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4-05-04

汤卓颖 陈丽灵 张宏秀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学者倡导的“健康中国,健康人文”,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都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学生是未来临床实践的主力军,而临床本科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转换身份成为医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是当代医学发展的主旋律。然而,我国“重医学、轻人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在医学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就如何在临床教学中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展开探讨,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 临床医学生;人文关怀;临床教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南京醫科大学临床医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JX10216002)

[作者简介] 汤卓颖(1998—),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临床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张宏秀(1966—),女,山西运城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优生优育与妇女病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1-0185-04    [收稿日期] 2020-11-30

我国学者倡导的“健康中国,健康人文”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处[1]。前者是指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继而从全人群、全社会以及全球角度去看待公共卫生问题,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人文教育观。后者是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既要看到“病”,也要看到“人”,处理生理问题要用自然科学角度、处理心理问题要用人文科学角度、处理社会问题要用社会科学角度。要想做到上述种种,将人文关怀的强大精神力量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就必须打通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壁垒,将二者紧密结合,倡导医学人文主义。

一、人文关怀的起源和内涵

中国的人文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其强调人的重要性和人间正道的存在。西方的人文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应尊重、释放人的天性。虽两者存在不同,但关注的重点都是人[2]。人文关怀,亦称人性关怀、关怀照护,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尊重、关心、爱护三个方面突显人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医学行为中存在于医务工作者与就诊者之间的人文关怀,其主体是就诊者。

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这样说过“医生手握三样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吴阶平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他曾说过“身为医生,首先要学会如何说话。”由此可见,对于患者而言,医生的“话语”犹如他的手术刀一样锋利,可以救人,亦能伤人于无形。然而,在现实的医疗实践中,医生要想掌握好“语言”这门技艺,让患者听着“舒心”,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句“客气话”就能做到的。只有把人文关怀融入医生的语言中,落实到行动上,才能使得患者感受到医生的仁爱之心。

二、融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提倡医学人文关怀已然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学者孙新红[3]认为,整合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并从不同维度提出了医学最为迫切的六个方面的整合,而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整合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医务工作者和就诊者的关系已逐渐变成了相互平等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疾病的处理、治疗与康复过程更是需要两者的共同参与和互相配合。这意味着医生要从单纯的看“病”转变为看“病人”。在国外,医学人文关怀的培养往往开始于医学教育的早期,直至毕业后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贯穿全程。然而,在我国,尽管多数医学院校已逐步开设各种医学人文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还是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现象。

目前医疗纠纷频频发生,医患关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医疗工作者也成了公众非议、质疑的对象[4]。这与我国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薄弱不无关系。首先,由于我国的临床医学生几乎都出身于理科,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其次,由于我国在医学教育中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对欠缺,受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很难将所获知识内化为稳定的素质或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导致了人文素质的“后天营养不良”。韩鹏[5]等研究表明,医疗纠纷不断升级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因素之一就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缺乏人文关怀,并由此认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全面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姜春燕[6]通过剖析自己身边发生的一起医患纠纷认识到:减少医患纠纷、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关键在于一个“情”字。丁朝黎[7]等研究也发现,通过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可能缓和医患关系。

本科实习阶段是临床医学生接触患者,为患者健康和生命服务,完成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培养临床医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观的重要时期。临床实习学生是未来临床实践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应该让人文关怀渗透到医学临床教学中,从而提高临床医学生人文素养。

三、融入人文关怀的对策

(一)人文关怀教学模式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是指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始终从人文角度出发,首先为学生讲述人文理论知识,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刻使用关心爱护的方法让临床医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再让其进行角色转变,从而给予患者较佳的服务。李凤[8]在40名本科护生的实习中采用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发现,使用人文关怀模式教学具有较好的临床教学效果,在给予患者较好护理服务的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值得推广。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可以让临床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这样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拘束感,让其更快地融入医疗大家庭中。临床医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后,再进行角色转换,让其以人文关怀的态度为患者服务,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人文关怀,还能让患者体会到人文关怀,实现“双赢”。通过使用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还能够发挥“移情”和“共情”的效果,使学生更加理解患者的感受,激发出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和爱心,促进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床边教学模式可提高人文关怀能力

有研究[9]指出,“床边教学”对临床教学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然而,近几十年来,“床边教学”的“核心体”逐渐由患者转变成了病历,临床病例研讨与患者渐行渐远,教学查房场所渐渐远离了床边,病人和家属也渐渐成为临床教学的局外人。“床边教学”模式需要临床带教老师在病床旁边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同时通过带教老师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来显示医疗工作者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素养,这使得该教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熏陶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床边教学”,以实现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教育目标。

要最大化发挥“床边教学”的医学人文熏陶作用,实现临床资源利用最大化,需要我们重视“床边教学”。首先,医院管理层要为带教老师和临床医学生提供“床边教学”的客观条件。其次,带教老师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和教书育人的带教意识,发挥模范作用。最后,临床医学生要正确认识并通过教学查房来加强自身的医患沟通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

(三)人文关怀结合PBL教学模式可提升人文素养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PBL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它通过问题的提出,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有研究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模式能够在医学临床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并且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10,11 ]。PBL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临床情境中思考问题,另外,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够牢固地掌握临床基本知识,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PBL教学模式在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当中的应用,对于临床医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以及实践技能的提高、对于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医学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将人文关怀与PBL教学融合,可以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提升人文素养。

(四)言传身教法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的价值

临床带教老师是临床医学生走进临床的启蒙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临床医学生的成长。因此,带教老师可以发挥典范作用,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法教导学生,如何用心灵感受、用耳朵倾听、用嘴巴交流、用眼睛观察、用手操作、用大脑思考。这就要求临床教师不仅要具备卓越的医术,更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底蕴。带教老师应该认识到,临床教学的目标不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当启发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不能只见病不见病人。身为临床教师要具有主动学习、补充人文知识、缺什么补什么、不断给自己“充电”的意识,从而发挥其表率作用。

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交流过程中,临床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乱讲、不胡说”。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临床医学生尊重就诊者、理解就诊者、关爱就诊者,把就诊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就诊者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切身感受到人文关怀的价值。

(五)其他

人文理念的树立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而应该体现在临床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医院在教学之余,可以适时安排开展一些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临床专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报告,通过专家们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从而抛砖引玉,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目的。

领导层和管理层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为临床医学生提供实践情境和锻炼的机会,这可以让临床医学生早些接触社会,对于帮助临床医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以及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开展义诊活动、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关爱他人和社会,从而让临床医学生充分体验到各种不同场合下的人文关怀。

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因此,应该建设良好的医院网络环境以及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医院文化环境。网络给临床医学生提供信息的容量是巨大的,因此,引导临床医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使网络成为人文关怀的有利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浓厚的人文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医学生人文教育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也是一种提升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医院应结合本院历史文化对医院进行整體规划,以达到“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的境界,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人文关怀的常态化、经常化需要有制度来保障,才能使其长久有效地进行下去。从制度上对临床医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临床医学生能够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建立对临床医学生人文关怀效果评估和反馈制度,使人文关怀有内容、有行动、有效果、有反馈。所谓“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医院管理者可以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提高临床教师和临床医学生对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视程度。考核应摒弃以往传统的考核形式,既要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又能对临床医学生的人文水平给予评价。

四、结语

综上,从床边教学法、PBL教学法和言传身教法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无论我们在临床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医学倘若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就失去了拯救生命的诚意,往往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如何,与我们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息息相关,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临床教学期间,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临床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良好的责任心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努力将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关怀理念紧密结合,从而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醫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所以,身为“白衣天使”要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做到:病人来了,热心接;病人说话,耐心听;病人的症状,细心观;病人的护理,悉心做;病人走了,温馨送。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特鲁多的名言直至今日,仍然是我们每一个医务人员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张妍婕,段志光.基于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健康人文层级结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7):840-844.

[2]夏媛媛,顾加栋.中西方人文医学思想的发展与比较[J].医学与哲学,2020,41(16):15-19.

[3]孙新红.人文关怀:医学整合的诉求[J].医学与哲学,2017,38(9):64-67.

[4]胡南.新时代医患纠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21):20-23.

[5]韩鹏,陈校云,张铁山,等.国内外人文关怀与医患关系相关问题综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6):768-771.

[6]姜春燕,李敏,陈海平.加强医学人文关怀,用“情”改善医患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4):86-88.

[7]丁朝黎,何小军.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12-13+23.

[8]李凤.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0):94-95.

[9]Lichstein PR.Returning to the bedside:notes from a clinical educator[J].N C Med J,2015,76(3):174-179.

[10]季慧,赵洁,张宏秀.PBL教学提高医学生团队合作和核心竞争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487-489.

[11]周波,袁海虹.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进展及启示[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4):120-123.

O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TANG Zhuo-yinga, CHEN Li-lingb, ZHANG Hong-xiua

(a.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b. Teaching Office of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healthy China, healthy humanity” and the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advocated by Chinese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humanistic literacy of medical workers.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of clinical practice in the future, and the stage of clinical undergraduate practice is the key period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change their identity to doctors. Therefore, integrating humanistic care education into clinical teaching, improving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and training high-level medical talents with both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spirit are the main themes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emphasizing medicine education but neglecting humanistic care education”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humanistic care educ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in clinical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clinical teaching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