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职学校如何开展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育教学——以深圳市开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时间:2024-05-04

王美思,邱庆荣

(深圳开放大学 深圳市开放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修订版)中明确阐述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备同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近年来,中职学校快速扩招,迅猛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工业机器人专业应运而生。深圳市开放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开放职校”)作为一所拥有36年历史的老牌公立学校,设立专业十余个,容纳师生四千余人。成立以来,一直保持初心,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开创新型教学结构,率先提出了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发展对象的“中德双元制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双元制”),该教学模式响应国家号召,在粤港澳先行示范区起到了表率作用,为智能制造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

一、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在工业革命中的迅速崛起,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根据2019年中国电子学会的报道,工业机器人在机器人市场中占比高达66%,并持续增长。教育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通过对近几年各行业领域的人才数量进行分析,预测到2025年我国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将高达450万,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2]。2015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放弃其原有的王牌专业电子信息与技术,转型为工业机器人专业,成为全国首个开展该专业的中职院校。2019年,教育部积极响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修订时,新增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3]。同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推出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新职业,实现了专业与职业的对接。

(二)深圳市的主要代表学校

目前,深圳市只有3所公办院校和1所民办院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专业。

1.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内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一所中职学校,率先开展了工业机器人专业,也是目前市内本专业开展得最为成熟的一所中职学校。

2.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在机电工程系设有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联合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面向工业机器人的厂商和应用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3.深圳市奋达职业技术学校:4所院校中唯一的民办院校,采用“3年中专+3年大专”的连续培养机制,延长了本专业学习的时间,以期培养出更加成熟的应用型人才。

4.深圳市开放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深圳市中职学校的佼佼者,在探索创新领域从不示弱,2019年开设了工业机器人专业,并率先提出了以本专业学生为发展对象的中德“双元制”创新实验班,产学赛“三位一体”,注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定向输送人才。

(三)现存问题

现阶段,工业机器人专业在中职学校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观念比较保守,师资力量单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还不尽如人意;(2)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3)教学导向性不足,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4)教学脱离实际,就业形势严峻。

二、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育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突破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放职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完善教师队伍。响应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建议,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保持在60%以上。积极促进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聘用企业工程师为实训指导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提升实践技能。遵守人才引进策略,吸纳各类工程师,实现人力资源交互共享,为教育教学体系增添了新的活力。

2.构建培训制度。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见图1),开展线上线下的理论培训,规定教师每年参加的理论培训课程不得少于72个学时。同时,与知名企业合作,分学期分批次地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每个专业教师每2年至少累计实践176个小时,保证教学不落伍、不脱离实际。完善的监督机制与考核式的管理政策推进了培训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促进了教师团队的进步。

图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倡导终身学习。教务部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大型公开课,促进新老教师的交流学习和自我反思;平日里倡导“推门听课”,激活课堂的“原生态”;定期邀请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家开展主题讲座,以及运用互联网课堂获取世界各地的优质资源等。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营造教师的学习氛围,激发其内驱力。

(二)搭建塑造工业机器人技能型人才的教学体系

完善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保证后续教育工作稳定开展的前提,开放职校针对本专业的特点,面向全体中职学生,建立了一套课程体系。

一年级主修公共基础课和几门简单的专业课,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二年级主修专业实训课,提高其实践能力;三年级参加企业实习,体会专业课程的融合应用和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为走向社会做铺垫,如图2所示。该体系不仅帮助了学生从初中的文化课平滑地过渡到中职的专业课,而且能使其循序渐进地掌握各门课程,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学习中熟练应用。

图2 教学体系

(三)探索导师制教学理念

开放职校的教师推陈出新,积极探寻与时俱进的导师制教学理念,形成了新的教学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形式;着眼于学习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或某种技能。

1.以发展的眼光引导学生“独立行走”。在这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提升个人竞争力。(1)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具备极强的竞争力,还可以为终身学习做铺垫,成为后续学习和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增强学生的应变性。培养学生发现、整合、归纳、预测信息的能力,增强其应变性,随时适应社会的动态变革。(3)重视个人品质的培养。包括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组织领导、解决问题等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孵化”学生的新点子。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国家一直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4]。中职学生作为具备良好应用实践能力的年轻人,如果给以适当的引导,将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开放职校在校园内设立了“创业角”,聘请了专业的顾问老师,邀请往届创业的学生回校交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有想法的学生在顾问老师的指导下完善思路,撰写创业方案,提交给评审团评估;评审团综合各项因素给出评估分数和建议,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尝试可行性较强的创业方案。此外,学校正在打造“创业基地”和“孵化中心”,期望学生能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开辟新的突破口。

(四)实践是一座理论知识通往技能的“桥”

教育部明确规定,实践课程学时应至少占专业总学时的50%,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面对新型课程结构,开放职校从以下几个方面灵活性、个性化地开展实践教学[5]。

1.校内实践课程。(1)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实训设备。一年级的实践课程主要设置在校内,以实训室为主。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项目导向等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相对简单、安全系数较高的操作内容,会先让学生自主探索,依据教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再由教师纠正不规范操作,强调注意事项;而对于难度或者危险系数较高的任务,必须先由教师讲解原理,演示操作过程,强调安全事项后,学生才能练习。(2)引入虚拟软件。重视虚拟仿真在现实应用的不可或缺性。借助现代媒体设备,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变通性,鼓励学生自主操作,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3)组织技能比赛。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校内技能比赛,参加省级、国家级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鉴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当有的放矢进行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次教学。比如根据不同的难度等级分为自动驾驶小车、双足跳舞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上进心。

2.校外的实践课程。校外的实践课程主要设置在“双元制”工厂和企业,如表1所示。

表1 实践课程设

二年级上学期,安排学生到工厂参加两周的金工实习,初步了解钳工的基本操作,将工厂的主要工序转化为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比如制作一把小铁锤。二年级下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学习一个月的工业机器人实操,以任务为导向,通过成果和过程的双重考核给学生打分,并登记在期末成绩单。三年级时,组织学生到“双元制”企业实习,通过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三个阶段的阶梯式培养,学生逐步具备综合上岗的技能。实习阶段,学生必须参与实际劳动,最终开具累计工作时长不少于六个月的实习证明,连同企业评价表作为三年级实习成绩的依据。实习期间,学生定期返校汇报进展,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经验和教训。

(五)明确考核机制,多元化教学评价

遵循本专业“重理论,更重实践”的学科特点,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形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检验。教学评价时遵循多元并举、校企一体化的评价原则,制订详细的评价标准,包括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企业评价等,如表2所示。

表2 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

(六)“双元制”联合培养,订单式教育教学

工业机器人技术支持、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岗位的需求量大,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是该专业学生求职时的主要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避免企业再次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产教联合培养”模式悄然兴起[6]。不管是德国“双元制”,还是美国“合作制”,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国情适当调整,开创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模式[7]。

开放职校在考察了深圳市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后,经过相关部门的逐项考察、慎重挑选,于2019年9月与龙岗区职训中心、深圳爱华国际教育科技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德国手工业协会共同创建了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发展对象的“中德双元制创新实验班”。开班以来,以极具吸引力的中德联合培养模式,每年都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学生争相报考,目前已累计招生200余人。在德国特酷电子、库卡、博世、舍弗勒、西门子等制造领域龙头企业的加持下,秉持着“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勇于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走在了职业院校的发展前列。

开放职校在“双元制”教学中,开创了工业机器人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接轨国际、产学赛“三位一体”。以校内的专业教学为基础,以德国的企业实训为载体,双教学主体、双培养模式和双评价体系,定向培养学生,对接国际化轨道;产学赛“三位一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全方位、多途径为智能制造领域输送了高技能人才,有效缓解了中职学生就业难和机器人专业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突破口,培养国际化学生,定向输送人才。不仅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打造了国际合作品牌,更是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就业用人平台,服务于社会。

三、展望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未来

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1.3万所中职院校和教育机构,在校生多达两千万。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作用,为制造业一线工作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是解决技能人才缺口的主要途径之一。遵循《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文件的指导方向,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在未来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几个主要趋势。

(一)扩大规模

国家应当颁布相应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开展该专业,对已经开展的学校设置激励政策,鼓励其扩大招生规模,做大做强;建立“先行示范中职院校”,先发展带动后发展,争取2030年该专业达到80%的普及率。

(二)提高质量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薪资水平是衡量一所中职学校的重要指标,专业的扩招必须符合学校现状,在保证学生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同时,采取“严出”的考核理念,明确考核机制,教学评价多元化,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申请项目资金,建设更加完善的实训基地,依据学生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层次化、模块化教学。

(四)加强合作,服务社会

开创多领域合作的新模式,推动资源共享,中职学生“走出去”,服务于社会需求;鼓励合作办学模式,职业院校之间的学生可以申请交换学习,打造粤港澳职业教育“大学区”交流平台。

现阶段是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针对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需要和技术的变革走向,中职学校要关注时事动态,与时俱进,随时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地区生产的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