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陆祖惠,刘生肸,赵晓玲,康逢民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20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流通血脉和精神财富,其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最基本的深层持久力量,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思政课程是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课程,将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集于一体,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和职业院校育人育才的神圣职责。职业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从中华文明宝库中汲取武装自我思想的道德力量,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为师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源泉,提高其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当前社会思政课程的重点工作。
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的结合不仅仅是校园道德素质教育的硬性需求,也是实现社会美好精神生活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存在问题、现实意义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探析当前复杂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分析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为改进思政课程教学方式和培育学生意识认同高度,实践思政课堂润物无声的化人育人教学目的提供思路,为切实增强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增进理论认同和道德修养奠定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惯性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通识的灌输和引导。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厌学情绪较重,学习积极性不够,更多精力集中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因此造成其对传统文化认知有限,对传统文化价值认同浅薄的困境。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出的表现形式缺乏温度,大多以静态图文版本为主,与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的行为属性相背离,难以让学生注意力长时间集中,降低了学习者的热情[1]。
高职高专类院校目前学制均为三年,但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减少,相比于本科来说,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时严重不足。从开设课程看,“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道德性、文化性的内容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实际学习需求;思政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对于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文化归属感培养具有很强的同化作用,然而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致不高,致使难以良好地解决学生的疑惑。种种原因造成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不够深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环境不断复杂化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困境。从外部环境来说,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侵袭日益严重,西方文化通过教育、文化、影视、传媒等众多途径不断削弱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焦虑情绪、拜金主义、个人追求庸俗化等糟粕文化对于“三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学子影响愈来愈大[2]。从自身因素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氛围不浓,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个人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难以抵御众多糟粕文化的侵蚀;青年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因其好奇心和新鲜感易全盘接受外来思想,从而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轮回中反复荡涤出的民族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诞生的源泉。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今辈青年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丰盈内心世界和处事态度,儒家之道告诉学子们做人应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提倡遵从人的本心,从心出发感知自我和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墨家兼爱的学术思想认为待人如待己,人们彼此之间应相亲相爱,包容万物。因此,通过高标准和高要求的道德约束,沿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健全人格和践行传统美德的首要途径[3]。
当前社会环境意识形态斗争严峻,部分公众受历史虚无主义荒谬思潮的侵袭,不假思索彻底否定历史文化,否定优良传统和精神,面对此类错误价值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培育成型的大学生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爱国、重德、自强、务实、宽容、奉献、廉洁的中国精神,摒弃内卷躺平的消极心态,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者和践行者奠定基础。职业院校应进一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引入思政课教学大纲,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生生繁衍的民族核心价值认同的文化属性,有助于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时代快速发展的背后,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正在不断侵蚀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多元的外来文化衍生出的多元价值去向已然与仁爱、守信、崇正、尚和、求同的传统文化基石相悖。只有积极探寻挖掘传统文化的厚重价值,浸染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从历史文化基因宝藏中攫取思政教育的精神食粮,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客观分析文化博弈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祸福利弊,抵挡外来不良思想与文化的冲击,从容应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时代挑战[4]。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宝贵的人生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人文素质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品行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内在品质,面对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崇洋媚外、素质低下、不善交际、内心焦虑、人文通识匮乏等问题,以古观今,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陶冶情操,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道德素养,是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外在表现[5]。
职业院校思政教学应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本,组织教师利用优秀文化特色研发校本教材或新型活页式教材,为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基础保障。精心筛选、重构、整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去伪存真,摒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利用有限课时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辅修课,同时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创新融合,以理论教学为基底,加载实践教学,布置课后经典阅读作业,提升学生的国学水平和人文素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新模式,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途径[6-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堂的融合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可采取特定文化内涵特色的主题班会,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爱己、爱家、爱班、爱校、爱国,培养学生的仁爱情怀[8]。每一所学校其长期积淀的文化品牌也是很好的思政教育素材,校训、校歌、校徽等无不体现着该学校的精神荣光;以校园基建为载体,如名人雕塑、楼宇和道路命名等校园设施或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媒介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在日积月累的浸润中时刻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格。校园文化气质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存在隐性德育的导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思想[9-10]。
课堂讲授的知识能力和文化价值取向只有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强化,才能衍生出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首先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与属地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文化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红色文化纪念馆等,以社会实践这种极具活力的教育形式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情感归属和文化认同。另外,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和专业特点开展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爱心公益等社会活动,通过形象生动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涵育人才的深刻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6-7,11]。
互联网时代借助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以新媒体为重要载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手段。要充分利用微博、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技术,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从浩瀚的传统文化中凝练能反映时代价值和精神的内容,结合“读屏”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以短视频、纪录片或动画片等喜闻乐见的动态艺术形式积极推送弘扬传统美德,树立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观念,实现文化资源向思政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文化涵养[12-13]。
总而言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情感认同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思政课堂作为意识形态塑造的主阵地,从历代思想精华中挖掘富含新时代内涵价值的精神实质,不断弘扬和传承传统美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育人的根本任务。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会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日常教学和校园生活,是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和育人使命的必要现实路径,对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精神,提升人文道德素养和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