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路径探讨

时间:2024-05-04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的主要路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主体教育理念,遵循大学生爱国情怀的教育规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改革需要确立明晰的三维一体化教学目标,整合精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创新灵活的虚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构建教考學一体化学习评价体系。

[关键词] 爱国情怀;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山东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ZYSZ2019012)

[作者简介] 贾国燕(1977—),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3-0164-04    [收稿日期] 2021-04-28

2020年9月,***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十四五”时期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意义深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的主渠道。

一、一体化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是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的必经之路

(一)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力军。爱国情怀是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动力源泉和强力支撑。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爱国情怀培育工作不断推进,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网络普及化的浪潮中,不良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和大局意识,严重减弱了大学生承担历史重任的动力。在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切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时代的要求。

(二)培育爱国情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持久延续、丰富多彩的基础。马克思预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近年来,教育的总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共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包括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等。荀子曾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3]。可见,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义”,即道德意识。道德的核心价值是责任与义务,而爱国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是一种责任,属于道德范畴。可见,培育爱国情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的必经之途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的主阵地。当前,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纵向衔接不足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科目存在横向贯通不够的问题,部分学生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重复,理论与现实脱节,学习获得感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爱国情怀培育中的作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确定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所谓一体化,是指使各自独立运作的个体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整体[4]。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就是指将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同一学段的不同思想政治科目,在共同的教育总目标的引领下,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实现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协同育人,最终实现培育“全人”的目标。从广义上讲,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包括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还包括高等院校各门思想政治科目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学包含教学目标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学习评价体系及师资建设体系等。每一项内容都具有完整的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最终形成有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体系。从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的视角来看,高校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爱国情怀教育现状及中小学爱国教育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一体化改革。

二、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路径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

为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一)确立明晰的三维一体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不仅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目标、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而且就某一教学专题而言,还要设定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以及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涉及该专题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某一专题教育的各学段教学侧重点有异,但又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教学目标体系。

首先,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目标。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目标明确为: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也就是说,无论哪一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始终围绕“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不断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其次,关于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按照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规划,每一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就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而言,《方案》明确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认同,增强大学生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理性自觉。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是《方案》中明确的内容,与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同向而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

再次,关于专题教育具体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各科目都蕴含培育爱国情怀的内容。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力合作,在课程总目标的指引下,构建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且明晰具体的爱国情怀培育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教师要依据总目标、学段目标、课程特点,构建包括知识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能力与行为目标在内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爱国情怀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在知识方面,侧重于道德层面“为什么要爱国”的理论阐释;在情感方面,侧重于基于美德和义务伦理的宽广胸襟和社会担当精神的引导;在能力与行为目标方面,侧重于基于社会现象的社会观察、理性判断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自觉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爱国情怀培育目标与中小学相衔接,最终指向培养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全面发展的人,为该课程爱国情怀培育的教学活动明确方向。

(二)整合精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

一体化教学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大中小学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还要注重某一学段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及教学内容的精准性。2021年3月,***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6]。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在明确不同学段同一教学主题的层次性和梯度性的基础上,将某一学段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落实到实际行动的过程。大学生在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思维略带片面,情绪容易波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認知特点,挖掘思想政治理论深度,通过透彻的学理性讲解,使学生从知识的层面把握爱国的内涵和意义,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爱国思想和爱国主义,再通过相关实践活动,使他们的爱国之情建立在理性认知和思想认同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从自发的爱国之情向自觉的爱国之行的转变。

另外,对教学内容进行理实一体化改革要注重精准性。当前,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使用的全国统编教材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但却难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引导。基于此,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精选培育爱国情怀的教学内容,构建精准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具体实践的融合,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结合,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还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以明晰的爱国情怀培育的教学目标为指引,以统编教材内容为依托,本着全面、系统、准确的原则,收集梳理融入“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资源、疫情防控内容和具有专业特色的爱国情怀培育辅助教学材料,厚积一体化教学的共享资源。凝练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内容的精准化和真实性、案例内容的生活化和专业性,形成纵向递进、横向贯通、理实一体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穿插情景展示,引导学生就现实生活进行思考、讨论,体悟爱国的价值。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爱国主题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思政+艺术”爱国抗疫实践活动等,并利用学校媒体展示学生的优秀实践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三)创新灵活的虚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完美结合,办好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推动高校校园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基于此,在主体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秉持“学生中心,有效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潜能,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路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7]。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要充分利用“思政大课堂”,寻求新型培育载体,而且要构建灵活的虚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体系,实现网络虚拟教学手段和线下实体教学方式的灵活结合,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互补优势,强化教学效果。在线下教学中,可以借助虚拟媒介,进行情景重现、角色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性反馈,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在宽容的环境中逐步培育爱国情怀。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在理论教学环节中,课前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课前预习或投票题目,了解学生对爱国的认知程度及爱国情怀状况,并引导学生将相关困惑留言;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使用通俗的语言有针对性地精讲爱国理论,并穿插视频或借助3D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情景重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并及时通过平台记录学生发言情况,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课后在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课后检测和讨论话题,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并引导学生,提升思想引领的可及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整合本土资源,与党团活动、劳动教育等相融合,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爱国主题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灵活的虚实一体化教学方式集理论说服、思想领悟、情感共鸣、行动践行为一体,打破时空限制,搭建沟通桥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收获感。

(四)构建立体的教考学一体化学习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检查、分析的环节,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和助推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效果。学生的学习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的效果。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明确提出,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以此为导向,与一体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适应,教师要遵循学生主体性、过程管理、全面评价的原则,构建综合立体的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并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教师将学习评价体系设置为三个子体系:课堂参与评价体系、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和综合学习评价体系。其中,课堂参与评价,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预设计分项目、计分规则和相应分值,以便于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活动评价,根据实践内容设置同学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及第三方评价等,分别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投票、教师线下批阅、第三方反馈等方式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综合学习评价,教师要根据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制作包含主客观各类题型的网络题库,然后学生通过机考完成随机组卷的考试。三部分成绩按比例折合,形成学生的学习评价成绩。教考学一体化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过程与结果的全方位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及课程考核模式的单一化等问题。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管理成绩,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意志与爱国行动的统一。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工程推进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涵养自身爱国情怀的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主体教育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切实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并成长为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16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538.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22)[2021-04-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

1_508361.html.

[6]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7]王红梅.主体教育理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探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20(196):101.

Discussion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Patriotism of College Students: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JIA Guo-ya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Shandong 250355,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s the main way to cultivate the patriotism of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holding the main education concepts, follow the education law to cultivate the patriotism of college students, connecting the related knowledge points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needs to establish a clear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teaching goal, sort out the accurat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by combining virtual simulation and reality, and build a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learning.

Key words: patriot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