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时间:2024-05-04

[摘 要]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受到国家重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教不好”“招不满”“留不住”的现实困境,不利于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强化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诸如提升乡村教师综合待遇,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和培养,坚持“国培计划”和“特岗计划”;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认同感;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城乡教师队伍互联互通。

[关键词] 乡村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教师待遇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能力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YC2019-S146)

[作者简介] 李梦婷(1996—),女,江西南昌人,学士,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专业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教育理论与思潮;李 朗(1986—),女,江西南昌人,硕士,豫章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9-0041-04  [收稿日期] 2021-02-23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素养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乡村教育的整体质量,乡村教师的作用应当得到发挥。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需明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困境及其对策。

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乡村教育“造血”能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当前,在各类政策性文件的指导下,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优化了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国家对乡村教育进行财政及硬件设备支持。原本教学硬件设施落后的乡村地区如今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大量学生向城市移民、学生数量减少、学校萎缩,出现“空巢”学校的现状。由此可见,向乡村教育“输血”的能力虽然得到提高,但乡村教育的自身“造血”能力却逐渐减弱,一味地“输血”非但没有提升乡村学校的实力,反而造成了乡村生源的流失。乡村学生流失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乡村地区许多学生父母在城市務工,因此学生以农民工子女身份跟随父母进城上学;其二,城市学校除了拥有完善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外,还拥有优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即便乡村学校的外在条件不断被完善,学生也更愿意进入城市学校,在城市接受教育。生源是构成乡村教育整体结构的重要基础,生源的过度流动易导致乡村教育结构不稳定,从而影响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将“输血式”乡村教育发展方式转换为“造血式”乡村教育发展方式,乡村教师队伍作用尤为关键。建立优质乡村教师队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乡村教师的不足,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能够吸引学生留在乡村学校,促进乡村教育良性循环,减轻城市学校的压力,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因此,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提升乡村教育“造血”能力、落实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二)有利于深化乡村文化认同,提升教师乡土情怀

在传统观念中,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政府,忽略了其他主体的存在,从而造成乡村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因此,构建一个多元结构,将社会、政府、学校等主体都纳入进来十分必要。作为主体间的连接者,乡村教师队伍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参与性,依靠教师身份的独特性,了解当地乡村教育具体发展情况,利用自身经验参与,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对于生活在乡村的居民来说,乡村是日常活动的场所和精神依赖的场域。乡土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资源。乡村教师队伍是守卫和传承乡土伦理的重要主体,是传承乡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也是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拥有文化自信主体。***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对于农村青年来说,不仅要具备对国家的文化自信,也应具备乡土情怀和乡村文化认同。在加强乡土情怀和乡村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乡村学校是主要阵地,乡村教师是引路人。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是否可以继续生存发展,依靠着乡村教师队伍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和乡土文化价值的传递。此外,乡村教师队伍对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再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加快教育脱贫速度,助力乡村教育提升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教育扶贫,相继出台《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性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

教育扶贫是指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以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当前实现全面脱贫关键抓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于乡村,且乡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城乡二元分割制度背景下的各种教育安排、与教育场域互动的先赋性资源等方面呈现出巨大鸿沟。乡村教师队伍作为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群体,经过不断优化,有利于教育扶贫的具体实施,而教育扶贫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促进乡村教育朝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2]。

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域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