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学教育对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评析

时间:2024-05-04

李晶

[摘 要]人文素质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国学的精髓滋养大学生的精神品格、气质修养,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章着重于国学教育现实价值、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实施策略展开评析,以期对高校国学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国学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对接培养

[作者简介]李 晶(1972—),女,辽宁丹东人,学士,辽东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言与文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3[收稿日期] 2020-02-09

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方面构成,是一个人内外精神气质与面貌的综合表现。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应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具体表现为高雅的文化品位、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强的心理素质、达观的人生态度等。令人担忧的是,在现在的大学中,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民族文化所知甚少,道德意识淡漠,人生理想迷茫。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积淀,它所承载的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和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国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构建健全的人格。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在高校大力开展国学教育、充分挖掘国学中的思想精华,彰显国学价值,有益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1]。

一、国学教育对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实价值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渐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应试教育给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纳入国学教育是重构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道德素养

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影响,学校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德育、智育的不均衡发展使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严重。《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国学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尊重人性,教化人性,聚焦于人的人文素质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人为本这种教育主导思想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通过国学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正确引导,夯实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使大学生真正懂得做人,人的社会属性提供了大学生完善人文素质的主观可能和客观条件。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

当前,实践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概莫能外。国学是一门经世致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孔子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朱熹的“读书六法”中,主张读书不仅要纸上求文理,还要“切己体察”,国学教育强调的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主张,推进了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衔接与融合,使大学生在知识习得方面学习古代圣贤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吐故纳新,改革变通,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活跃社会实践方式,增强体察和认识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实践创新品格[3]。

(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和谐完美人格

现代高校教育模式专业细化,学生专业素质有所提升,而综合素质却整体下滑,部分学生不尊师重教,考试状态消极,一味追求个性化,自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明显等。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和为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4]。国学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最佳途径,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塑造完美人格。

二、国学教育对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国学教育的势头是好的,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国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有的也已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加以实践研究,然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高校对国学教育重视程度、专业教师的培训、课程资源的选择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国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具体问题如下:

(一)国学教育价值观念淡化

20世纪90年代国内掀起“国学热”,给当代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但与此同时,如何制定教学规划,如何修改教学大纲,还有师资、教材、课程设置等问题应运而生,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手足无措[5]。“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怎样学国学。”特别是“为什么要学国学”在国学教育校长座谈会上,校长们也提出了一些疑惑,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不仅老师校长有,学生及其家长也有。究其根源所在,当代国学教育价值观念还很淡薄,人们在思想深处还未充分认识到其深刻价值。

(二)国学教育体制不完备

教育是有其连续性的,一项新的教育内容的增加需审慎考察和细致安排。由于国学教育缺乏国家官方的顶层规划,当前国学教育呈现无序化发展状态,课程设置体系单一、教育模式僵化、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

1.课程设置体系单一。国学是系统性的学科,在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编排上,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教师、学校领导及相关研究人员等应该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注意教材前后的衔接、延续性,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有序规划,有机整合,保持其国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唯如此,才利于国学教育的有效践行。現如今,国学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分,各大高校都有所行动,但课程设置多集中于政、史、文等人文学科领域,国学知识零碎化、片段化载入,形成系统性国学与单一性学科之间的矛盾,造成国学教育效果不显著,人才培养偏颇。

2.教育模式僵化。在国学教育的热潮中,大多高校国学教育多流于形式,或者开设一两次国学观摩课,或者作几次国学报告,抑或者适当开展一些国学竞赛活动等,不可否认,学生多少接触了一些国学知识,但是对国学知识的领悟和运用能力还得不到有效的检测性,还缺乏国学知识长期培养与引领的专业针对性。如何打破国学点缀式的阶段培养?贯彻新的国学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师资力量薄弱。韩愈《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国学教育活动中更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大学国学教育实践情况而言,当前几乎没有专门的国学师资,有相当一部分教師只是跟国学专业接近,例如思政课、历史课的老师;也有一些教师自己对国学经典内容相当熟悉,但缺乏对国学课程设置的有序规划,不知该如何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更有甚者还有一些老师自身对于国学经典内容就没有一个深入精辟的理解,更不用谈如何能向学生讲述清楚。这种状态使国学教育举步维艰。

三、国学教育对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实施策略

国学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也是一种启发教育,为了保障国学教育顺利开展,在大学国学教育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文主体,注意国学知识的科学合理规划,有序展开。

(一)教师国学素养与国学教育理念有机融合

庄子《逍遥游》有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师资是保障国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作为国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备专业的传授国学知识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深入理解国学和学习国学,进而保证学生人文素质有效提升[6]。基于此,国学教师要完善国学素养,不断地积累学习,不断地提升专业技能,以便为施教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新的国学教育理念,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知识更新,要充分认识到传承和弘扬国学是当今大学教师的神圣使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国学知识体系,时时对国学教育进行有效的审视,完善教学规范,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总之,在开展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将国学素养与国学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可以深入开掘国学所深蕴的巨大潜在价值,使国学教育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适应时代要求进行转换,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二)国学必修课与国学选修课相互兼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国学教育进入大学,必然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方式[7]。一方面开设国学必修课,侧重于国学知识通识教育,重点选取国学经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合理编排,有序规划,使大学生充分领略国学精髓,有条件的话也可编成校本教材有规划地实施,以此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质及和谐思想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国学选修课的开设,使之与必修课兼容体系,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国学视野。授课时可侧重于学生国学兴趣的培养以及对接学生道德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的相关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课程安排不能开设国学必修课的院校,则需加重国学经典选学内容,深入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素养。

(三)国学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互动链接

国学就其本质而言,是经世之学,是生命之学,是一门互动的学问。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个性,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国学的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打破单一传统的程式化分析模式,要充分调动、引导、发挥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构建的自觉性和主体性。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组织国学讨论、国学诵演、国学网络传播、社会实践等多种灵活手段,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国学学习中来[8]。这种注重双边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古代圣贤的思维方式,掌握古代圣贤的智慧和立场,思考人生的目的和价值,进而完善学生人格,培养人文素质。

(四)国学专业教育与国学普及教育和谐统一

就当今高校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而言,可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的灵活规划国学内容,使国学专业教育与国学普及教育和谐统一。

课程设置上,采取灵活的点面结合的形式,在国学专业层面着重于国学经、史、子、集的精华内容展开学习与研究,在国学普及层面渗透于其他人文类课程开展国学通识教育,两层面彼此协调,形成互补、互渗、互助、合理的知识体系。

学习路径上,国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重视课外实践感知。学生可组建国学社团,开展国学实践活动,如国学演讲、国学文化宣传等;学校还可以集中开展弘扬国学内容的讲座、诵读、辩论、国学知识竞赛等,推动学生国学素养提升。另外,在推广层面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将国学普及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广播、学刊报纸、橱窗文化、网站等媒体,广泛开展和宣传国学教育普及活动,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校园国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进国学,自觉参与到国学中来。“博学以文,约之以礼”,在大学校园中增添国学色彩,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大学校园更有文化底蕴、书香气息与人文关怀,从而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真切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以上策略的实施,体现出国学教育的时代现实性,专业系统性,实践灵活性以及普及和谐性,几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完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规范国学教材,制定课程标准,以及完善国学教育的评价体系等,力求从每一个环节保证国学教育的质量,让国学知识不是躺在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 “活知识”。同时亟须重视教师师资力量配备,可将国学纳入常规继续教育培训中来,提升老师国学素养,为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国学的精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切更新、更高的文明的源头活水。国学中所包含的深刻的哲理、优美的意境、高雅的情趣、广博的知识,正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教材。弘扬国学,传承经典,及时有效地开展大学国学教育,用国学的精髓滋养大学生的精神生命、精神品格、气质修养,就能塑造出既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9]。只有这样,当今的大学生才能成为时代发展的继承者,成为民族未来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孔增强.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5):51-53.

[2]聶翔雁.国学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10-12.

[3]朱林,新时期大学生国学教育研究[J].文教资料,2017(16):166.

[4]骆兵,王中云,等.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8):32-36.

[5]令狐国芳,边建利.试析国学教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2):116-118.

[6]毛向樱.国学经典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及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151-153.

[7]张宝林.论大学生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65-67.

[8]王晨.论国学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出路[J].西部素质教育, 2016(6):39-40.

[9]黄宇鸿,欧丽明.国学经典与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钦州学院学报,2011(8):51-55.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piritual life, character and tempera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valu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alysis, hoping to give enlightenment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targeted cultivatio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