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区块链的校企、院(所)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研究

时间:2024-05-04

张立涛 闫秀霞 刘婷婷

[摘 要] 借鉴区块链的诸多优势,构建包含教育资源管理、学生成长历程、资源认证、智能合约以及数据区块等五大模块,基于区块链系统运作模式的校企院(所)协同育人体系框架,并从多主体参与的开放性、教育资源应用的共享性、信息评价和追踪的互信性和系统运作的自组织性等方面阐述了协同育人体系的实现机制,最终形成开放、共享、互信、共赢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实现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实现协同育人的高校教育体系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

[关键词] 区块链;协同育人;创新机制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山东教育厅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基于区块链的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M2018X225);2018年度山东教育厅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库”(SDYAL18070);2020年度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实践”(JX20200158)

[作者简介] 张立涛(1971—),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与智能决策研究;闫秀霞(1967—),女,陕西白水人,博士,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刘婷婷(1981—),女,山东德州人,硕士,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7-0083-04    [收稿日期] 2021-07-11

一、引言

在新经济发展格局和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协作。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实际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早已明确提出了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教育部也从2014年开始启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截至目前,已批准1000多所本科院校与近千家企业立项了近5万个合作项目,支持经费超过100亿元,为高校的多主体协同育人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在该项目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2014年之后,对于协同育人的研究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从面向对象来看,有单纯面向课程的[1]、面向专业的[2]、面向学校和行业的[3];从协同主体层面看,有基于校企合作的[4]、基于产学研合作的[5]、基于校院合作的以及基于政校企合作的[6];从协同育人模式[7]和实施路径[8]来看,更是多种多样。

现阶段高校实施协同育人,如何建立协同方的互任机制、增强协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的模式和运作机制、合理进行协同育人效果评价与追踪,在充分考虑协同方利益诉求、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借鉴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约(共识机制)、加密机制、分布式数据存储、可追溯性等特征,以及在高校教育[9]和协同育人[ 10 ]等方面的应用,提出基于区块链的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旨在通过搭建统一的协作平台,建立平等、互任、互利的协作机制,创设有效的监管机制,保证协同效益,实现多主体协同共赢的目标。

二、基于区块链的校企院(所)协同育人体系架构设计

区块链技术以其创建价值互联网的特性,已经在金融、物流、商贸、认证等行业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但达成了以下共识:对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成绩评价、成长轨迹等全程化的全面、透明、长期、可信地记录是区块链用于教育教学的最大利用价值。基于此,本文整合校、企、院(所)教育资源,贯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创新培养过程,利用区块链的诸多特性,建立多节点平等、互任、互利的协作机制和共识机制,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协同育人体系架构。

该架构共包含五大模块,其基本结构、内涵及功能为以下几点。

1.教育资源管理模块。以分布式存储方式记录学校、企业和院(所)等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具备去中心化的功能,如各主体提供的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科研成果报告等学习资源,供学生调用和使用。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学校、企业、院(所)各自的信息资源平台,为其他模块用户提供相应的接口即可。

2.学生成长历程管理模块。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记录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课程成绩、学习轨迹、实习实训、科技竞赛、团体活动、遵纪守法等评价及记录。可以在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學平台中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由相应的专业教师对相应信息进行评价、更新和监管,系统自动汇总分析,学生可随时查询个人的成长记录信息。

3.资源认证模块。采用一定的加密机制,对教育资源管理模块和学生成长历程模块的相关主体信息、资源状态、学生状态等数据的变化进行认证和更新,一方面保证各类资源的质量和时效性;另一方面,防止信息的伪造和篡改,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类信息采用版本号管理模式,保证相应模块中的信息均为最新数据。一般应该有各高校的教务部门或专业负责人对各类教育资源的质量及其更新进行评审和认证。

4.智能合约模块。该模块是整个协同育人体系的核心。首先,以合约的形式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对教育资源的查询、调用和使用(如选课)情况。如学生选修企业实习实训项目,从选修开始即生成合约,学生选修完成后,资源提供方判定成绩,合约完成,并自动生成数据区块,记录学生对资源的使用过程,写入到数据区块模块中,一旦写入,将不可更改。其次,将学生成绩和评价写入到学生成长历程模块,供学生调用和查看。将资源的使用情况(如选修人数、专业分布、资源评价、学生成绩分布等)记录到教育资源管理模块,供管理者对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果进行监督。可以采取以积分为代币的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易,如某类资源可以限定学生选用资格,只有达到一定积分的学生才可以选修,选修完成后,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增加积分,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减少积分,既能保证优质资源让渡给优秀学生选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数据区块模块。将相关主体的资源和数据信息、智能合约的生成过程、合约执行过程和评价结果等,利用区块链数据区块的构建机理,生成相应的版本号、时间戳、随机数等信息写入区块头,相关信息内容及其Hash运算得到的Merkle树写入区块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区块,生成相应的Hash值,链入区块链,并以分布式方式进行存储,供各主体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和调用,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

三、基于区块链的校企院(所)协同育人体系运作机制及实现目标

在以上各功能模块设计的基础上,借助区块链的诸多有益特性,设计协同育人体系的运作机制,以促进各参与主体之间互动协调,形成开放、共享、互信、自组织的校企院(所)协同育人新模式,达到协作共赢的目标,主要的运行机制及目标达成如下。

(一)开放式多主体参与机制

该体系将对所有参与主体开放,经过一定的安全和符合性认证即可加入体系中,既保证了资源的广泛性,又能增强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实际上,作为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大学生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业和院(所)的广泛参与,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更能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优先发现和选拔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提供资源的同时也会获得一定的资源。因此,开放式协同育人机制的设计,是实现该体系运作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目标的基础。比如,某企业想加入该体系,不管是被邀请还是主动加入,首先需要提供能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实训项目等,所提供的资源信息(含资源的更新信息)经过适当的编码后写入教育资源管理模块,经资源认证模块认证合格后,即可供学生进行查询和调用,也是加入协同育人体系的开始。在后期的运作过程中,企业可逐步实现多方协作、选人用人的目标。

(二)共享式资源应用机制

所有教育资源信息、学生成长信息、学生选用资源的合约信息等均按照区块链的机制记录到相应的模块中,形成基础数据资源库,所有合法用户(学生或协同育人单位)均可根据事先分配的权限调用、查询、更新相关的记录和资源信息,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学生与资源的匹配信息、学生学习和成长历程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利用。对高校来说,丰富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更加完备的资源保障;对企业、院(所)来说,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可以为自己员工知识、能力水平的提升提供资源支持,透明的大学生成长历程信息能为自己选拔后备人才提供合理决策的依据,甚至可以将高校的科研资源转化为自己攻坚克难的利器;对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大量的社会资源,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训练,利于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提前做出奋斗目标的选择,既有利于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又能促进整个社会就业质量的提高。

(三)互信式评价与追踪机制

利用区块链的形成机制,所有教育资源和合约信息均按照时间戳、特定加密机制和认证机制形成数据区块,并根据区块的生成时间顺序链入区块链,按照分布式存储原理进行存储,保证了资源和合约信息的真实性、可信性和可得性。一方面,对各类教育资源的管理,无论是新提供的资源还是资源的更新,均需通过认证模块中相关主体的检查和评审后,才能写入数据区块,一旦入链将不可更改,并实现全程可追溯,既保证了教育资源的质量,又能回溯资源的更新和升级历程。另一方面,对学生选用资源、建立合约、合约执行、结果评价等过程信息也以同样的机制写入区块链,便于对学生学习和成长历程的追踪。

(四)自组织式系统运作机制

该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在运作过程中,各模块之间自动触发。首先,学校、企业、院(所)的各类教育资源和学生的成长历程信息,提交到资源认证模块后,以自动弹出界面的方式提醒认证主管进行认证,认证结果写入数据区块。其次,运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机制,实现学生成长记录生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如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和学分要求,在教育资源管理模块中进行自主选修相关课程,形成合约,学习课程中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计分点(可采用积分代币机制),达到课程学习要求后,该课程自动结束,学生的成绩将自动记录到数据区块模块,供相关用户查询。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成长记录信息的某项指标达不到培养方案要求,资源认证中心将会对该学生发出自动预警或警告信息,提醒和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操作,起到监督和监控的作用。

四、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总体上看,以上体系设计及其运行机制很好地保证了学生、高校、企业、院(所)等主体的平等、互助、互信、去中心化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了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性和适用性,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是一种多赢的创新模式。

对高校来说,一方面能很好地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到高校的育人环节,丰富育人资源、节省育人成本,且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高校的育人质量;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记录真实、清晰、准确,使高校能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在校状况,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对企业和院(所)来说,能根据自身需求组织和提供教育资源,培养和选拔所需要的人才,既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有利于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优化。对大学生来说,开放、共享、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性和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克服许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容易陷入迷茫的困境;清晰透明的学习成长历程记录也能很好地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成长。

目前,该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正在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进行试点工作,碰到的困难和障碍主要是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度和应用成本,以及相关教育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现正在采取线下运行方式实施,初步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竞,蒲明辉,卢煜海,等.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111-112.

[2]刘辉,孙世梅,张智超.新工科视域下“政校院企”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建筑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0(7):147-149.

[3]王香兰,晋颖,付正,等.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9):24-26.

[4]王志,王希普,郝丽.强化校企互动发展 创新协同育人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8(7):56-58.

[5]徐平,孙雨婕.产学研协同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模式与路径研究[J].学理论,2019(11):138-140.

[6]张丹.探索产业集群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以建设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8):266-267.

[7]马玉泉,刘雅俊,刘荣昌,等.应用型大学新工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與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2):254-255+257.

[8]于金翠,房洪杰,乔仁洁.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发展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50-51.

[9]许涛.区块链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108-114.

[10]魏洁云,赵节昌,贾军.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之路——以“区块链技术”为契机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0(5):69-7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