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对“金课”建设的引领助推作用——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

时间:2024-05-04

王 茜,袁伯园,杨 永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理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0)

一、“金课”建设和课程思政的背景

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1]。要把课程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同年,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明确了“金课”建设的要求,阐述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2],也再次强调了“金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3]。同时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上述文件都强调了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一线教师在课程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为例,阐述一流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渗透思政元素达到“金课”的标准。

二、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数学课程,不仅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保障,还是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和工具,在许多学科领域里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课程本身具备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这些特性与“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不谋而合。但“高等数学”的课程教学并没有达到“金课”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2022年2月,全国高教处长会议指出要加快完善“四新”建设。“四新”建设的基本特征即是融合和创新。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进行单纯的知识传递,注重定义理解、定理证明和计算等,课堂教学缺少教师对学生逻辑的锻炼、对数学思想的引导、对数学知识在专业领域应用的指导,教师缺少学科思维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的意识,数学课与专业课脱节,与实践应用脱节,忽视了能力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数学作为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作为“四新”建设中重要信息化手段的基础认识不足。再加上课程知识难度较大、内容繁杂,课堂教学没有理论切磋,也缺少情感互动,氛围呆板,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创新动力,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畏难情绪严重

文献[4]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视角下“金课”特征的现实期待呈现“知而不愿”的现象[4]。大学生课堂外的时间虽然充足,但大一学生初入校园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加上自律性弱,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个问题上,缺少教师的严格要求和积极引导,课后学习效率较低,学生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知识系统的理解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此外,“高等数学”课程的抽象性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最终放弃的念头。

(三)多元化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大力加强本科课程过程化考核是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高等数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多是期末考试定乾坤。平时成绩考核标准主要依赖课堂出勤率、课后作业及期中测验。这种固化的考核形式,使部分学生出现应付作业、应付课堂的情况,期末前一个月再开始学习,导致学不会、学不牢、学不精,大量时间花费在计算练习上,忽略内在逻辑联系,学得苦,还难及格。

三、“金课”标准下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如何转变学生受当下社会浮躁风气所影响而产生的功利思想,切实达到育人的目的,需要方方面面融入思政元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加强价值引领的作用

“高等数学”作为高校数学教育最重要的通识课之一,所承载的科学精神可以与课程思政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有机融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因此,“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要积极进行德育与智育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盐在水般融入“高等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树立正确的信念、自信和自强的精神,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科技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以及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形成用当代中国成就鼓舞学生自信、用伟大复兴需要激励学生担当、用学校名师实际感动学生心灵、用高深学问探索增强学生本领的教学规范。

(二)借助数学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融入文化元素,强化数学教育思想性目标,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第一,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数学史的介绍。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通过介绍数学知识的由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借助微积分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的抽象过程,更清晰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鼓励学生在充分了解数学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微积分学概念的本质。此外,介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二,讲述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为学生树立精神领袖。数学精神是数学文化的灵魂[5],通过倡导数学家的数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第三,强调数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总书记曾强调:“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6]这样才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而高等数学知识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比如,其中“极限”的思想揭示了以静代动、以直代曲、以近似代精确、以有限代无限的特殊关系,反映了事物运动过程与结果之间“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7]。再比如,定积分的定义运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哲学思想,正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这其中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特殊与一般、运动与静止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借助数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矛盾统一体相互作用而不断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强调,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三)融合专业特质,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

“高等数学”教学要与学科专业结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专业之间的联系。“高等数学”是高校理、工、经、管、文、法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不同的专业方向针对数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及知识目标是不同的。一方面,在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分析时,结合专业特点和特殊需求,把专业相关知识和数学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优化调整“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将典型人物、科学进展、重大事件和时政热点融入教学,把数学知识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相结合。比如面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讲解微分方程应用时,可将学生平时实验的问题和数据编入案例中;面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讲多元函数微分时,将酒店火灾成因设为因变量,发生火灾设为自变量,用偏导数表示火灾成因对发生火灾的影响大小。用数学思想和方式解决专业问题,强调数学能够为其进行决策时提供有力依据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积极开展数学建模竞赛第二课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数学建模是沟通现实世界和数学科学之间的桥梁,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2022年2月,在全国高教处长会议上,吴岩司长强调要对“四新”建设深入推进,而数学建模的引入是实现跨学科多专业融合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与数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智慧农业等多种学科的交叉问题,促进“四新”的建设。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章节的知识重点增加相对应的数学建模内容,强调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数学思维的建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建模思想,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模型检验和模型讨论”的建模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第二课堂,培训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强化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引入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意识,提高学生面对复杂事物的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8]。

(五)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金课”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改革上。“高等数学”教学是一项繁重又艰巨的教学任务,教师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形,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并完成学习目标。其中,BOPPPS模式是强调教学互动和反馈的教学过程设计[9],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良好理念。基于学习通平台BOPPPS模式,结合“有效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第一步是引入,通过数学史的介绍,创设情境,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介绍“高等数学”于本专业的作用及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第二步,教师介绍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并将其提前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并给出考核方式,这一步是目标环节。考核方式中的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互动、PBL、线上测验和总结六部分组成,多样的过程化考核方式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三步是前测,上课前在学习通发布问卷调查,并要求学生课后在讨论板块留言,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目标完成度的自我评价,作为下次课的前测部分。第四步是参与式学习,教师可将本节知识点分块进行讲解,每完成一个知识点讲解即发布随堂练习任务,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完成后将结果上传至学习通,之后通过投屏对学生练习进行展示和讲解,教师引导学生给出总结,巩固知识点,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的循环。在本教学环节中,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学习和采用“有效教学”理念中的同伴教学法,同时在展示评价环节及时检测教学效果,也就是后测环节。后测作为第五步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效果的评估,除期末考试外,每个阶段的测验均在学习通上开展,以便后台统计。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目标更易实现。最后一步总结是指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中的总结和每次课开始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

上述五个方面的改革路径探索了课程思政与“金课”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知识、思想、能力三方面实现了“金课”标准下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高等数学”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塑“金师”,终极目标是要在“金课”的标准下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灵活数学逻辑、崇高社会理想的“金生”。本文从五个方面探索研究了课程思政对“高等数学”“金课”建设的引领助推作用。课程思政的融入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相结合,为培养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思想保证,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遵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