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思考与实施路径

时间:2024-05-04

文宁 陈鑫铭

[摘 要] 培养家国情怀是强化大学生家国认同和责任担当的重要路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激扬青年奋斗志向的关键立足点。新时代家国情怀教育呈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重塑,以“五育并举”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统一及以“协同共育”为手段的教育形态变革的逻辑思路。面对家国情怀教育政治属性与实践教学鲜活特性之间的同步性不强、家国情怀教育隐性价值与实践教学显性功能之间的契合度不高、家国情怀教育实践逻辑与专业教学实践模式之间的吻合度不同等困境,提出完善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设计、营造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教育生态及落实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长效机制等实施路径,实现家国情怀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同频互促。

[关键词] 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五育并举”;协同共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育家国情怀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HNJG-2020-1166);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厚植家国情怀的多维度实践育人模式”(20JP050)

[作者简介] 文 宁(197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女子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陈鑫铭(1977—),男,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6-0184-05[收稿日期] 2022-04-22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多次提到家国情怀,“着力扎紧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厚植家国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1]。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了个人对祖国优秀文化与优秀历史的深层次认同,也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繁荣富强的不懈追求。家国情怀的培养引领大学生以多元化的视角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指引高校以一体化的格局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实践教学以立体化的思路深化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创新,从而推动高校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的逻辑思考

家国情怀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优秀品格,是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大学生思想心态和价值观念呈现新变化,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呈现出由分散到聚焦、由德育到五育、由单项到协同的逻辑转变。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重塑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增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要求,更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首先,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不断挖掘教学资源。千百年来,万卷史书的字里行间处处都书写着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精神谱系,从《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理想,到“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从“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豪迈誓言,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忠诚执着;烽火年代,革命征程的红色印记处处饱含着革命先烈心系家国的使命担当,从红船建党到红军长征,从十四年抗战到解放战争,家国情怀是“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雄壮诗篇,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的坚定誓言,是“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的赤子之情;复兴路上,祖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处处都汇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热情,14亿中国人民以举国同心的精神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之中,以甘于奉献的自觉主动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以真抓实干的力量投身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之中。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凝聚起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情感共鸣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度[2]。

其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不断拓展教学场域。家国情怀的深厚在于理论的认知和价值的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等课堂教学是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的主战场,教师以系统讲授的方式,使学生在对历史的洞察和现实的比较中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要义,构建坚如磐石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家国情怀的博大在于内心的震撼和行动的自觉,农村、企业、社区、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实践是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学生以亲身体验的形式体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确立民生为先和国家为重的行为准则。家国情怀的亲切在于情感的依赖和心灵的共鸣,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等家庭场景是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的主平台,学生从个人修身做起,在父母长辈、兄弟姐妹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在为家尽孝与为国尽忠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家国力量。多样化的教学场域将家国教育的生动感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大叙事中,以“接地气”的教育方式将“高大上”的价值观体现出来,从而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領会和认同。

最后,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不断丰富教学话语。规范的政治话语是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中的根本遵循,教学中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导,深入认识家国情怀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深刻把握其蕴含的本质特征和理论品格,切实掌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专业的学术表达是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多元载体,教学中以学生所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为背景,用学生熟知的专业素材和特殊的专业思维,形成个性化的家国情怀教育的表达方式,从多方面筑牢大学生的思想防线。多样的青年语态是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操作,教学中采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交流互动,为家国情怀教育注入鲜活能量和青春活力。

(二)以“五育并举”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统一

在“五育并举”目标的指引下,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全面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之中,形成强大的系统教育力,发挥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教育的最大效能。

其一,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与德育同声相应。思想政治教育以系统化的政治信仰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不断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使家国情怀教育具有更加扎实的基础[3];培育家国情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一个个家国故事、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一次次奋斗实践凝结为党史国史、世情国情的教育,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夯实家国情怀实践教学。其二,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与智育同频共振。智育是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对家国情怀产生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专业教育中浓厚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精湛的职业技能是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的生动体现;家国情怀实践教学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国家需要和民族发展的行动自觉。其三,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与体育同向聚力。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魄、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关键时刻冲锋陷阵;另一方面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与爱国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华体育精神承载的默默奉献、遵纪守法及顽强拼搏的特点是家国情怀实践教学最直接的素材。其四,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与美育同气相求。利用审美活动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心灵的和谐统一和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心系国家和人民,加深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中所展现的为国为家、为党为民的精神中无不包含着理想美、信仰美、意志美和创新美,无不激励着青年学生树立不可动摇的信念、信心和信任。其五,家国情怀实践教学与劳育同向而行。劳动教育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养成,使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认同家国情怀,更知道如何践行家国情怀,在具体的行动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以“协同共育”为手段的教育形态变革

根据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家国情怀教育需要更加精细化和准确化,改变原来泛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构建家国情怀教育的精准形态。

一是以课程协同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精准。家国情怀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还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厘清课程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各类实践课程的特性与共性,以教学大纲为基本遵循,为各类课程的家国情怀教育划定一致性目标,将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的德性培育与政治锻炼、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技能培育、与素养提升相结合,发挥不同实践课程的启发、浸润、引导等隐性功能,使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变成接受家国情怀教育的进阶过程。

二是以技术协同保证实践教学手段的精准。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一次时政宣讲、一次参观体验或者一次调查研究,更需要引入智慧信息技术,营造奋斗情境。例如以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记录红色景点取代简单的参观、以开展大数据调研分析取代简单的小组讨论、以开展虚拟仿真实训取代简单的岗位体验等,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手段实现实践教学时空的突破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延伸。

三是以师资协同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精准。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教学吸纳辅导员、学生工作干部、专业教师、行业导师等建立复合型实践教学指导团队,组织编写校本实践教材,开设校本实践公开课等,实现显性家国情怀教育队伍与隐性家国情怀教育队伍的合理分工与衔接补充,为实践教学树立一致的家国信仰、塑造一致的家国意志、引领一致的家国贡献,推动已有教学实践环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将有组织的专业实习实践教育升级成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大思政”课。

二、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各高校积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改革和实践,形成具有学校和区域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实践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功能相对薄弱、教学方式相对单薄等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家国情怀教育政治属性与实践教学鲜活特性之间的同步性不强

家国情怀所包含的家国认同和价值认同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是家国情怀教育的核心任务,但在实践教学中容易受制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大叙事模式,其内容高度复制课堂,手段僵化,教学理念与方法陷入“泛理论化”,失去实践教学的本味;而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由于更多聚焦于生活、情景和活动,关注的是小叙事、小事件、小场景,教学容易偏离课程目标,教学形式与效果陷入“泛活动化”,导致家国情怀教育在实践活动中被冲淡,丧失了教育的本质。

(二)家国情怀教育隐性价值与实践教学显性功能之间的契合度不高

家国情怀教育通过系统的教学体系向大学生传递是非善恶的判定标准,使其约束个人言行、做出正向价值判断以及实现积极的行动自觉,以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指向,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通过直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功能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家国情怀教育置于开放的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师教育能力的差异、授课资源挖掘的差异及教学组织的差异等原因,家国情怀教育无法和各个实践项目进行深層的融合,导致实践教学中参观宣讲多、提炼挖掘少,动手锻炼多、价值引领少,形式手段多、内容共通少。

(三)家国情怀教育实践逻辑与专业教学实践模式之间的吻合度不同

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教学不是静态的逻辑堆砌,而是通过正面持续的教学、舆论宣传和行为规范实现大学生价值认知、情感诠释、精神内化及行动自觉等动态的逻辑持续,以家国情怀培育为逻辑起点,从顶层设计到微观实施,是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教师素养等全局性、系统性的整体建构。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而言,其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产业需求、专业发展方向及学生主体性等维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形式主义的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导致家国情怀教育的浸润度不高,效果不佳。

三、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的破解路径

高校积极构建“大实践”格局,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营造教育生态及落实长效机制等多方面指明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教学路径,提升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的高度、深度和力度。

(一)完善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设计

高校制定加强和改进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办法,发挥和运用各专业蕴含的家国教育价值和元素,促进各专业的科学属性、社会属性和家国教育属性深度融合。

一是制订“厚植家国情怀”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高校应以厚植家国情怀为纽带,完善“十大育人”总体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及保障机制,将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融入实践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等育人体系中;以培育家国情怀为主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施体系,将家国教育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各方面;以涵养家国情怀为载体,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量身定制实践教学方案,将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是设计“家国情怀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任务。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通识实践课、专业实践课等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在兼顾家国教育“根本目标、基本目标、专业目标”的同时,进一步确定其家国教育的主要功能定位和实施角度,形成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增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凝聚力、内驱力、影响力、辐射力[4]。

(二)营造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教育生态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家国情怀教育工作的协同力,推动形成全校重视、支持、参与的家国情怀教育工作良好局面。

一是构建“三轨同步”的实践教学空间格局。高校围绕湖湘文化、优良家风、专业实训、海外实践等典型基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地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场景的融合,形成家国情怀教育“三轨同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空间格局。将科研平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家国情怀的研究、宣传和体验[5];将教学实验中心与家庭生活的日常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中发挥独特作用;将培训基地与对口帮扶村等基层服务基地相结合,引导学生确立民生为先和国家为重的行为准则;将研究基地与海外实践基地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家的重大需求,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是搭建“一主体多形式”的实践教学运行载体。高校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以党建引领、自治管理、家校联动等多样化的实践运行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展自我教育,主动培养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托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学生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党建沙龙、国情党情社情调研等,在党旗的引领下孕育爱党爱国的情感共识;在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学生生活区等方向的岗位中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孕育责任担当意识;建立家校教育共同体和家校聯动机制,利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以弘扬优良家风和付诸生活实践孕育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发挥高校特色优势,针对当地群体特征需求,将服务联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群众的所盼所想紧密结合起来,以在关注国家和服务群众中孕育干事创业的勇敢劲头。

(三)落实高校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长效机制

高校加强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联动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及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实践教学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家国情怀教育的工作格局[6],确保学校和学院两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项、校内和校外两端等紧密配合,做到思想联通、人员联动、行动联手,不断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逐步建立一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优秀校友、合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实践教学队伍,在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引导的同时,激励教师围绕破解爱国教育重点难点问题的路径和方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理论研究、课程转化、引领示范、人文关怀等形式,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和实践教学中,教师以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领学生[7]。

三是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提升体系。逐步构建从立项、认证,到考核、激励,再到与分享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全程项目管理机制,全程认证学生实践时长、记录学生实践学分、查询学生实践效果,考核家国情怀培育目标的达成度[8];将家国教育纳入部门工作职责,把家国教育成效作为开展相关部门评估评价、评审评比的政治标准和重要指标,推动任务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2-03-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11/t20191113_407983.html.

[2]赵民胜,李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6):33-35.

[3]张蓓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73-75.

[4]宋春华,史慧华.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逻辑分析和模式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20(11):170-174.

[5]张茂芹,周刘波.家国情怀的教育逻辑与实践进路[J].历史教学问题,2020(4):148-150.

[6]張金秋.培育家国情怀要坚守学校教育的主阵地[J].中国教育学刊,2020(3):105.

[7]蔡扬波,徐承英.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25-129.

[8]赵志毅.家国情怀的结构及其教育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96-102.

Abstract: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devotion to family and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responsibility, a key foothold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inspire young peoples aspirations. The education of devotion to family and country in the new era presents the logical thinking of the remolding of educational values centered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un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ideas aimed at the simultaneous promotion of Five-dimen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forms by mean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he face of such dilemmas as the weak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attributes of devotion to family and country education and the vivid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e weak fit between the implicit value of the education and the explicit fun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weak goodness of fit between the practical logic of the educ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ractice mode, the specific path is put forward to perfect the system desig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uild the education ecology, and to implement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devotion to family and count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devotion to family and country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ive-dimens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