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金晓怡 崔琳琳 张继民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深入,“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词。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专业标准等越来越多的质量要求推动着工程教育改革创新。该文着重分析了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新的质量要求,结合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多重质量标准要求下,遵循“保合格、创特色、上水平、争卓越”的优化思路,详细论述了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原则和要求,力求为同类高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多重质量标准;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3[收稿日期] 2020-08-28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为世界之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国家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成为核心任务。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多重质量标准也推动着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高校中,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保障,它的构建与优化必须科学合理。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本研究为基础,探索多重质量标准要求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多重质量标准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我国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开设工科专业的院校达到所有普通高校的90%[1],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和改革在持续进行: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认证试点;2008年组建CDIO试点工作组;2010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全面深入推进着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着工程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2]。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形成了相应的质量标准,影响着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供了与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规范。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国,这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质量与美、英等发达国家实现互认。《华盛顿协议》提出了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它是一个具有国际等效性的经过科学、严格、客观设计的认证标准,不仅制定了通用标准,还对不同专业制定有专业补充标准,从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学生为主体、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办学条件和管理机制为保障,贯穿着“产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在此标准之下,我国的本科工程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也不断研究国际认证标准如美国工程教育的ABET认证[3]等,截至2019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241所高校的1353个工科专业,这些专业进入了全国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4]。
(二)“新工科”建設进一步引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对工程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新工科”的提出是面对国际产业竞争的严峻挑战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回应时代大势的应有之举。它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和创新、交叉和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5]。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前,“新工科”建设已经得到高等学校的广泛认同和积极行动,推动着高校工程教育理念变革、学科专业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等。
(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基本要求。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专业标准,这是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全部587个本科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布点。专业标准包含概述、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要求、附录8个方面[6],对于规范我国本科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上述多个质量标准间,有各自的独立性,也有其内在的关联性。专业标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专业质量得以保证的内在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专业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具有国际等效的质量规范,实现了我国人才培养与英美等国的同等质量要求;“新工科”建设则是在面向未来实现我国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多重质量标准的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断推动着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二、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存在的问题与掣肘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变化迅速、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之际,数量庞大的地方高校工科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着重要影响。但地方高校在长期形成并固化的发展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发展掣肘,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构建存在滞后性,与社会经济需求契合度不够。地方高校存在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缺乏、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使命感不强、引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主动担当不够等问题,很难有效地捕捉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新趋势、新需求与新特征,也导致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及时度不高,存在一定的固化和滞后,不能很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不凸显。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体系相似,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导致特色不明显,这与地方高校对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完全的理解和认识有关,也未充分考虑自身办学历史背景、基础条件和地域资源等,无法体现和凝聚自身特色和优势,脱离学校的实际情况,影响自身的区域服务能力。
(三)高等教育多重新要求和新标准导致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无从下手”。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在原有的理念上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模式和特点,在面对近年来高等教育新形势新要求中,措手不及。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可能会导致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塑,这对地方高校而言相对困难,或面临“无从下手”的态势。
三、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探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因产业而生、随产业而长、应产业而兴的地方高校[7],长期以来,坚持依托现代产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就业的“四协同”模式,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更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使命,科学定位、聚焦目标,构建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并紧随新时期工程教育要求在多重质量标准要求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总体思路与构建原则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构建了“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的教学体制;根据专业和学科要求,划分学科平台,为学生创建了大平台的学习机制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期多重质量标准要求下,学校遵循“保合格,创特色、上水平、争卓越”的优化思路,从四个维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对标专业标准,保合格。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准,规范教学过程、严把质量监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第二,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创特色。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深化新工科内涵,更新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第三,对照工程认证,上水平。围绕专业认证完善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实质等效。第四,培养一流人才,争卓越。建立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具体要求
1.对接专业标准,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标准为基准,积极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与专业认证相衔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通过规范教学过程、严把质量监控,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专业标准印发后,学校组织对所有本科专业对照专业标准开展专业自查,严格对照专业标准中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总学分规格、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知识体系模块、占比要求、知识内容要求、核心知识内容要求)等,核查培养方案制定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与完善,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
2.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根据专业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办学定位,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并有一定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合理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进行的总体描述,各专业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及定期开展的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工科专业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详细说明本专业的特定要求,每个专业不照搬但须完全覆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条毕业要求;专业毕业要求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3.课程體系。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分若干课程组,每个课程组有相应的学分要求。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属性,将工科专业划分在机械能源材料类、电子电气类、化学化工类、交通运输类和纺织类等平台。
扩容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科基础教育。整合学科基础课程,以模块能力达成为目标,实现宽厚基础教育之上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通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按照知识能力达成为目标,划分思想政治课程、就业创业类、数学类、物理类、计算机类、体育类、英语类、专业导论类和通识选修课等课程组;通识选修课程组设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人文哲社类和艺术审美类等模块,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
课程设置按照专业标准要求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覆盖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注重加强专业课程传授中的思政政治教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细化课程思政具体目标,修订完善教学大纲;专业方向课程或选修课程旨在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体现专业内涵、突显专业前沿、反映专业特色,应结合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设新课程及跨学科课程。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劳动教育实践类课程,在强化劳动实践的同时,提高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继续深化基础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创新创业教学模块、第二课堂学分模块的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在面对新的、多种质量标准的要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全面梳理了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和特点,遵循“保合格、创特色、上水平、争卓越”的优化思路,整合专业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等多项质量要求,优化了以能力为导向的知识结构,从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五个部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动作,如何有效实施和检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作者将另文研究。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5-19+65.
[2]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1):1-7+61.
[3]https://www.abet.org/accreditation/
[4]http://www.ceeaa.org.cn/gcjyzyrzxh/598540/index.html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5]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1-6.
[6]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7]夏建国,魏晓艳.应产业而生,因产业而长,随产业而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教育实践探索[J].科教发展评论,2018 (00):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