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程风险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时间:2024-05-04

李浩然,赵维刚,张 耀

(石家庄铁道大学 安全工程与应急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引言

***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高校思政工作是育人育才的关键环节。为了改变以往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对独立开展的教育模式,实现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塑造的同步培养,使“育人”与“育才”相统一,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

安全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石。目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要素众多,时空领域宽广,要实现国家安全观的目标,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这就对安全科技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风险分析”是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教导学生掌握风险分析的思路和应用风险分析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安全科技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安全学科的特殊性,安全类岗位需要毕业生不仅具备较高的理论技术水平,更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科学态度、优良的职业操守和淡泊无私的人文情怀。因此,安全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专业水平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将对社会、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深植于青年人的骨血之中,培养出一批拥有家国情怀、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心系社会的时代新人。

一、“工程风险分析”课程思政目标

根据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工程类专业课程应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结合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结合起来。

“工程风险分析”的课程理论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理论及风险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系统辨识危险因素、建立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方法开展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风险评价基础理论以及有关工程技术,把握本专业领域的新成果和研究动向,获得必需的专业技能锻炼,使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得以充实与提高。“工程风险分析”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念结合在一起,具体就是在掌握安全评价与风险防控理论方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专业课程课堂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的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思想道德的境界和素质,以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安全专业人才。

二、“工程风险分析”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途径

“工程风险分析”课程内容涉及危险源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土木工程灾害风险防控等教学内容,通过解析潜在事故的原因和机制,评价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引发事故的后果,以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事故风险。课程内容与“安全”元素密切相关,进而延伸到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多种德育元素,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可挖掘、可凝练。课程思政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开展。

(一)以课程中蕴含的人文情怀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合理交融,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工程风险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了大量的家国情怀、生命意义和价值等要素,比如“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就是要我们始终保持责任感和危机感,只有关注“人”和“人文”的课堂思政才能实现思政元素的无痕渗透,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表达恰当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将知识与“人”的故事结合进行传授,将课堂内容与活生生的“人”联系在一起,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共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割裂嫁接。

(二)事故案例教学是本门课程思政的突出特点

土建交通领域背景下的“工程风险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涉及大量的事故案例解析,在此环节引入思政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敬畏感和职业责任感。事故案例教学一方面便于学生接受理论知识传播,另一方面也是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之间的重要纽带。

(三)工程实例教学是本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工程体量增长迅速,攻克的工程难度越来越大,例如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大连湾海底隧道等,这些“奇迹”的背后都是国家实力提升与伟大的人类劳动的结果。这无疑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较好例证。其中无论是大国工匠的智慧还是万千平凡人的汗水,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艰苦、勇于担当的传统美德,都是对学生们生动的思政教育。

(四)高校应当发扬学校或区域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

以学校驻地石家庄为例,“工程风险分析”课程可以将西柏坡红色元素融入课堂。此外,石家庄铁道大学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铁道兵拥有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有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创业精神,有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有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3]。红色精神是“工程风险分析”课程思政的较好元素,有助于实现专业技能水平和价值观念的同步升华。

三、“工程风险分析”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与方法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需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下面将从总体教学设计与实施路线、教学模式构建与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改良、优化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讨本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总体教学设计与实施路线

1.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对这一理念的认同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前提[4]。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要的是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意识,要将“育人”效果引入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机制中,促使教师提升自我素养,促进思政教育的正向循环。“工程风险分析”课程要关注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及其背后的底层逻辑。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教学水平。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政文化水平,强化教师授课时的思政意识。

2.教学设计与实施路线。课程设计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修订完善课程培养目标;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建立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对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进行实时监督,促进思政教学改革不断实践与持续改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建设。

(二)教学模式构建与教学内容安排

由于本门课程属于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常规“知识教学—问题汇总—针对性解答”的教学模式无法完全满足目标要求。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创新,建立一种“案例引出—思政元素渗透—学生探讨—逻辑分析—专业理论讲解—思政引导—类似案例拓展—总结归纳异同—思政教育升华”的讨论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与提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更好地帮助学生专注课堂,提升学习效率。

以“基于层次分析法分析重载铁路风险”的教学为例,设计的教学模式如下:(1)教师根据以往重载铁路的实际事故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影响重载铁路安全性的主要风险因素。由于风险因素繁杂,梳理判断各类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及重要程度非常困难,据此引出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环境。(2)融入思政元素。事故案例涉及职业责任、工匠精神、交通强国战略、西煤东运、国家能源安全等。(3)学生讨论。(4)引导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逻辑分析。(5)理论讲解层次分析法。(6)开展思政引导。例如“严谨细致极致的工匠精神与复杂系统安全”。(7)拓展延伸类似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或补充。(8)总结归纳异同。例如,基于预先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分析重载铁路某段危险性、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分析重载铁路某段危险性、基于层次分析法分析桥梁工程建设危险性等。(9)思政教育升华,以层次分析法教学为切入点,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快速开展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成为敢想敢做、严谨治学、慎思明辨、知行合一的素质品质。

(三)教学方法改良

1.多教师联合授课。本门课程教学采用多教师联合授课的方式实现学科内容的拓展。风险分析方法离不开其适用环境,多教师讲授能更好地解除单一教师授课视角的局限性,提高各个细分领域授课内容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更多元化的科学视野。在思政教学方面,由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治学精神及其人生体悟能够给学生以引导,对学生“三观”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各有所长,多教师联合授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气氛更轻松活泼,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人格特点,给学生以正向引导,更好地充当学生健康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为了打破师生间的空间局限,在不确定的形势下拥有更具弹性的教学方式,任课教师团队要准备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本课程建立QQ群、微信群,及时有效地开展师生交流。在互动内容上,不拘泥于理论知识传授,而是合理利用互联网媒介,通过推送前沿科技论文、社会热点话题、学科新动态等,延展课堂内容,让学生们倾听时代安全脉搏,把握国家安全科技发展风向标,引导他们探讨生活中常见问题背后的风险防控理论知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思考,产生大局意识和时代担当,促进价值观塑造。

(四)优化教学成果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循序渐进。因此,效果评价体系应将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力、学习积极性、观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分阶段地纳入考核过程,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形成性课程评价体系[5]。思政效果评价应注重多元性,减少结果导向的评价模式带来的影响。评价结果应综合考虑教师、学生的自评及互评。对评价内容的维度应进行丰富,主要包括课堂效果、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课堂表现、期末成绩、拓展内容的学习情况等。

结语

本文针对“工程风险分析”课程特点,在明确思政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线:以课程内涵的人文情怀为突破口,以事故案例和工程案例教学为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学校或区域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同时,明确了“工程风险分析”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与方法,建立一种“案例引出—思政元素渗透—学生探讨—逻辑分析—专业理论讲解—思政引导—类似案例拓展—总结归纳异同—思政教育升华”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提出了优化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的建议,力求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