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商学院专业导论课程建设初探

时间:2024-05-04

曹晓玲 王洪伟 刘佳琪

[摘 要] 本科生培养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大类培养、因材施教,着眼于党和国家的人才需求点,专业导论课程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着眼于商学院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现状和专业导论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方向与支撑条件,为专业導论课程建设提供教学实践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专业导论课;高校人才培养;大类培养;商学院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同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聚焦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加强大类导论课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 曹晓玲(1982—),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硕博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研究;王洪伟(1973—),男,山东平度人,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和商务智能与数据分析研究;刘佳琪(1995—),女,上海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0-0151-04 [收稿日期] 2022-06-01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的加速演进,全球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不断发生转移与整合,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就要求高校在学术发展方向、学术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的布局,尤其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的大类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在“十四五”规划与建党百年征程开始的关键时间点,我校商学院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开设专业导论课帮助学生激发兴趣和内生动力,进而能够选择心仪专业。

一、商学院教学模式特点

(一)构建平台化、模块化教学体系

在各高校逐步探索实践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结合商学院教学特点,本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基础以及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则,平台化模块化正逐渐成为商学院构建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课程平台化包含通识平台课程、大类平台课程和学科平台课程,课程模块化则以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为区分。以交叉融合为教学理念,设计大类平台类课程,构建院院联合创新培养平台,着力提升优势学科专业,改革弱势学科专业。高校商学院正逐步尝试与数学、电信等学院进行双学位项目合作,开设诸如“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科技”本科双学位项目,在模块化课程建设方面,结合各专业的特点,通过设置专业课程类模块,把人才培养放到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大背景中思考,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提升[2]。

(二)运用案例与多媒体仿真教学

案例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启发互动的教学方式和生动具体的案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的工程案例库为例,为应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案例数量偏少,尤其是本土化案例不多的局面,借由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的支持,以开发本土化实用案例为目标,建设了面向重大工程的数据和知识共享平台——重大工程案例研究和数据中心。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等方式为案例的开发与编写提供有力支持。多媒体仿真教学也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广泛调集各个种类的教学资料,将课程内容充分演示,达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的目的。多媒体仿真教学所具有的直观性和动态演示等特性,使其成为商学院教学中高效的辅助工具。

(三)突出实践教学

与传统商科教学重知识灌输、轻实践锻炼的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商学院的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摆在了突出位置,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一方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育和打造一流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平台,让产业需求成为人才培养的“磨刀石”,通过绩效分配、招生名额、学位制度等机制,鼓励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专业人才,不断打磨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现实具体问题的能力,提升整体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另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上以学生发展、用人单位需求为核心开发培养方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与企业共同开设产学共建课程,共建学科竞赛,拓宽、深化校外实践,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二、商学院专业导论课程现状分析

(一)专业导论课程开设背景

高校响应国家教育强国的战略,积极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类人才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卓越人才。商学院实施大类招生与培养,有利于学生明确专业选择,促使学生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经过一至两年的大类培养以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培养阶段,专业导论课程对于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具有必要性。课程核心理念是:一方面帮助学生理性选择专业;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启蒙,帮助学生了解本科专业内涵特点,形成基本的专业认知,通过了解相关专业发展趋势来提升专业兴趣;同时,课程也引导学生建立宽广的人文、社会和科学基础,建立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研究世界的正确价值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需要达到的标准,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提升专业的社会适应力[4]。

(二)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现状

已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商学院,普遍高度重视师资配备以及教学组织,因为专业导论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吸引优秀生源的情况,所以师资配备以高配师资为主。以同济大学新生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建的大类专业导论课程为例,院士、长江学者、优青、杰青、领军人才等跨学科高配师资保证了课程的前沿性、交叉性和高质量。在工程管理专业导论课程建设中,结合在研的实践课题进行分析,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虹桥枢纽等同济大学参与的项目管理建设,学生会更深刻地感受和认知大型复杂项目管理的现实运用。所以,课程教学内容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围绕经典案例丰富课程内容,依托课题项目延展课程广度,结合科研论文拓展课程深度,做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导论课程。

专业导论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对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在课程开设之前,7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选择;在课程开设中期,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对选择主修专业有帮助,83%的学生认为课程提升了专业兴趣,95%的学生通过课程中对相关专业的社会责任及使命有所认知;在课程开设后期,即在学院的主修专业确认中,第一志愿的录取率超过91%,也意味着超过90%的学生进入到他们心仪的专业。调研结果说明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成效显著,使学生全面清晰地了解所学专业,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三、专业导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讲授主体单一

目前课程由专业学科教授主讲,讲授主体较为单一。综合考虑专业整体把握能力、对专业整体情况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专业相关信息量掌握程度,专业导论课程一般都由专业负责人教授,授课地点还是传统教室。任课老师固然能够清晰讲解专业学科背景、应用及发展,但是缺乏多主体、多维度视角,学生感知不够立体,理解不够清晰,无法直观高效地建立起对专业的认知,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学习自信力无从提升。

(二)课程讲授板块单一

目前课程聚焦课题实践为引领的理论前沿,课程板块较为单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愈发扁平化,单一板块的课程讲授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专业学科以及未来规划的认知需要。尽管课程能够生动介绍专业学科内容与特点,但是课程讲授板块的匮乏使得导论课程内容无法真正渗透学生学习规划的方方面面,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的感知了解和体验理解。

(三)课程讲授途径单一

目前课程的讲授信息多为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途径较为单一。课程不具备双向反馈信息渠道,不利于破解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个性化问题,学生意愿满足水平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专业导论课程内容以单向传授为主进行专业学习,导致学生对专业的相关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反馈。因此,专业导论课建设亟须基于学生视角看待问题,师生双向沟通和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与择业观,提升学习兴趣和学术自信[5]。

四、专业导论课程改革方向

(一)从单主体向多主体转变

课程讲授主体从以教授为唯一主体到“以教授为主,辅以课程实践主体和优秀人物主体”的多主体转变。课程实践主体包括实验室参观和体验、企业参访和实习,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所需能力及其具体应用的场景;优秀人物主体包括杰出校友、业界或学术界的杰出人士进行职业生涯的分享。充分利用好学校行业特色和核心资源,充分利用学科引领与平台依托作用,以教学团队为纽带,实现优势互补与科教协同育人的更大效益[6]。同时,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给大学的教育教学增添变革的力量,不断优化信息化学习环境,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全方位创新教育方法和理念。

(二)从低频次大板块到多频次小板块发展

课程讲授板块从低频次大板块到多频次小板块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具有实践化、集成化、互动化。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该校的学业指导研讨系统课程的板块包含学业生涯规划启蒙讲座、校园资源利用引导讲座、导学教育讲座、理科基础课程学习经验分享会、实验室参观、专业面对面,通过构建多角度、多层次、小规模的学业指导课程模式,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丰富的第二课堂使得学生探索专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职业规划意识明显提早,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更加具体的规划,也更加清楚地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交流改革

课程讲授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交流发展。相较于以专业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互动授课的方式,引领大一新生融合自身兴趣、能力,形成对所学专业学科的认知认同。与专业教师的近距离互动也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专业研究方向与学习方法。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课堂重在交流,使教育更加互动化,学生给予讲课主体的反馈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乃至科研质量。导论课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从而引导其进行专业选择和专业发展,所以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需要做好引导设计,强化反馈学生的专业了解需求和兴趣点所在,激发其自主探寻的内生动力。

五、专业导论课程建设所需支撑条件

(一)增加课程建设指导力量

课程建设的指导力量需要加盟杰出校友、业界或学术界杰出人士,以及课程内容需要增加数字化课程内容。一方面,统筹学校公共讲座资源,比如研究生的优质讲座资源可以与本科生共享,与杰出人士面对面沟通交流,感受朋辈职业生涯成长的经历可以引领未来规划方向和拓展学涯职涯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数字化专业介绍视频以及职涯课程数字化课程,线上线下助力学生探索专业方向和内容。构建多层次、多维度、以生为本的全过程课程建设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学业能力与社会竞争力。

(二)增加课程实习实践基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全国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专业导论课程建设需要统筹规划课程实践场所,保障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正常进行的同时,促进课程实践内容共享。比如实验室的参观和体验、企业的参访和体验、培育和打造一流大学生联合培養基地平台。一方面,社会服务战略协同至关重要,要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以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开展跨领域整合;另一方面,与企业共同开设产学共建课程,共建学科竞赛,拓宽、深化校外实践,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三)取得学科的发展支持

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各学科自身的发展支持,必须充分发挥各学科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规划、统筹、管理和指导作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和共享制度。促进相关部门与学生组织精品内容融入课堂,尤其是案例的组织撰写和建设,通过案例分析实现产教融合,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导论课程“各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深度发展相结合”“各专业的理论介绍与创新实践不分家”。

結语

专业导论课程应基于从单主体向多主体转变、从低频次大板块到多频次小板块发展、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交流改革等3个方面的改革理念,形成增加课程建设指导力量、增加课程实习实践基地、取得学科发展支持的课程建设支撑条件,从而真正做到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认知、培养专业兴趣、树立职业价值观。高校商学院应借由专业导论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下符合高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逐步完善大类招生和培养制度,并以大类人才培养为抓手,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举措,以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为原则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史秉强,林广瑞.商学院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8):51-55.

[3]吴勋,聂亦慧.对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9(05):50-54.

[4]王祖山,康翠萍,张琼.如何赋予大学专业课的“导论”教学以灵魂?[J].现代大学教育,2016(1):100-104.

[5]梁循.大类招生模式下新生研讨课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203-205.

[6]邢维芹,李立平,张良波,等.大学专业导论课程协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大学教育,2019(3):65-6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s in Business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rollment by Large Categories

CAO Xiao-ling, WANG Hong-wei, LIU Jia-q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 key issu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s the cradle of talent training,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and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s play an increasingly obvious role in the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system. Focusing on the present teaching mode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 of business school,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irection and supporting conditions for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cultivate by large categories; school of business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