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振宁 曹雪 戴圣杰
[摘 要]新农科背景下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校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必要途径。该文结合农学专业特点,以蔬菜栽培学课程为例,从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建设思路和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思政课程的考核与学生学习评价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蔬菜栽培学课堂教学的协同育人效果,并为其他农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3[收稿日期] 2020-08-26
一、农学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指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的通知,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时期,需要一大批农科专业的优秀人才。新形势下,各农业院校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正全力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然而,农科专业面临着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的困境,学生对农科专业学习热情不高的现状,以及涉农就业的比例偏低,农业人才不断流失的问题[1]。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思想意识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培育,让农科专业大学生真正爱上农业,喜欢自己的事业,是农业类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2]。
农科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因此,要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和实施策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进行建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蔬菜栽培学课程简介
蔬菜栽培学课程是我校农林科学学院园艺专业的核心必修课,该课程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的同时,整合和融入德育目标,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向,促使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学校培养“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
三、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蔬菜栽培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一门课程,与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很多授课内容和知识点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不断发掘课程本身的“思政营养”,通过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如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堂讨论和考核方式等,将“思政营养”正确地输送给学生。
笔者所在院校蔬菜栽培学课程组在授课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结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如下表所示,蔬菜栽培学课程共讲授10个章节,包括绪论、总论和各论三大部分,总论主要介绍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技术基础,各论主要介绍瓜类、茄果类、豆类、白菜类、葱蒜类、根菜类和薯芋类蔬菜的栽培技术。以绪论部分为例,我们挖掘了“大国工匠”精神教育、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国三农”情怀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思政映射与融入点,通过李天来院士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推动作用这一案例教学,以及针对山东寿光蔬菜和兰陵蔬菜的先进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这一主题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讨论启发式教学设计,让学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并坚定学农、知农、爱农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以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为例,我们将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大国三农”情怀和中国梦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思政映射与融入点,通过野生蔬菜向栽培蔬菜的进化与发展的研究性教学,以及原产我国的蔬菜有哪些和我国蔬菜的悠久栽培历史这一案例教学+讨论启发式教学设计,让学生进一步肯定物种进化论,否定神创论,同时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并坚定文化自信。
四、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的考核与学生学习评价
目前,各院校思政课程开展如火如荼,在思政元素的挖掘、创新和输送方面成效显著。然而,针对思政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研究和报道相对欠缺。本课程在注重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同时,也注重如何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吸收思政培育内容效果的考核,制定了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的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本课程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主线,致力于改革传统的只关注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作业完成、课堂笔记等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行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指标纳入学生“学”的评价体系中,尤其是在课程考核中加入德育评价。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以专业课程德育教育为价值导向,强化对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效果的检验,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成效。具体评价标准如下图所示:
其中,课后作业包括一篇课程论文(以蔬菜栽培学课程学习中我的思政观为题,阐述课程学习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大国三农、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课堂表现强调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道德行为等考核评价,注重对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做到思政课堂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实验技能考核突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五、结语
在新时代新背景下落实好课程思政工作是实现铸魂育人的有效措施,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积极响应参与其中[3]。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重点在于深入挖掘与探索,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的营养有效输送给学生,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为了更好地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课前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在授课过程中用心思考,用情传授,精准发力,润物细无声,在课后还要注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评价,加强课后反思,不断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4]。需要注意的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程和课堂,关键在教师和学生。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课程思政教育也一样,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总结,找到适合教师本身和学生本身的教育方式方法,最终能够达到教学相长、学生受益的目的才是我们进行课程思政的初心所在[5]。
参考文献
[1]姚敏磊,仲開泰,庄宇萌,等.优秀农业文化在农科专业大学生爱农意识培养中的实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217-219.
[2]李小靖,李建明,胡晓辉,等.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园艺作物研究法”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 (86):165-166.
[3]杨卫君,苏丽丽,李大平.“农业气象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0):280-281.
[4]史慧君,付强,赵红琼,等.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湖北畜牧兽医,2019,40(11):46-48.
[5]陈海玉,徐福卫,李峥,等.土建类专业课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1):54-56+6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