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育视野中范仲淹新儒学教育观与应用型高校文化建设摭谈

时间:2024-05-04

[摘 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是文化自信建设领域的重要理论研究和实践课题。以范仲淹新儒学教育观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代表的高校文化建设及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现实观照。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短板和文化建设之困,秉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范氏新儒学教育观提出要建立师生主体自信观、“变与常”对立统一的文化建设观、明体达用观等维度,为创新高校德育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 德育;范仲淹新儒学教育观;应用型高校;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范仲淹新儒学教育观与高校传统文化协同创新机制研究”(2018SJA2246);2019年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党建研究课题项目“新时代高校党建文化育人机制研究——基于党建文化育人生态系统的视角”(苏大文正委办〔2020〕1号);2020年度苏州市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教育管理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党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分野与融合研究——基于意识形态工作视角”(20WZJG0035)

[作者简介] 杨 帅(1985—),男,安徽蚌埠人,硕士,苏州城市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助理,助理研究员,专职组织员,主要从事高校党政管理、传统文化传播、高校品牌化战略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042-04    [收稿日期] 2021-06-30

***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1]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高校德育文化内涵是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德育文化积淀,代表着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能够生成氛围、熏陶心灵的东西。它兼有对内凝聚与对外宣传的职能,最终将学院内部学生、教师、专业、服务四者紧密相连,获得外部认可尊重,取得良好效益的观念和准则。代表宋代新儒学道德理想的范仲淹新儒学教育观,既蕴含了个体践履道德修养的使命职责,又指明了追求完美育人理想的途径方法,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德育理念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一、范仲淹新儒学教育观与应用型高校德育文化建设概况

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国内很多高校已经结合自身实际,开始在复兴传统文化充实德育资源工程上深耕细植,不断发展践行,努力创新超越。

(一)范仲淹的生平与功绩

范仲淹,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首倡儒学复兴,是立“宋学精神第一人”,一生“行求无愧于圣贤,学行有济于天下”,对桑梓地后世的思想、学风、文风以及教化都有极大的影响。

(二)以宋学为代表的新儒学的勃兴

宋代儒学,又称新儒学、道学或理学,理学是在宋代发展了的儒学。范仲淹作为北宋大儒,倡导并参与了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旨在弘扬儒家“有为”“致用”精神,并终其一生为之奋斗不息。为重振儒家义理和儒学复兴,他研习儒家经典,践行忠义、孝悌和民本思想,开一代士风和学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觉自省精神与崇高价值追求,正是基于儒家道统“家国同构”思想所提出的。

(三)范仲淹新儒学教育观的基本意蕴

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正处于宋王朝由强盛到衰败的转折点上。作为封建士大夫的范仲淹认为,诸多弊政的核心是吏治腐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想要重现国富民强、社会安定的政局,必须实现“内圣外王”的教育理想,这也是作为儒家士大夫阶层的范仲淹所提出新儒学教育观的宗旨所在,能够敦之以《诗》《书》《礼》《乐》,辨之以文、行、忠、信[2]。这种观念包含教育目的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倡经世济用的育人理念,改革学风、文风、士风以及科举制度等,重视德育的养成,重视武学、武举而以育将才,重视师资与尊重师长。以上诸方面构成范仲淹新儒学教育观的主体,继承了先秦以来儒家教育的思想体系,又结合北宋王朝社会现实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文化建设概况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灵魂。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高校自身特质,聚合德育资源,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亟待梳理总结的问题之一。譬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始终坚持以陈嘉庚先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嘉庚精神”为思想指引,使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进取、努力开拓、追求至善至美成为师生的一致追求。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创立伊始,便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中寻微探幽,提倡和弘扬“文者文章,正者道德”的文正精神,并于校内兴建了校史陈列馆、范仲淹史料陈列馆、文正艺术馆,构建起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的“三馆鼎力”之势。师生与社会大众浸润其中,可体味传统之道与时代之道的融合。

二、范仲淹新儒学教育观与应用型高校德育文化建设的融合基础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文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近些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型办学产物,在规模上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在深层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却存在很多不如意。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經过20多年的发展和文化沉淀,已初步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德育建设体系。但随着社会开放性和个性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遭遇挑战,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社会发展历史及国家文化知识持片段式了解,在文化认同、传播、消费等实践中存在焦虑现象,“过度娱乐化”“趣味自私化”等文化消费主义心态导致与主流价值取向相疏离。同时,在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在科技发明、文学艺术创作、主流话语发展以及相应的理论思维、生活体悟能力等方面略显不足,从而造成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各种失范文化现象,影响文化自信的生成与传承发展[3]。

(二)范氏教育观与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丰富多元,意蕴深广,可最哲学、最智慧地洞达人的心灵,集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三者为一体,对提升高校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和软实力具有独特优势。范仲淹主张通过走经世济用的道路来培养人才,将学与用相结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升级、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立校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抓住机遇,深挖校内潜在的名人、校史等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氛围、文化教育以及师生文化心理建设,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效应和社会效应。

(三)范氏教育观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孟子》有言:“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范仲淹的新儒学思想受其影响,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充满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这些理念在高校德育文化建设的认同性目标、道德性目标、实践性目标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是高校德育工作中“明事理、重人伦”的内化呈现。

三、范仲淹新儒学教育观与应用型高校德育文化建设的融合方式

(一)高校师生的主体自信是德育文化立校的根本

民族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个人的主体自信。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师生主体自信的重要根基,其内涵不只是“孔孟老庄”、墨子、韩非子,以及数学各方面,还要以中华文明为主吸收外来文化,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范仲淹总结历史经验,托古改制认为:三代圣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使其服礼乐之风,乐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蕴致君之方,然后命之以官,授之以政,济济多士,咸有一德。列于朝外则有制礼作乐之盛;布于野外则有移风易俗之善。(摘自《全集·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一“崇”一“立”一“聚”,三者陈陈相因,崇学校,崇的是慎选举、敦教育的主张;立师资,立的是教育主客体立德、立功、立言的至高文化人格;聚群才,聚的是能救民于弊的志士仁人。新儒学思想的启示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要求,而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内需驱动。这种自觉与自省力是当今高校必须坚持的文化方向和思想阵地。

教师的行为举止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应把德育和智育视作相互交融的统一体,授课时将所授学科递延传承和研究探索的艰难历程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二)“变与常”的内在逻辑是德育文化立校的精髓

“变常”思想是范仲淹精研《易》学的产物。范仲淹在《穷神知化赋》中认为:“惟神也感而遂通,惟化也变在其中。究明神而未昧,知至化而无穷。”其观点表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天、地、人)均处于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高校管理者需要探求德育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了解高校德育工作发展运动变化过程的原因、趋向,找到矛盾主客体并提升政治站位,积极化解矛盾,主动改造德育工作现状。因此,“变道”与“常道”逻辑观时刻提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注重文化立校,探究传统文化如何着眼时代化,融入社会生活,掌握现实的、面向未来的“新一代”,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活起来”。

(三)明体达用观是德育文化立校的正向衔接

通经致用、经世致用思想是范仲淹思想的一大实践特色。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度阐释了宋儒所追求的至高人格,也在精神层面为“明体达用”“爱国立身”提出从价值观到方法论的概括。任何优秀文化观念都不该是“一堆故纸”,应当在青年一代的传承中得以延续。明体达用之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正德、利用、厚生”的核心价值正向联通,与当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出一辙。新儒学中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理念与当前高等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是善性相通、正向衔接的。

四、范仲淹新儒学教育观与应用型高校文化建设的德育实践

(一)建构和完善高校德育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要求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多层次和系统性。范仲淹新儒学思想的基本价值理念始终关注现实人生和社会,立足改造现实世界,实现天下大治,体现出一种经世致用的理性精神。以高校师生充分的文化自信为基础,将頂层设计视为新儒学教育思想宏阔理念的制度性形式呈现,如工匠精神、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精神,都可以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制度建设的软性资源和精神储备。同时,立足制度文化创新,着力形成人性化的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尽其才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激发学生潜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规范学生举止言行的制度,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和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在制度安排上为建立良好院风、师风、学风提供有效引导和保障。

(二)建构和完善高校德育文化建设的特色管理服务育人体系

建构和完善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管理服务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管理育人的实践活动中。高校中,任课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学校管理、服务人员的一言一行,对广大学生亦有示范和教育作用。让“尊师重教”“以人为本”“仁爱”“诚信”“忠恕”“敬业”等中华优秀道德理念在管理服务工作中得到生动体现,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可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和引导,努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4]。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和“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馆所管理和运维,参与有关范仲淹、范成大、申时行、沈子丞等人的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东爱西送”贵州支教等一系列献爱心活动,弘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举措有利于大学生在实际践行中更深地理解范仲淹新儒学的精神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成为“文者文章、正者道德”精神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自觉践行者。

(三)建构和完善高校德育文化育人场域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表明,高等教育的诸多要素都共同作用于高校德育文化建设场域环境。范仲淹谥号“文正”,蕴含着“教书以致青年学生美好文章,育人而使青年学生端正美德”的寓意。高校要紧密围绕文化做“文章”,在学风校风建设基础上,进行学科竞赛、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打造高质量的文创产品。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拓宽专项联合和产教融合领域,同时依托“互联网+”作为宣传载体,形成“宣傳治学文化精神、倡导治学文化行为、强调治学文化行动”的良好氛围,体现德育软实力建设成效,把仲淹精神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实践文化四者有机融合,有效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文化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5]。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高校德育文化建设与传承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继承新儒学中立德树人和“为国储才”的育人理念,将范氏新儒学教育思想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乃至全体高等学校文化自信建设的一整套文化范式,并身体力行。全体师生还应自觉地站在教育时代前沿,关注整个教育文化现状、问题与走向,敏锐地觉察到社会进程中崭露出来的富于积极和进步意义的文化潮头,经过吸收再造,应用到文化素质和德育实践中,使高校真正成为国家的智力源泉和执政“智库”。

参考文献

[1]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7)[2021-06-25].http://fms.news.cn/swf/2016_qmtt/5_17_2016_zsk/index.html.

[2][宋]范仲淹撰/范仲淹全集[M].李勇先,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0.

[3]许筱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及涵育路径[J].教育评论,2017(9):104-108.

[4]沈壮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4):10-13.

[5]杨帅.内化与塑成:范仲淹治学兴学思想的当代审视——以独立学院文化软实力建设为视角[J].唯实,2017(1):37-39.

On Fan Zhongyans Neo Confucianism Education View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

YANG Shuai

(Suzhou City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104,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topic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onstruc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presented by Fan Zhongyans Neo Confucianism education concept contains rich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care fo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presented by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dhering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inheriting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ans new Confucianism education concept proposes to establish a main self-confidence view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 cultural construction vie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change and normality, a concept of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all of which provid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the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Fan Zhongyans view of Neo Confucianism education;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cultural constructio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