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 烨,陈艳艳,柳 堤
(1.北京工业大学 城市建设学部,北京 100124;2.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大幅度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通过认证的专业标志着其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1]。因此,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也应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顺应社会需求,对接交通企业的需要。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着力推动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改进,力求构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比大,2020年,公路建设总投资为22 570亿元,并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在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下,交通行业的人才需求空前旺盛。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全国最早设立和招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分别在2017年以及2020年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并且在2020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目前,该专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的特色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国家“双一流”学科群核心学科),坚持基础与创新并重、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传承“工管兼容”的专业特色,培养与学校研究型大学定位相适应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面向现代城市交通发展需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落实培养目标,突出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科学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工程设计和创新实践能力,系统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工程技能和创新方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2]。在此,围绕北京工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交通工程专业,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体系,针对培养方案对毕业生提出要求,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数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了解工程、社会、环境、科技前沿知识和专业发展趋势,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交通领域从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等工作,毕业五年内可以具备担任项目负责人的能力。
专业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否合理,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力求选聘优秀的教师来教授各种专业课程及公共课程,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道路勘测设计”“运筹学”“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交通工程导论”“交通规划”“交通电子技术基础”“城市规划原理”“道路通行能力分析”“城市公共交通”“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基础”“智能交通系统”“交通工程设计”“道路交通安全”“停车场规划设计”“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等;部分专业课程选用英语教材,采用英语授课;开设交叉创新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交通信息检测与处理”“交通与环境”“现代物流管理”;此外,还通过新生研讨课、创新实践课、国际开放课等聘请国内外知名教师、专家讲授国际交通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北京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核心学科之一。学科贯彻“政产学研用”全链条的共建思路,依托国家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市“北京城市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交通运输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等行业重点实验室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通过引智计划聘请了近十位国际知名专家,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能够支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满足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自2020年起,为推进北京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在已有引进计划的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的引智计划聘任工作,邀请校外专家进校教学,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拓宽学科领域,使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推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科研与教学国际化,努力提升国内与国外的学术交流频率,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建设前沿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本学科的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为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团队仍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以实际行动践行“四有”好老师,与学校、学部和学科共同筑牢育人“共同体”。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发现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通过提出解决方案、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1.未能脱离传统的课程教育。传统的交通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数量较多,涉猎范围广泛,除了交通类别还囊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材料力等,这种课程设置、学科定位适用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但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对于专业的深刻理解,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缺乏大量的实践和对于课程学习的理解。
2.偏离了社会需求导向。目前,在学生的毕业要求学分中,实践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导致学生难以满足工作的需求。毕业生在工作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过渡,这一现象说明了学校的培养方案偏离了社会需求导向。
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明确改进方向:加强提升学生的自觉性;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体制。
1.加强提升学生的自觉性。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中学时代教学管理较为严格,学生进行被动学习,而大学教育教学管理较为宽松,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对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急需转变自身学习方式。另外,学生与授课教师进行的交流沟通较少,导致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较少,无法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应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更好地接受知识,创新实践。
2.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当前的大学教学选课环节中,学生普遍不了解设置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与前沿的发展情况,难以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课程。推进教学大纲透明化,提前发布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组织教师在选课前进行宣讲活动,对课程进行介绍,给予学生选课指导。明确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构建教学目标引导型教学体系,依据目标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引导和促进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与规划,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3.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体制。目前,学校对成绩的注重高于对科研的注重已成为一个显著特点,大学仍然不能摆脱“填鸭式”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和教师都很难做出改变,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很少考虑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学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鼓励和唤醒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3]。在课堂上,学习是理解课程的基础,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现在社会对于知识的运用更为灵活,因此,为了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科技发展的要求,能够将数学、计算机以及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综合利用起来以解决复杂的交通问题,关键在于要具备分析复杂交通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鼓励和唤醒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在科研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这种知识传授方式远比传统课堂教授方式要好,鼓励学生多实操,努力向着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奋斗拼搏。
2.进行教学创新。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在选课前,增加新生研讨课,由教授学科的教师进行课程的专业介绍,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内容与应用前景,提升学生对于选课的热情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兴趣。同时,在本科中大力推广本科生导师制,使本科生能够提前选择导师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和科技前沿,跟随导师的步伐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应加强沟通交流,彼此分享学科中的新思想、新趋势。鼓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分享课程的前沿成果和应用,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的应用领域与前景,分享科研生涯中的经历以及如何将科研融入生活中,提升学生对于实践创新的兴趣。教师应及时了解专业的社会工作环境,更好地在工程教育认证环境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对复杂交通问题进行思考,包括理解和评价复杂交通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将实际的科研项目及案例进行讲授,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课程学习的实用性。
3.完善管理体系。学校与学院应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将唯成绩论的观点摒弃,把工作重心放到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定期安排有科研经验的学生进行科研专题的大讨论,碰撞灵感。多建立实训基地,构建灵活多变的培养模式,以此适应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鼓励教师多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深化校企合作,把“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邀请交通行业企业专家骨干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专业与职业、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6-7]。新时代关于人才的培养不应再拘泥于研究型人才,将实践操作的技能与实际的工作需求相结合,培养当前国家发展交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利用教师中跨学科的优势,开展更为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营造更好的科研氛围,及时吸纳国外优秀的前沿技术和成果突破,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学生在新时代的价值,学生的成长过程也会更加顺利,走入社会才会更加平稳。鼓励教师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工作领域的热点、难点和关键环节,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教学教改项目研究,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给予更多经费上的支持,通过精品课程的拓展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教学体系以及内容方法上的改革。推进双语教学的建设,提高学生阅读外国文献的能力,加强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推动建设开放性更强的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更为自主地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便捷性,延伸课堂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联系和课程互动,当然也要保障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增强规范性和共享性[8]。
目前交通工程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广泛开设,但是培养出的毕业生不太适应社会上交通工程类企业的要求。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更应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改革,关乎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否成功,是否能让学生在新时代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学校要加强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丰富教学内容等,学生也要端正自身态度。学校还应加强与交通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以交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方案,培育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交通人”,为实现“交通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