程内容。同时,结合学生阅读特点改变一些学习书籍文件式语言,提高可读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育人效果。

(三)“四个自信”融入,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甄别信息能力较弱,面对网上海量信息,加之海外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击和污蔑,一些大学生表现出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不断受到挑战。因此更应加强对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教育,通过适时和理性的教育,加之以真实的故事和案例,有利于帮助青年人看清西方敌对势力真面目。同时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发展的巨大成就,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启发大学生摒弃偏见,正确认识,从而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才能得到保障。树立坚定走中国道路、建设中国制度,发展中国理论、弘扬中国文化的自信,形成抵御一切不良思潮的铠甲。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让在校青年大学生深切了解中国国情,为中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四个自信”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形成的,将“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国情,树立思考问题的中国立场,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中国历史沿革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学生在与自身发展纵向对比,及与中外实际横向对比中发现中国之治的成功秘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必油然而生,而非源自外在灌输。重视通过对中国发展的成功实践进行理论阐释和亲身体验,提高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治国理政水平高度认可,使青年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情中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一切污蔑、诋毁社会主义的思潮和行为做坚决斗争。

目前,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现代化建设中关键的是人才,不仅仅是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人才,而且是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完成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让一批又一批具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接班人步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行各业,确保中国现代化进程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进。也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色。同样,“四个自信”教育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也要立足世界大格局和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大的历史境遇。高校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不同的切入点将“四个自信”融入其中,形成相互工作机制,实现各门课程与“四个自信”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从历史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强化道路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在经过对各种主义、各种理论、各种制度和各种道路的探索,在经历了种种试错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这种选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选择。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拨开庞杂的历史表象,把握历史规律,揭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让学生牢固树立“只有这条道路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念[4]。

(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功来强化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进程中形成的丰富理论成果。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理论优势,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把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的内在统一,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坚定理论自信。

(三)从中国治国理政的成功实践强化制度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需要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给学生就中国当下发展的新政策和战略做理论层面的阐释。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主动关心国家发展战略,树立紧跟时代发展的意识,自觉将自身发展融入到社会和国家发展中。

通过对国家治国理政的具体事实的阐释,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义,天然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超越的优越性。通过对发生着的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做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强化文化自信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中国道路的阐释,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出了一条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新型的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样态,凸显了中国智慧,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自信”不仅仅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更是对于中国文化和文明的自信。同时,引导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胸怀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担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自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向学生揭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坚定文化自信。

可以说,高校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四个自信”教育的融入从内容上各有侧重,逻辑上相互贯通。分别从历史逻辑、价值导向、文化渊源、现实实践上回答了“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四个自信”教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四个自信”教育的融入不是简单穿插或填空,而是要求既要注重逻辑上相互贯通,又要强调内容上相互衔接,还要把控不同年级教学的相互侧重。要从历史逻辑、价值导向、文化渊源、现实实践上分别回答“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让“‘四个自信’的价值彰显统一于高校教育大学生与大学生思想反哺社会的过程中”[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