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时间:2024-05-04

杨西发,李 祥,程绎南

(河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的发展阶段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上好学”逐渐成为我国公民对现行教育的基本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中国要发展高质量教育,教育事业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颁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系统地描绘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伟大蓝图,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倡导高质量教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体系。从扩大规模、满足数量需求逐渐过渡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水平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和发展的必然。

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可用的人才。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将育人视为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强、自爱、自信的价值观和文化属性。同时,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更要提升教育质量的立体感和现实感,将教育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用教育提升国家凝聚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保障高质量教育的关键性因素,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始终处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地位。美国著名教育家肯·贝恩指出,大学教师应当是活跃的成就卓著的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2]。此外,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和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高校教师更应关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塑造其完善的人格,使之能够快速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潮。

一、大学教师应当是学者

做学问需要一丝不苟、反复推敲,要勤于耕耘、精益求精,大学教师应当成为这样的学者。大学教师应满腹经纶,乐在其中,把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作为一种乐趣,在自身的学科领域保持活跃。大学教学包括追求真理、紧跟前沿、创新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大学教师如果只是拿起教材照本宣科,则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学习的诉求。科学和技术始终在高速发展,而大学教材往往具有滞后的缺点,从苦心编撰到课堂使用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导致学生很难通过课本学习接触专业内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领域。这也使得学生在就业中的知识储备、眼界和思维较为陈旧和过时,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整合和讲授知识时,有责任在忠于大纲的基础上,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技术进展和不同的学术观点融入教学内容。

大学课本的知识具有抽象性、本质性、原理性等特点,学生需要在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本质,做到学以致用、创新发展。大学教师首先应当是满腹经纶的学者,在领域或学科内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能够整合知识,高度凝练知识,将其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还能够发展知识,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此外,还能够应用知识,将课本理论付诸生活和生产实践。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修正,做学问也讲究边“学”边“问”。区别于高中的“灌输式”教学和死记硬背,大学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身为教师和学者,需要有包容质疑的胸怀和探索真理的勇气[3]。

二、大学教师应当是科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教授、副教授应当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论文或者著作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4]这是对传统高校教师的新要求。大学教师如果同时还是科学家,便能够建立教学自信,同时获得丰富的教学素材。自己没有研究,只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课程讲得再好,也只是陈述和诠释他人的研究成果。自身对所在专业领域缺乏必要的贡献,难以做到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给学生高质量的引导和启迪。只有专注耕耘某个领域,才能准确把握知识的前景、前沿、问题和困难,才有可能培养出卓越的学生。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引领而非带领,旨在激发学生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并为之提供正确的方向和适时的引导。具备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大学教师必备的品质之一,应该鼓励大学教师做好科学研究,支撑自身教学事业的发展。课堂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快速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实践。教育现代化要求高校教育应当以经济增长为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这样的发展和需求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需要从纯粹的理论学习中走出来,更多地与生产实践接轨。如果大学教师能同时具备科学家素质和科研思维,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探索未知领域,还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大学教师应当是艺术家

大学教师还应当掌握教学的艺术,以提升其传道授业的效率和效果。除了必要的学术积淀,如何有效地将“我”的知识变成“你”的知识,考验的是教师的授课能力。一个学富五车的教师,如果教学能力欠缺,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授课效果。事实上,所谓的教学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甚至艺术。教学艺术是多元化的,各种方法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

(一)营造氛围——语言和肢体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乎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能力考核的核心指标之一。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授课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表达流畅、谈吐自如、咬字清楚、逻辑清晰;要求教师的语速适当,分清轻重缓急,语调高低起伏,使学生自然分辨哪些是所传达的重点内容。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能够脱离课本,谈吐流畅,还应该能将生硬的概念性词语转换成易于理解和表达的口语化陈述。我们向外界传递信息,绝大部分靠肢体动作等非语言行为所完成。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肢体语言的丰富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动作自然会使学生心态放松,十分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对于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都有着不小的裨益[5]。

(二)传递知识——PPT和板书的艺术

当前高等院校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展示抽象的理论知识,但课件制作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较好的软件操作技能,同时具有非常好的信息收集、甄别和整理能力。一个好的PPT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静态的知识动起来,让刻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和突出。对于复杂的图表、图形,使用PPT进行表达更为有效。在PPT上以二维或三维动画的方式进行演示,可以使一些原理和过程更加直观、具体。优秀的PPT需要考虑应该显示哪些内容,以什么方式显示,以及怎样显示才能突出重点。PPT的缺点是非线性阅读,对于复杂的公式,如果用PPT全部展示给学生,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全部吸收,而且,我们通常难以将当前的PPT页面与先前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关联,这也是PPT教学的弊端之一。因此,课堂教学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使用板书。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提示,好的板书陈列的是课程的重点和核心,可以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

(三)检验成果——提问和考核的艺术

师生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提问同样是教学艺术性的表现。提问分为探究式提问、质疑式提问、挑战式提问等多种表现形式,问题也会分为开放式和固定答案两种形式。提问可以用于回顾知识点、提示重点、加深理解、厘清易于混淆的概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等。好的提问不仅要放得出,还要收得回。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提示,对答案进行合理点评。对于好的、正确的要予以肯定,对于不足的要给予鼓励和补充。运用好提问技巧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亲密度和信任感,有利于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和质量的重要方式,具有导向、激励、示范、检查与监控的作用,是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评价制度的僵化,唯分数论与唯成绩论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考试方式仍以卷面考试为主,总结性评价仍占据主要地位,品德教育、身体素质与艺术素养等评价内容在考核实践中未得到充分关注。这些成为当前阻碍教育现代化任务全面完成的主要原因。教育现代化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育,应当鼓励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或考查,提高过程化考核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而非局限于用试卷成绩划分学生的优良。例如,以“项目教学法”或“案例分析法”进行授课和评价时,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或陈述观点,既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筛选,又能督促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产问题。

四、大学教师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参与者

大学生处在道德观念的塑造期,其价值观的确立决定了未来的社会形态走向。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之一,也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关键。明确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至关重要。立德树人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是智育和德育的协调统一。随着对“德”与“人”关系认知的不断加深,以及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的提升,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最高目标。教师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参与者和关键角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专业能力与合适的行为规范等。教师的素养往往包括“师德”和“师能”两方面的内容,且师德要优先于师能。除了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督促其全面进步。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下,教师不仅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科教学能力,更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鉴于分数导向的考核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技巧训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品德与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指导与价值观培育。一些学校在追求学业分数的导向下,缺少立德树人的教学创新,存在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方式滞后的现象,严重影响高校德育的成效。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必须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激励学生、打动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6]。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必须要求教师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其他教育资源相结合,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教学中注重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注重“教”与“育”的有机结合,满足现代教育的高质量要求,真正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下达了发展教育现代化和推行高质量教育的新任务,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除了当好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外,好的大学教师还应该是善于沟通的人、懂得管理的人、有爱的师长……要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宽容和爱包容学生的成长。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毕业生,致力于建设祖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突破困境、抓住先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