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4-05-04

张静静,宋 佳,化党领,杨 锦

(河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引言

新农科建设是党和国家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战略,也是我国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1]。2019年,新农科建设已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提出“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推出“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实施的“百校千项”新项目,这些都让新农科有了力度和效度[1]。而创新的农林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专业教育层面,还应进行课程思政,充分发挥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农林人才兴趣热度及专业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新农业服务[1-2]。

课程思政是指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1,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专业课程的实际需求,制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方案,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教育效果。

“地质地貌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自然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以新农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围绕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教学与个人、社会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深入挖掘“地质地貌学”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堂案例和实践案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育人方面的作用,解决农科类大学生思想不牢的问题,为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地质地貌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后续的“土壤学”“土壤地理学”“植物营养学”“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等课程都离不开其基本理论。“地质地貌学”是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有机结合,地质学偏重理论知识,而地貌学偏重实践运用,前部分是后部分的基础,后部分是前部分的应用。作为一门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介绍了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地球基本知识与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和岩石的概念、分类及鉴别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及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地貌特征等。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学与地貌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地学相关的前沿动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野外调查技能会更上一层楼,再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为学生将来的继续深造和工作奠定基础。然而,本课程具有知识点琐碎繁多、理论深且抽象、实践应用性强且在低年级中修读的特点,传统的课程教学很难吸引学生深入学习,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伴随着地质地貌学的学科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讲奉献、有担当、有作为的科学家,且该课程内容中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因此,通过课堂案例和实践案例设计,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二、“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

根据“地质地貌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特点,在课程思政设计与融入时,从课堂理论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两方面着手。

(一)课堂理论教学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紧紧抓住课程思政的改革初衷和内在要求,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采用专题讲座、视频播放、主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将课堂延伸向地质地貌学典型案例中。比如讲到《矿物》章节的钾矿时,引入钾矿背后的故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钾盐资源长期严重短缺,很难满足农业生产对钾肥的需求。值此紧要关头,我国地质学家王弭力不畏艰险,历经十余年努力,终于发现埋藏在罗布泊地下具有开采价值的超大型硫酸钾盐矿,地质学家王弭力也因此被称为第一位走进罗布泊的女科学家。通过揭秘地质学家王弭力的传奇一生,引发学生课后思考与拓展:罗布泊在哪里?为何罗布泊被称为“死亡之海”?请从地质地貌学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去罗布泊地下寻找钾盐矿床。通过该案例的学习与启发,可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感,增强其爱国意识,培养其坚强意志。在介绍硫化物大类的矿物时,由雌黄(As2S3)引出成语“信口雌黄”,进而引出成语“丹青妙手”(“丹”是指辰砂〔HgS〕);此外,《山海经》与《本草纲目》中都记载了数十种药用矿物的应用。教师可利用翻转课堂和案例教学法,在介绍雌黄等硫化物矿物特征的同时,启发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并设课后拓展思考题: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药用矿物有哪些?同时引出我国古籍《天工开物》中关于矿物的概述,从而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政目标。

“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能观测到宇宙边缘,更好地探索宇宙奥秘。“中国天眼”选址在典型的喀斯特洼地,即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这里布设课后拓展思考题:为什么“中国天眼”选址贵州大窝凼?“中国天眼”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教授的一生都在为“中国天眼”而探索、奋斗,这种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当“中国天眼”傲视苍穹,人们都说他创造了人间奇迹,殊不知从童年到暮年,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南仁东教授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二)野外实践环节践行课程思政

根据课程设置选择优化野外实践实习内容,采用专题讲座、现场参观、线上学习等多种形式,将课堂延伸向野外实习现场。例如,先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概况,再实地参观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近7年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改善了用水水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在修建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如修建了世界第一渡槽沙河渡槽,其总长9 050米,长度世界第一,单槽重1 200吨,U型结构的槽身最大高度9.6米,空间受力复杂,架设难度极大,因多项工程指标排名世界第一,被誉为“世界第一渡槽”(渡槽即走水的高架桥)。南水北调穿黄工程被称为超级工程,黄河的河床下35米深处有两个直径7米的隧洞,单条隧道长4 250米,是南水北调的“咽喉工程”,由于施工难度极大,当时很多外国专家质疑穿黄工程,工程师采用世界先进的盾构技术,历经8次塌方、3次护边网及6年多艰苦奋斗,隧道最终建设完成。前期的地质勘测与评估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实施与修建的基础。

通过专题的形式,学习“地质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如2021年10月新闻报道,河南省地矿局在南阳桐柏县发现特大金矿,初步估算金储量31.55吨;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五号”所携带“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探测的数据进行研究,首次获得了月表原位条件下的水含量,这一研究成果已于2022年1月8日在《科学·进展》上发表;2021年10月8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刊发了一篇名为《嫦娥五号年轻玄武岩的年代与成分》的研究论文: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这一结论,使此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约10亿年,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的科学证据。

FAST选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选址、港珠澳大桥建设、“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制造与发射等,均能够说明地质地貌学在我国大型工程选址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地学事业的热爱。既立足于教材,又理论联系实际,多关注地质地貌学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实时新闻报道;既不拘泥于教材中相对落后的实例,又能吸引学生关注身边地质地貌相关大事件,达到了在实践中践行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三、“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一)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教师身处教学一线,能否发挥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专业课教师不光要及时优化知识结构、注重学科交叉,还要政治过硬,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和要义,深刻认识到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主动承担起育人职责,并以灵活的方式在课堂上展开。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通过课堂和课后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等模式,强化理论教学思政环节;采用专题讲座、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将课堂延伸到实践实习思政环节;依托已有科研项目或增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通过真实项目参与等实际操作,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加强课程实验思政环节;借助国家在线学习平台或学校内部在线学习平台,实现线上资源建设的逐步优化,完善线上授课思政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育人的效果,构建好“三全育人”大格局[4-5]。

(二)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大纲是教育的骨架,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5]。因此,十分有必要有针对性地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应建立课程教育管理制度,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管理规范,明确德育元素及其内涵,使课程育人目标更加清晰具体[5-6]。根据“地质地貌学”的课程特点,在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时,深挖每一章节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凝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并改革教学方法,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在课程目标中加入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三)合理规划教材等教学资源

日前,绝大多数专业课程教材均以专业教育为主,且教材里的有关实例相对落后,同时思政元素内容缺失或较少。如何巧妙地将国家意志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是每个专业课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加强教材的审核、规范教材的选用,将教材作为融入国家意志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5-6];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思政元素的积累和挖掘,尤其是“地质地貌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必修课程,应该在课堂理论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中提炼典型思政案例,如南阳金矿的发现、FAST的选址等新闻热点,第五版人民币背面每幅风景画背后的典型地质故事以及地质学家王弭力在罗布泊地下寻找钾矿等名人故事。通过这些与专业教育高度契合的思政案例的补充,并逐步纳入正式教材出版计划,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四)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考核与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既能检验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又能评定与督促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完善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部分的思政环节。考核不宜采用传统常规的思想政治内容进行考试,而应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相匹配,以隐性考核为思路,将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考核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之中[5,7]。例如,可借由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或课后作业,考查学生对不同思想政治维度的理解与接受度;在期末考试中,摒弃以往只关注专业知识点的闭卷考试,而是设立一些启发性、开放性的考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发散思维。同时,灵活采用线上线下、过程性与终结性、理论+实验+实践、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师生互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知识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教学考核与评价细则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考核与评价实施细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