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坚豪,庄秋莲,卓志强
(厦门理工学院 教务处,福建 厦门 361024)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边试点、边研究、边总结,积极稳妥推进培训、考核等各环节,着力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19年11月,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健全协同推进机制、保障有序师资培训、规范考核颁证、完善财政支持方式、严格监督管理”等方面为积极稳妥推进各地、各校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供了框架性指导。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采取分阶段试点方式逐步拓展类别和范围,并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逐步修订完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以最终在全国全面实施[1]。作为新时代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创新制度设计,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类型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的重要举措,更是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2]。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覆盖范围达到一定规模,包括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等在内的各类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学校。但同时也应清醒看到,单就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一定程度暴露出了“动力不足、盲目申报、经费缺少、运转不畅”等问题。因此,教育部于2022年3月,结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升级,布置各省教育厅组织辖区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自查盘点,重新梳理申报1+X证书制度试点。
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困境,存在“面对证书时,不知怎么选;面对标准时,不知怎么融;面对教学时,不知如何教;面对费用时,不知如何出[3]”的问题。《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对于试点范围的表述为:“试点院校以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为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国家开放大学等积极参与。”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扮演“积极参与”的角色,但因其办学定位与办学目标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也不尽相同,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领域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又要充分考虑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在整体设计及保障运行方面,面临的很多情况都需要自己考虑、自己决策、自己解决,这就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组织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
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认识比较模糊,一开始急于响应国家的政策,着手发动申报,后续发现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和经费都无法全面覆盖到本科高校,存在许多真空地带,有些证书所需的硬件设施投入很高,学校和试点渐渐失去动力。领导决策层对试点工作的关注度不高,既没有强力的支持,也没有放弃的决心。证书试点所依托的专业没有校内政策和经费支持,受纵向经费资助的项目研究思维定式影响,面对职业教育领域专项经费无法惠及的窘境,试点任务推进缓慢甚至停滞。
1+X证书制度试点申报比较盲目,虽然几乎都与专业相关,但在申报之初,没有客观考虑现有实习实训场所是否已经具备培训和考证硬件条件,没有客观考虑短期内培训和考证的软硬件投入经费来源能否满足,没有客观考虑采购流程是否能够保证顺利及时,没有客观考虑支持试点培训和考证的教师队伍能否胜任。其中最突出的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工科类证书试点,不仅单套设备仪器的单价很高,而且所需的设备仪器台套数还要满足一定数量,如果原有的实验实训场所和实验实训教学设备仪器不能较好地覆盖培训和考证需求,那么试点根本无法有效运转,每年的培训考证学生就无法在本试点内完成。
1+X证书制度试点经费资助来源于职业教育领域,专用于职业教育领域,主要划拨给高职、中职院校,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资助处于模糊地带。虽然《关于进一步做好在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有关经费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及“院校可统筹财政拨款、学费及其他事业收入等,保证X证书培训、考核颁证、教师培训、承担考核培训任务的教师绩效工资等正常的教育教学支出”,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也申报获批了1+X证书制度试点,但是各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大多没有给予主动明确的专项经费支持。
应用型本科高校既与传统本科高校具有一定区别,也与高职、中职学校具有一定区别。这类高校专业的课程构成比较系统,课程内容设置也比较固定,虽然比传统本科高校更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相较高职、中职学校而言,仍然不够“接地气”,响应比较慢,顾虑比较多,缺乏对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的动力,不能灵活地与X证书的职业标准进行融通,无法彻底地进行“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的实施需要实现真正的书证融通,其对试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关专业课程标准、教材、实习实训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4]。
应用型本科高校受专项政策与专项资助支持偏弱的影响,1+X证书制度试点教师开展证书培训辅导、教学、监考等工作的工作量确认得不到保证。证书标准的知识点哪些能够与专业课程的常规教学相结合?哪些是必须通过课外培训加强的?试点教师组织培训及考务的工作量怎么认定?经费从哪里支出?怎么落实到教师绩效里?如何在本分与额外之间找到平衡点?一系列问题的悬挂使得落实教师绩效没有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跳出传统的工作思维模式,摆脱“纵向”的思维定式束缚,多做“横向”的协作探索,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制定实质性支持的保障措施、有选择地进行试点申报、提供能够落地的激励奖补措施、探索多渠道的经费筹措”等方式加以改善,充分调动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的各方资源共同促进试点工作良性运转。
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试点)”的联动机制。学校层面负责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总体设计,合理决策试点的规模及遴选;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二级学院及试点完成上级规定任务,督促和引导二级学院在规定动作基础上自主开展试点运行;二级学院负责督促和指导试点所依托的专业开展试点具体任务的组织实施,为试点提供必要的场地、经费和人员支持;证书依托的专业负责试点的“师资培训、学生引导、证书培训、证书考取、经费支付、证书发放、学分登记”等具体运行事项。联动机制既成梯度,又互相协同,同时结合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周期信息报送”制度,定期整理各试点的进度信息,查找不足,促进反思,协商改进,做到“没有问题则有序进行,发现问题则及时协调”。
制定与1+X证书制度试点配套的文件,从学校层面对1+X证书制度试点提供框架保障和激励政策,明确学校主要领导和关键业务职能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以研究决策涉及1+X证书制度试点的重大问题,明确1+X证书制度试点可以认定为省部级教学类项目,明确1+X证书制度试点运行经费来源来自校内外的自主筹措,明确试点教师应获得组织培训和考证的合理工作量认定,明确试点教师可获得相应业务范围的外出进修及入企实践机会并取得相应继续教育学时学分,明确试点教师可在人才培养相关的项目申报及推优奖励时有所倾斜,明确1+X证书制度试点依托的专业和二级学院具备自主申报的意愿并承担相应的职责义务。
避免盲目申报的主要前提,在于意向申报试点的专业客观评价自身的现有基础,至少应该包括:学校现有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否能够满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证需要,试点专业的教师团队是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具备比较成熟的了解和合作基础,试点学校或二级学院是否具有实质性资助试点专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和考试的意愿和能力。适时终止“不具备培训和考证条件、课程融通有较大难度、经费自筹比较困难”的试点,凡有意向申报试点的专业,都要求其“结合二级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对照证书标准、组织培训考证的软硬件条件,及时与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充分沟通,在试点依托专业各方面条件成熟的前提下理性申报”,除提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外,还要求试点依托专业和专业所属二级学院签订《1+X证书制度试点申报承诺书》,明确“试点依托专业应具备证书所需的培训和考证软硬件条件,且自愿承担相应的运行和管理义务,试点专业所属二级学院应给予不限于人财物方面的实质性保障、指导和支持”。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的融通,其操作方式和本质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工作的思路类似,可以吸收经验、互相借鉴。首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规范性文件”等逐一列出,将与证书相关的一门或若干门专业课程按章节或重要知识点逐一列出,完成“课程解构”的环节;其次,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业课程双方可以匹配的模块做“连连看”的动作,明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哪些内容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哪些内容需要通过课外学习或辅助培训实现;再次,综合考虑专业课程教学和证书培训的教学安排,设计出既能满足课程教学又能兼顾证书培训的教学进度计划,完成“课程重构”的环节。最后,根据书证融通的初步结果,确定“课程学分转换”的原则、认定范围和操作形式,确定考取证书之后能与哪一门专业课程或哪几门专业课程转换学分,设定合理的原则,既少冲击正常教学秩序,又能实现证书学分的转换认定,还能满足学分银行登记和长期学习成果固化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享受不到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资助,只能通过学校自身的“造血”能力保障1+X证书制度试点的运行,试点通过“证书标准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研究探索,主要通过“专业建设经费”和“其他自筹经费”来解决试点运行所需的“学生培训、学生报考、教师监考、场地租用、教师培训”等开支。一方面,“课证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1+X证书制度试点经费来源的重要切入点,研究好专业课程与证书知识点的匹配和融合,才能合理共享专业建设经费,合理利用专业课程教学时长,合理共享实验实训资源,最大限度控制经费成本,最大限度用好现有场地设备,满足学生培训和考证需求。另一方面,与认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地方行业(企业)达成预就业接收意向,或接受订单式人才培养,或通过制定证书标准的培训评价组织与相关行业(企业)商洽预就业合作,都可以获得来源于意向用人单位的经费资助。
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但此类高校多为地方性院校,有着非常明显的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属性,为地方产业和行业输送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在本科层面做好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还能够为中等职业、高等职业院校的书证融通和校际协同提供上升通道,其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为了充分挖掘和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参与作用,学校教务处、人事处等关键业务职能部门须统筹协调各试点所依托的专业、所属的二级学院持续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协调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完善试点教师激励措施、提高课证融通研究实践、稳定组织考培及保障通过率、争取试点工作资助经费、促进试点考证费用支付、学分银行登记及学分转换”等方面持续进行探索、积累和总结,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有序、平稳、有效的扎实开展,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公民终身教育做出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