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雷达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04

胡文华 赵喜 薛东方 徐艳

[摘 要]该文针对雷达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分析新型雷达特点及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基础上,从培养老师跨专业教学能力、动态更新授课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相关措施,对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授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雷达;构造与维修;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收稿日期] 2020-04-21

雷达构造与维修课程是雷达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悉雷达的组成结构、技术体制、工作原理;掌握典型雷达操作使用与技术检查方法,能够正确判断故障现象、掌握故障排除方法,具备解决雷达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新型雷达的特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对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授课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现代雷达高新技术密集,专业教学跨度过大

雷达是集电子、微波、光电、精密机械、自动控制及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复杂装备,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高新技術相继应用到雷达的设计与生产当中,现代雷达呈现日益复杂化、精密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现代雷达技术含量高、多专业集成,其构造与维修的教学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例如某型雷达装备由雷达分系统、电视跟踪分系统、激光测距分系统、红外跟踪分系统、伺服控制分系统、数据传输分系统等单元组成,涵盖了机、光、电、气、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内容[1]。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变了装备的结构和性能,装备集成度和性能大幅提高的同时,也给雷达专业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任课老师往往从事某一特定专业,但雷达教学不但要求他们专业知识面广,掌握各专业基本知识,而且要紧密跟踪新型雷达发展,尽快形成教学能力。

(二)理论授课与实装操作分开,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雷达构造与雷达维修课程是两门不同且相对独立的课程。雷达构造是学习雷达装备的基本结构、系统工作过程、电路工作原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电路与雷达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各系统信号的流程、变换以及电路工作原理;雷达维修是学习雷达装备修理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学会雷达典型故障的现象观察、原因分析以及排除方法,熟练使用检测仪器、仪表,具有独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根据逻辑关系,构造课程先上,采用理论授课的方法;维修课程后上,采用实装操作的方法。由于理论课结束后再上实装课程,理论部分往往是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对于雷达原理与结构、位置关系等的对应关系不明确;实装操作与维修部分理论对于实际的指导性不强,往往需要重复原理课的内容,这两门课程没有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无论从考试结果还是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来看,教学效果都不好。

(三)教学资源与教学任务不匹配,制约了教学的开展

新型雷达由于价格昂贵,装备数量一般很少,往往只有一部,而且还不包括相应的检测维修设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多个系室、多个专业、多门课程要同时使用雷达、检测设备、教学场地等资源的现象,导致不同课程的教学相互冲突,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某型气象雷达,专业教学中曾经出现雷达维修、故障分析、雷达技术检查三门课程同时使用一部雷达的情况。另一方面,雷达频繁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修复(部分元器件订货需要一定周期),也会影响装备的正常教学。因此对于新型雷达,装备少、备件有限、学生多的矛盾非常突出,学生上机时间难以保障,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养跨专业教学能力

一方面成立新雷达教学小组,尽快熟悉雷达装备。抽调不同专业、不同学缘结构、不同年龄的相关教员组成联合教学组,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集智攻关,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特长,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在雷达的原理与构造、技术检查与性能测试、故障分析与排除上都达到新的高度;另一方面通过安排相关老师进厂跟产培训、脱产学习、代职锻炼、参观见学、学术交流等方式,使其打牢理论基础、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对新型雷达整体上的理解与保障能力有质的飞跃;此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邀请相关雷达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教学研讨,参与教学方案制定、教学案例设计、考核验收等活动,提高新型雷达学水平。

(二)紧贴雷达发展前沿,动态更新授课内容

雷达装备结构复杂,新技术含量大,更新换代快。课程组及时将新装备、新技术引入教学:将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新器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及时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国内外新型雷达的原理、技术和结构特点列入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瞄准雷达专业的发展前沿,跟上技术的发展和装备的更新步伐。

(三)理论教学与实装操作交叉上课,突出实践教学内容

该课程包括雷达构造与雷达维修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坚持理论实践并重,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在学时安排上雷达构造环节占30学时,安排理论授课,雷达维修环节占50学时,安排实践教学,总实践学时比例高达62.5%,突出了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授课内容以装备分系统为单元,理论教学与实装操作交叉上课,充分体现新型雷达的特点。

(四)加快青年老师培养,提高课程组整体实力

近几年来,我们引进了数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新鲜血液来到课程组后,打破了雷达专业多年来从本专业选留教师的框框,丰富学缘结构。课程组安排给年轻教师压担子,制定成才计划,加强指导帮带。针对年轻教师队伍成分新,非本专业多的现象,教研室狠抓新教员热爱专业、岗前培训的工作,从教育理论、教学理念、装备技能、课程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全面培养提高,并通过每年到基层实习,让新教师下基层去解决实际问题等措施的激励下,新教师迅速成长,能够在教学中独当一面。

(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雷达专修室,拓宽教学手段。雷达专修室由示教系统、装备部组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组成。其中示教系统和装备部组件能直观地展示装备的组成、内部结构和控制关系,学员可熟悉装备原理、进行装备基本操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仿真软件,手段新颖、形象直观,能够强化学员对装备原理与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利用模拟训练器材,弥补实装不足。近年来我们开发了很多雷达模拟训练器材,采用虚拟现实,半实物仿真等技术研制,具有装备结构仿真、原理演示、战术操作、模拟维修等功能[2]。模拟训练器材的使用,对强化训练效果,减小实装损耗,提高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由于新型雷达技术密集、组成复杂,并且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给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提出的改进教学的五点措施,在近两年的新装备教学中不断运用并完善。实践表明,该措施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在完善教学机制、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健,等.新型雷达装备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军械教育研究,2016(01):34-37.

[2]胡文华,刘利民,朱晓秀.军队研究生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7):167-16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